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慧 《农村青年》2010,(12):64-64
一次,笔者到某养殖大户家中采访,该养殖大户正在手忙脚乱地用电话向专家咨询一些养殖问题。笔者见他的办公室里摆着电脑,就疑惑地问他为何“舍近求远”不在网络上找,而足打电话问专家?养殖大户尴尬地说,他现在还是个“网络瞎子”,如果有个“网络老师”就好了。  相似文献   

2.
樟树·父亲     
苇子 《农村青年》2008,(9):51-51
“傻儿”名叫王振业,从小就经常面对青石山发呆,从小就爱把玩奇形怪状的石头,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村里人都叫他“傻儿”。“傻儿”住的村叫青石村。青石村四面环山,封闭阻塞,山都是青石突兀的秃山,不长草木。不养牲畜,举目望去远远近近都是石头,青石村世代只靠几亩薄田度日,生活尤为清苦。“傻儿”十二岁上没了爹娘,就此辍学,饥一餐饱一顿的晃荡度日。整天一人呆守石屋,望着石山发愣,并经常搬些大大小小的石头摆弄,桌上、椅上、床上都被石头占着。慢慢长大些,“傻儿”靠着村人的接济和帮村人打些零工度日。有一次,他一本正经地问村长:石头有什么作用?村长说:你真是傻儿,石头不就是能砌屋能铺路,还能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3.
一湄 《工友》2012,(8):50-51
这个年轻人,二十五岁,读着大学,某一天,他突然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他掉了线。他说,“年岁的增长向来牵连着一种特殊的不安”。因为搞不懂生活和时间的意义,他退了学。好像一下子掉进了裂缝里,他一定要想清楚这个问题,生活才可以继续。这可是个重大问题,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光辉论断,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刘少奇的重大理论贡献中,非常突出和重要的是他对毛泽东“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由于刘少奇的努力,毛泽东提...  相似文献   

5.
新视点     
《工友》2004,(4)
不仅仅是温总理的遗憾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在记者会结束后温总理出门时,一位记者大声问:“总理为什么不多谈点三农问题?”总理说:“没有太多记者问,没有多谈,我很遗憾!”实际上,只有新华社的一位记者提问时涉及到“三农”问题,而他提的并不是“三农”问题,而是“怎么看群众上访的问题。”但温总理在回答第一个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铜陵县胥坝乡是个四面环水的“江心洲”,农民进县城得先乘渡船,然后再坐“城乡公交车”。那天去胥坝乡找郑小东,和他约好9点见面,他在对岸等。住在县城的我起了个大早,匆匆去赶“城乡公交车”。  相似文献   

7.
唐洪 《农村青年》2007,(4):12-14
38岁的江镖在江苏省镇江市打工,就职于一家保险公司,是个“售后服务人员”。说白了就是个“卖保险”的。 2006年6月27日。他干了一件与自己的工作完全不相干的事情。惊天动地,却从此陷入困境。没有谁为他所干的这件事情“保险”。 他经常往来于乡下和城里。家里有务农的妻子和上小学的儿子,依靠他挣钱生活。而他的收入后来全部花在了一个老太太身上,并且还不够…… 鲜花,掌声。外加一份巨额赔偿账单。这就是他“见义勇为”的代价。当时他如果不“冲动”。不去奋勇追赶抢人财物的盗贼。或许会继续过着虽不富有却安稳平静的日子。 他如何看待自己,社会又如何看待他?  相似文献   

8.
19年前,他在外闯荡打工两年,结果,连买辆自行车的钱都没挣回来。19年后的今天,他拥有了近百亩的茶园、3个茶叶经销网点、1个摩托车代销点,年收入10万元以上,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茶老板”。说起他的发家史,他说:“我发财是沾了讲信用的光!靠了五山信用社这棵大树。”他就是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老湾村农民杜斌虎。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农村青年》2009,(9):49-49
还缺人吗? 丁丁在一家女士鞋店打工。正值夏季,酷热无比,好友汪汪来看他。丁丁困惑地对汪汪说:“有个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里的生意非常好,顾客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我每天都要蹲着为她们试鞋,抬头时总免不了看见一些不该看见的东西,尤其是穿裙子的客人,让我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面红耳赤。你说我该怎么办?”汪汪回答他:“你们店里还缺人吗?”  相似文献   

10.
“胡大炮”     
这次回乡又见到老胡。老胡七十多岁了,嗓门儿依旧声若洪钟,只要他一开口说话,半个村子都能听到。在村里无论年长、年幼的见了他都叫老胡,他也从不介意,整日嘻嘻哈哈像个老顽童。老胡说话除了声高音亮之外,还喜欢有意无意地掺些“水分”,这是村里公认的。因此,大家也都叫他“胡大炮”。  相似文献   

11.
农历丁亥年。春天来到了,每年一次的政协和人大两个重要会议召开在即。就在各地代表准备进京反映民声民意、为国家出谋划策的时候,有两个不是代表的人也在紧张地忙碌着。 安徽蒙城。几个农民找到徐保义,反映县电信部门“强制服务,违规收费”问题,请他代表大家出面交涉。徐保义立即着手调查。当他就此问题向电信部门一个负责人进行询问时,却被喝令“滚出去”…… 江苏太仓。刘劲松忙着上医院,跑派出所。曾经多次代表身边的群众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的他“突遭暗算”,被凶手挥刀砍伤。这天是农历大年初四,深夜,他走过的那条巷子没有路灯,漆黑。好在,不远处有个茶室,老板等人闻声拨打了110报警电话…… 不久以后,媒体纷纷报道两会代表关注民生问题的发言。而刘劲松却黯然离开太仓,徐保义则仍在执著地帮助农民讨要说法。 这是两个什么人?一些群众为什么有困难找他们反映?他们无权无势,又非人大代表。且生活都不富裕,甚至自己的权益有时也得不到保障,却为何替别人代言?  相似文献   

12.
撰文指出,“送温暖工程”自1998年推出以来,为成千上万的困难职工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该把“送温暖”打造成工会的精品工程。他认为,打造“送温暖精品工程”应该重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统一“送温暖”标识,进一步树立送温暖形象。在全国启动“送温暖工程”CI标识征集工作,规范“送温暖工程”的徽记、口号。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送温暖”知名度,让社会各方面都知道“送温暖”是工会品牌工程。三是加强部门合作,进一步丰富“送温暖”的内涵。可以与卫生、司法、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合作,搞好医疗救助、法律援助、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各项工作。四是规范运作,进一步体现“送温暖”的特性。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简化送温暖工作程序,让困难职工既感到方便,更感到温暖。五是强化监督,进一步提高“送温暖”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重庆工运》2005,(10):10-12
按照重庆市总工会、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五家“关于实施百万职工技能提升计划的意见”.重庆市国防邮电工会在2003年实施职工“强技能、提素质”行动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把职工技能提升工作作为整个工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积极的探索和一年多的实践中。我们在开展产业全面工作的同时,突出了职工提质工作.并注意从四个方面进行结合。  相似文献   

14.
过日子总得花钱,但是不能瞎花。哪些地方该花,哪些地方不该花,要算笔细账。 于是,他就有了一个外号:“陈老细”,远近闻名。 他实际上叫陈文丰,是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头道沟村村委会主任,管着11个村民小组、367户、1512口人的“大日子”。不可思议的是,他从1980年开始当村长,居然一直当到现在,整整27年,在历次换届选举中都没有被“造掉”。什么原因? 不光他,还有支书任国库,当了32年村干部,“官龄”更长。同样,乡亲们自始至终都选他。为什么? 原因在于:他们两个都是精打细算过日子、真心实意维护村民利益的人,从来不乱花集体一分钱。为此,大伙信任他们。 利用好国家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带领大家增收节支,勤俭建设新农村。有了这样的当家人,头道沟村民的日子能不红火吗?  相似文献   

15.
开心一刻     
《农村青年》2011,(5):41-41
潜规则 想进城当演员的小张一目对朋友哭诉:“他跟我说他是剧组里的副导演,我就跟他潜规则了。结果第二天我才知道,他是个动画片导演……”  相似文献   

16.
安徽蒙城。 苗桂民的办公室在乡政府三楼。以前,这间屋子不光他来,农民也来。农民来干吗?找他反映问题,上访,因为他是乡领导。 后来,庄周乡改为办事处。还是这间屋子,相比从前却显得冷清多了,不光农民来得少了,作为党委书记的苗桂民也来得少了。有一天,县委书记胡朝荣奇怪地问他:“你庄周的人怎么没有到县里上访的了?”他笑了,回答说:“问题都在地边解决了!” 曾想用一句话概括苗桂民的特征。他皮肤黝黑,晒的,想称他“黑脸书记”,又感觉不妥。可在老百姓眼里,这个书记成天风里来、雨里去地跟他们在一起,说的话,拿的主意,都特别对心思。这样的书记,皮肤怎么会白昵?最后,用了一个农民的叫法——“知心书记”。  相似文献   

17.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的徐虎“两弹元勋”邓稼先徐虎是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房管所的水电修理工。他看到居民下班以后正是用水用电的高峰,也是故障高发的时间,而水电修理工却已下班休息,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于1985年在自己负责维修的地区率先挂出三只“水电急修特约报修箱”,每天晚上19时准时开箱。从此,晚上19时,成了徐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时间概念。10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冰冻严寒,还是酷暑高温或节假日,徐虎总会准时背上工具包,骑上他的那辆旧自行车,直奔这三个报修箱,然后按着报修单上的地址前往修理。1…  相似文献   

18.
胡建兵 《农村青年》2014,(12):15-18
王之庆之所以参加农业保险,是担心他的小麦“遭遇风险”。尽管谁都不想出险,可他还是赶上了。让他纳闷的是,交保费时,说好每亩赔50元。可正式赔付时,每亩只有10元。他急了,认为保险公司“糊弄人”……到底是保险公司“糊弄”他,还是他没弄明白什么是“农业保险”?  相似文献   

19.
时周 《工友》2013,(12):16-18
不要叫我“农民工”!作为一名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的“90后”,叶忠林非常讨厌这三个字。这位23岁的小伙子认为,“农民工”是带有强烈歧视色彩的字眼,他希望废除这个称呼。  相似文献   

20.
幽默长廊     
烟瘾太大在商店里,一位顾客对老板说:“我怀疑你的这架钢琴是翻新的二手货!你瞧,这象牙琴键都发黑了。”“天地良心,绝无此事。”老板解释道:“这完全是由于那头大象抽烟过多造成的。”领带的问题某人在沙漠中行进了大半天,口渴得直冒烟。在他快要走出沙漠时,遇到了一位推销员。后者劝他买一条领带。他说:“你行行好吧,我渴得连衬衣都想撕开了,还买什么领带!”推销员自讨没趣走开了。这个可怜人总算在沙漠边上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一家酒吧,他急不可待地要冲进去。他对门口的侍者说:“快给我点什么喝的吧!”他的喉咙嘶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