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化是石家庄市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一个区域文化底蕴越深,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就越强。石家庄市人文资源、自然资源都非常丰富,要想实现做大做强旅游业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文化旅游联袂"原则,同时坚持规划至上,切实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与规划管理水平;加大基础工程建设力度,提升旅游环境承载力;苦练内功,狠抓旅游人才梯队建设;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及宣传营销工作。  相似文献   

2.
桂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旅游兴市"发展战略,致力把桂林市建设成为世界闻名的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为此,各县区纷纷将"旅游兴县"战略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工作报告,真正把旅游业作为一项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然而,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如何将文化融合旅游产业,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桂林市委党校第十二期中青班第八调研小组通过对阳朔县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情况进行调研,对如何深度融合文化要素,有效推动县域旅游发展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朱彩云 《奋斗》2013,(4):45-45,51
正文化建设与旅游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兴旺发展的源泉;旅游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传承渠道之一,以旅游兴文化,以文化促旅游,二者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增值效应显著。通过深入挖掘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的整合,为龙江旅游植入文化灵魂,增加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做大做强黑龙江文化旅游。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文化,最高层次的旅游境界,是在对山水的欣赏、风光的感受之上,对景点的文化精髓的深刻体会。贵州是全国战略布局中的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目前,我省正在抓紧编制实施生态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规划,着力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具有丰富独特旅游文化资源的铜仁如何乘势而上,实现文化旅游业的率先突破、后发赶超,本刊记者采访了铜仁市委副书记、市长夏庆丰。  相似文献   

5.
蔡军 《学习月刊》2014,(15):46-47
当今时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旅游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是展示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旅游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武穴地处吴头楚尾,多元文化汇集,如何利用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好具有武穴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业,是一个需要思考、探索的问题,是推动武穴旅游业发展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6.
泉州获得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迎来了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新机遇。泉州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优势是文化旅游资源数量多门类丰富;弱势是文化资源静态展示多于开发利用,缺乏参与性和体验感;挑战在于泉州旅游经济增速慢、旅游经济总量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设施落后、旅游产业层次低。机遇来自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和泉州在"东亚文化之都"终审会上的承诺;泉州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路径,是选择"社区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古城·古港·新区·全域联动"发展规划,全方位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打造"东亚文化之都"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7.
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以文化为内容、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从深度和广度上促进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禀赋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建立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文化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共赢发展,是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化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概念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旅游业的发展态势看,文化旅游应该是旅游业的产业特色。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无一不在挖掘历史和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即充分挖掘、开发、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石家庄市所辖区域,文化积淀深厚,山水风光壮美,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是服务业中最具有增长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发展旅游业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客观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近几年,辽宁旅游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均进入全国前列,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已摆上重要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日程。我省旅游业发展主要遵循以下思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努力建设和推出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优良,在全国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景区、景点和  相似文献   

10.
一、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 (一)提升贵州旅游产业水平需要文化融合 随着人们对旅游消费需求的日趋旺盛,我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1年全年贵州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同比增长34.70%,同比增长数排名全国第四,旅游创汇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增强。然而纵观全省旅游业发展,取得成绩显著,但却与丰富资源不相匹配,或者说资源性价比不高。  相似文献   

11.
杨樱 《理论与当代》2006,(10):50-52
文化与旅游素来密不可分。旅游资源的两大基本类别——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具有同样的文化性。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文化的范畴。而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人为的开发利用,融入文化的因素,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旅游的这种本质属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须与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以文化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因旅游而文化,因文化而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理念。如何正确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  相似文献   

12.
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旅游文化性竞争日益激烈,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繁荣经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已成为旅游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潮流。为此中央高度关注贵州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贵州乡村旅游是全国起步最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快的地区,也是世界旅游组织认定的乡村旅游发展重点观测点。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乡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步提升,乡村旅游业对休闲农业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已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乡村旅游业正成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4.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大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光迷人,走自然与文化融合发展之路,是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融共进,促进大理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发展大理旅游业过程中融合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路径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刘学  宋树森 《奋斗》2008,(9):50-51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穿透性很强的产业,没有旅游文化也就没有旅游。因此.旅游业无论是在外形还是内涵上,只有突出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才会产生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绥棱农场通过近几年旅游文化的发展,推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和建设活动,以绥棱农场的地方特色去吸引国内外游客,积累文化资本,以旅游业作为产业支撑,打造旅游强场,从而提高了农场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农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田俊 《理论与当代》2008,(11):47-49
自2005年以来我省举全省之力推出“多彩贵州”系列活动。挖掘和传承厚重的民族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展现了我省精神风貌,打造了我省文化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努力建设旅游大省。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的任务。充分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云县的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县政府责成城建、文化、广电等部门对全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1998年5月,云县旅游局成立,开始逐步对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到2002年全面完成了《云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澜沧江百里长湖旅游景区重点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澜沧江百里长湖旅游区”具有集中、连片和整合功能强  相似文献   

18.
李大方 《奋斗》2007,(8):49-51
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把文化建设放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位置.重视文化.研究文化,挖掘与弘扬文化,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田于群 《学习月刊》2014,(22):37-38
世界旅游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当人们在拥有满足生存需要的收入和闲暇时间后,就会考虑旅游消费,观光旅游应运而生。随着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品位提升,休闲、放松和娱乐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乃至追求个性化、体验化以及美化的情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将出现的高级形式。  相似文献   

20.
庄春梅  沈洁 《学习月刊》2013,(10):30-32
生态旅游是一种依赖本地资源,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旅游对象是由生态与旅游所组成的一个复杂而和谐的系统,其实质是运用生态学思想指导包括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旅游业在内的旅游系统的有序发展。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旅游正成为一种发展潮流,一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