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科政 《学理论》2013,(19):78-81
尼采立足于人的生命意志,批判了西方传统道德价值。他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为的,起源于非道德的人类欲望;基督教与理性主义哲学的道德,设置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与道德价值的分离,造成了道德上的虚无主义,并与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故而尼采否认任何客观的道德价值,主要以"善恶彼岸"的价值立场,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中心的自然主义道德,并提出了"超人"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价值虚无主义是现代社会精神文化的深层危机,它表明生命自身超验价值的放逐与整体意义的丧失,致使社会生活失去了普遍伦理的判定与信念。马克思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批判绝非外在于生命活动之超验价值的彼岸重建,而是追寻内在于生命活动的历史主义根基,辩证地沟通规范性价值与认知性事实,为生命超验价值的丧失根源与重建路径寻求到坚实的认知性基础。中国日益严重的价值虚无主义精神状况使马克思的批判显示出极为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宇 《理论探讨》2015,(1):65-68
虚无主义作为人类生存的困境,其产生既有理论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由于"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而海德格尔指出价值虚无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必然命运。他们尽管做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却仍然没有切中问题的实质,而马克思则在现实的基础上指出虚无主义根源于资本的本性,并且只能通过瓦解资本的逻辑而超越。  相似文献   

4.
尼采思想论说的基点在于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此基点的指涉下,本文从"传统形而上学与虚无主义"和"尼采对西方理性文化和基督教信仰的批判"两方面阐述了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本性,从而为新的价值原则的确立和尼采的"艺术拯救"思想开拓了路途。  相似文献   

5.
闫丽婷 《学理论》2015,(6):39-40
在梳理清楚尼采虚无主义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对其本质性的探究:尼采的虚无主义思想不单纯是摆置在读者面前的理论对象,而且揭示的是西方历史的思想命运。对于虚无主义,尼采提出的是极端革新者的新视野,但当理性地探究并对这种仅限于价值论境中的虚无主义做一番细微而彻底的打量时,赢获的不仅是尼采虚无主义思想的卓越之处,同时也窥探到其在克服虚无主义道路选择上的局限点。为了克服虚无主义,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和"超人"理论,但这种克服本身又难以逃脱因不彻底而遭致的虚无主义命运。  相似文献   

6.
重建良好的价值秩序不仅是当代价值多元化的必然要求,也将拓展价值哲学的发展。舍勒首次明确、系统地提出了"先天价值秩序"。舍勒的"先天价值秩序"存在价值的先天性、情感的直观性、人格主体的抽象性、批判的不彻底性等问题。为修正"先天价值秩序",我们必须做到:实践是价值秩序理论的基础,现实的个人是价值秩序的主体,核心价值秩序是重建现代价值秩序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7.
张跃刚 《学理论》2012,(26):16-18
价值虚无是虚无主义根源之处,价值虚无表现为精神家园的失落,幸福感的每况愈下和生活世界的平庸化等。中国当代虚无主义是对中国传统精神价值和当代西方精神价值的双重虚无。当代中国价值虚无现象不是在物质条件恶化的背景下出现的,而是物质的相对繁荣的境况下产生的。解决价值虚无的路径就是协调人的主观尺度和理性能力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的理解也就是协调好人的欲望和能力的关系,保持二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6,(9)
现代虚无主义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的德国思想界,传入中国的过程与虚无主义在德国的产生非常相似,均是后现代化国家在后起压力下打压传统文化后,产生的一种悲观、虚无思想。现代虚无主义其本质是将"虚无"作为信仰,否定一切价值。当下必须直面现代虚无主义问题和危害,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陈芬  邵熙雯 《学理论》2013,(16):81-82
以尼采对一切道德价值体系进行重估为基点展开论述,研究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今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究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希望世人在客观地解读尼采过后能够消除对其的误解,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尼采,希望这个研究是必要并且具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0.
在政策分析的阶段论中,政策问题的构建是政策活动的逻辑起点。决策者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首先构建正确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公共性、民主性及回应性是其应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问题构建上主要采用的是"内在创始模型",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和人们利益需求的多元化,这一问题构建方式在价值上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而源于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作为一种决策体制和民主治理形式,对于我国政策问题构建的价值回归提供了指导理念。  相似文献   

11.
多元中的价值对话——当代中国价值重构的理性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价值多元并相互激荡是个普遍的现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是否面临了价值多元,而在于我们该如何选择价值观,即应倡导、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国家的主导价值观。面对价值多元化,我们能够做的也应该做的便是推动各种价值的"对话"与"交流",并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形成一种新的、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这才是我们理性之决策。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8,(12)
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但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哲学对西方和东方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在价值哲学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主要贡献就是对形而上学和人的存在价值进行了重估,把哲学的重点从形而上学转移到了本体论。尼采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的价值哲学,他提出的"上帝死了""超人"等论断触动了现代人的心灵,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让人们重新看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他肯定了积极事物必将再次出现,洞见了人生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人钟爱生命,提高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一、事实与价值.区分事实与价值,是价值哲学的起点.把事实混同于价值,是当代世界各国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哲学在理论上陷于混乱的根本原因.二、是与应当.不仅"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推导出"应当",而且"应当"必须以"是"为根据."是"什么是实现科学决策作出"应当"如何的必要条件.三、价值与存在.价值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中,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广义的价值).客体对主体积极的效应,就是正价值;消极的效应,就是负价值.通常人们所说的价值,指正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价值必定是善的.价值的本质在于促进主体生存、发展、完善,使主体特别是使人类社会更美好,使每一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4)
"价值"一词在当今社会被广泛使用,但是人们对于价值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却不能准确把握,进而对于价值的范畴更是不甚了解。主要从学术界对于几种主流价值学说中有关价值定义中"意义"的讨论出发,立足于价值哲学的高度,对价值的范畴进行了新界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要始终明确"中国梦"是人民的梦这一本质属性。"中国梦"作为一个深刻政治理论的通俗表达,具有强大的精神价值。"中国梦"精神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力量的推动,这些力量主要包括道德力、领导力、精神创造力、自信力以及行动力,它们所形成的合力,助推"中国梦"精神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主义尽管反对思辨历史哲学的历史研究方法,但其在本体论上依然是形而上学的,即相信历史是一个有意义的过程,此意义是与上帝紧密相联的。而随着世界的祛魅,这种历史意义却成了问题。仔细分析历史主义理论本身的逻辑结构,就能得出其不可避免走向虚无主义的命运。现代许多思想家为了拯救由历史主义导致的虚无主义而主张回到古希腊的"自然"观念。其实,这种回归仍然是一种观念论的。马克思基于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只有正确理解现在才能理解过去"的历史性思想克服了"回归到过去"的虚妄性。  相似文献   

17.
为促进价值本质的深入研究,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在本体提问方式上由"价值是什么"转换成"价值何以可能"。由此观之,价值不仅因相互作用而产生,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而且最终体现为相互作用,因而相互作用是价值的创生本质,应超越狭义价值论,构建广义价值论。面对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冲突,我们应自觉从宇宙价值或系统价值出发来思考和解答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根植于唯心史观的社会思潮,已经广泛渗透于同人们精神生活紧密相关的文艺领域。总体上看,历史价值偏误和历史发展观缺失是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发生根源。具体而言,"碎片化"历史、"中性化"历史以及"泛娱乐化"历史是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鲜明表征,分别体现了创作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上的抽象主义和价值论上的相对主义。文艺领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包裹着"幽蔽的面纱",以此混淆视听,颠覆正确历史认知,消解主流价值认同,具有极大危害性,必须予以批判和肃清。深入探讨应对文艺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对策,对于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及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主体性的角度来看,价值是一种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一种属人存在,因而价值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的秘密。价值之根本在现世的实践活动中与人之本性一体相连,历史的因素渗透在现实的视域中,二者共同地实现着对现实的人的塑造,形成了现实的人的"既定性",而人之为人的"超越性"本质永在创生的过程中,始终具有未定的性质。马克思哲学以此为基点对传统哲学"三位一体"的理论轴心架构进行了全方位的破解,并通过实践的观点为理解人之本性,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原则和方法。本文力图从人的存在入手,从人之本性的"既定性"和"超越性"入手对马克思价值哲学的出发点展开一种解读。  相似文献   

20.
孔令琼 《学理论》2011,(15):8-9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从现在的一些现象来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价值没有完全铺展,或者偏移至逐利范畴之中。我们需要维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经济利益、社会效应、教育功能等要素间的价值平衡,其核心是让"教育基地"回归到"教育"功能本位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