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国良 《世纪桥》2005,(7):93-98
在哲学领域,丹顶鹤的神韵与老子哲学有相通之处。老子哲学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最大、最久的两个哲学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李聃,经典著作是《老子》。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思想的核心是“复归自然”,理想的人格是道法自然的圣人。老子讲的“归复其根”就是回复到原始状态中去,回复到自然中去。信奉老庄哲学的人,讲究清静无为,崇尚自然,浑园融通,从容雅致.他们从丹顶鹤悠然自恬、闲逸淡雅、美妙  相似文献   

2.
老子生活于"泽国"之称的楚国,他对孕育楚国物质和精神的"水"充满了感悟和思索.水的状态、水的性质、水的运动规律,"尚水"情结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着充分体现.水启发着老子的灵感,水的品格与老子的"道"论交融贯通、合而为一,自然之水上升为道德之水、生命之水、宇宙本体之水.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人际目标和人际技术是老子人际思想的基本内涵。老子构建人际关系的目标侧重于实现个体社会意识的觉醒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以静己修身、救人利物为途径,其中,静己修身是核心。老子的人际技术是为其实现人际目标服务的。由于"道"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在老子眼中,只要是合于"道"的技术就是好技术。老子共有三大人际技术:道法自然、容公道久、曲全枉直。尽管老子的某些理念经常被人曲解、误用,但其超然的人生境界和高明的处事哲学至今仍值得人们琢磨和效法。  相似文献   

4.
老子表面主张"无为""无知",实质是"有为""有知"。这可以通过老子与庄子对于"有"的认识的比较和通过体味以"道"为基础的知识来认识。老子的"道"是无和有的辩证统一,是有着现实的内涵的,即自然无为;庄子则注重无,而否定有。老子的知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知识,是真善美智的统一体,而不是制度化的、经验性的有限的知识。老子的"无为""无知"的思想是当时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和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孔子思想和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并不是孔子的发明和儒家的首创。早在孔子和老子以前,就已出现了尚中的观念和中和的道德追求。作为周朝史官的老子,对这种传统的思想深有体会。无论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还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老子都讲求恪守中道。老子的思想体系和中庸的内在意蕴是具有同构性的。老子"道"的思想体系中已经包含了儒家中庸理论体系的全部元素,这说明,中庸的思想不但不是孔子和儒家的专利,更有可能是脱胎于老子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生活于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关于生态的思考完全是自觉的而非应激的。老子的生态智慧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理解老子的生态智慧,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弘扬中华文明,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源头经典之一《道德经》的哲理内涵及其向现代文明的转换途径与方法等问题,探讨老子思想对现代化建设的启迪性,三门峡老子研究会和河南省老子研究会于3月31日在当年老子应邀著书的函谷关治地灵宝市召开了“老子思想与现代化”研讨会。到会的科  相似文献   

8.
正《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无不为"。有人将老子的"无为"思想解读为什么都不做,极少数干部更是将其奉为不作为的理论信条和哲学依据,这其实都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读和曲解。老子的"无为"思想,源于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他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不是消极的避世思想,而是一种顺应规律、用恰当的方法治理国家的智慧选择。"无为"只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其实干部能够从老子思想中汲取的养分是多方面的,有世界观,也有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体认老子"天道无为,人道无为"的独特思维方式,从原本出发,解读老子体认天下万物的路径,逻辑地、批判地、历史地探究并稽其旨趣,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通过解读老子"无为"之义,使<道德经>的深沉智慧能更好地加以继承.  相似文献   

10.
"贵和"是老子"遵道"的必然要求,也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为了实现和谐,老子倡导平等精神,积极持守"中道",奉行"自然无为",努力寻求对立面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纪桥》2016,(5)
《老子》中存在着许多值得现代教育借鉴的思想,本文将从教育的最高准则、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教育的态度方法来阐述老子思想中的道德观、自然观和"无为""不言"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意在通过老子哲学对现代教育进行回视和反思,并揭示《老子》中所隐含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法家的"无为而治"与"君人南面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荣晋 《理论学刊》2008,(1):94-100
韩非继承和发挥老子的道论与辩证法思想,不仅把"无为"与"有为"有机地结合起耒,从理论上发展了老子的"无为"之说,而且还为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人南面之术"奠定了哲学基础,从而完成了由道家"无为"之说向法家"无为"之说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3.
<正>细读与品味《老子》一书,受益颇深。老子所开启的众妙之门,闪烁着智慧之光,对人的思维方式、处世方略、人生修养,皆产生深远影响;所倡导的水的秉性、善待贫贱、知止不殆等辩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人生素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心理状态,选择行动方案,豁达地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问题。水的秉性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老子认为,至善者  相似文献   

14.
道家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所创的一个哲学流派,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寻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两者显然不能混为一谈。但是,道家和道教都以"道"来命名,其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家和道教在根本理论上血脉相通。道教袭取了道家作为哲学最高范畴的"道",并将其改造成最高的宗教信仰,在道教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取道家的成果,道教越是趋向于高级和成熟,就越接近道家的老庄之学。而道家发展到后期,也不得不依托于道教,尤其是魏晋以后,更是教内之学强于教外,道教·成为道家的一个分支。本文试图从道家与道教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两者之间复杂而曲折的关系作一揭示。一道家的创始阶段可称为老学。《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基础,蕴含了尔后道家各派的思想因子。"道"是《老子》的核心范畴,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既具有宇宙万物本原的含义,又具有社会规  相似文献   

15.
李雪峰 《当代贵州》2014,(11):56-57
正古人养性,泛指对精神的养护,保持达观、无累、寡欲、乐观的人生"修养"才算是符合规律。明智养性也罢,养生也罢,决定其效果的大前提是人要有足够的聪慧。对于领导者来说,下面几个方面较为重要。第一,要有自知之明。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这里,老子区分了"智"与  相似文献   

16.
<正>导言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由于时间的久远,关于这段话并没有统一的解释。但老子希望表达"美与恶""善与不善"是一对相对的关系。老子所说的"美"接近现代汉语的"好","恶"则是现代汉语的"坏"。1.生活之美生活离不开美,我们一举手一投足,似乎都在进行着美的判断。从  相似文献   

17.
道论在本体的意义上,老子庄子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本体的高度,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本体论.比较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道本体更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笑人 《党史文汇》2002,(8):24-25
老子大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年长于孔子。作为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子所著《道德经》亦称《老子》,以“道”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虽然只有短短五千余言,但超过与之同时期的无数鸿篇巨制,可谓博大精深。一生嗜书如命的毛泽东,早在青少年时代对《老子》一书和老子思想即已非常熟悉。他在《讲堂录》里便记有:“《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17年暑假,毛泽东与同学萧子升一道“游学”时,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黑格尔"国家-市民社会"的二元框架下讨论了国家异化的问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张力中,马克思认为国家具有普遍性却是抽象的,市民社会具有特殊性却是现实的。普遍性要通过特殊性决定,但还应立足于现实性上。将抽象的"公民性"复归于现实的"市民性"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也才能解决国家异化的问题。这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无为”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者的巧取豪夺、政治繁苛提出的,目的是要统治阶级顺应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顺民安民,使国家臻于大治。因此,老子“无为”主张的本身包含着积极“有为”的思想;“无为而治”,“无为”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而“治”既是“有为”。老子的“有为”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为邦本、节俭治国、依法用刑以及权术谋国等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