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政论坛》2010,(12):8-9
一、中华文化之魂在“人和” 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人和”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孔子主张“和为贵”、“和而不同”。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政通人和”是中国历朝历代对社会治理状况的最高评价。  相似文献   

2.
正中华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无一不是中华文化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要创新体制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相似文献   

3.
和平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华文化理念是我国和平发展要义的思想基础、重要内涵和条件。中华文化理念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着东方价值观和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要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正>什么是文化?概括地讲,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我们每天都跟文化打交道,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成分共生的,呈现多种文化成分相融合的状态。中华文化更是如此。谈论中华文化,应认识到它其实是个大包容的概念。过去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是"黄河文化""黄土地文化",具有内陆文化的特征。但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考古新发现和学术界对中华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华文化并非只有  相似文献   

5.
余源培 《民主》2014,(6):10-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是非"问题是《庄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人和人之间的是非无穷无尽。而是非的根源就在于"成心"。各人的是非标准不同,对是非的判定也就有所不同。在庄子看来,是与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立,他要做的就是要突破这样一个框架,将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的分裂消解掉。所以庄子主张忘却是与非的界线,破除是非,破除分别,将事物看成整体,不区分是与非,不执着于是,也不执着于非,达到因物自然、逍遥无待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深入阐发文化精髓"列为这项工程的一项重点任务。加强中华文化的研究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构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意见》提出:"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中华文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建设国家文献战略储备库、革命文物资源目录和大数据  相似文献   

8.
巩建华 《理论导刊》2007,(12):96-97
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的、以人为本的经济,传统的刚性管理和物本管理已经过时,时代呼唤"以人为本"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以人为本"的领导者不仅要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和激励人,而且也要做到塑造人、发展人和成就人。  相似文献   

9.
田磊  王克科 《学理论》2013,(33):38-39
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中华文化不仅在台湾"根深叶茂",对台军亦有十分广泛的影响。试通过阐述中华文化在台军中的运用现状及影响,以期总结出利用中华文化做好对台军攻心宣传的内容方法。  相似文献   

10.
《侨园》2019,(11)
<正>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中华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如何传承、弘扬、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使其焕发新光彩和新魅力,是一项事关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课题。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中医药文化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而中医药企业则成为了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药都"辽宁本溪,辽宁上药好护士药  相似文献   

11.
《民主》2017,(7)
<正>"出版本身就是文化传递的媒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应该而且必须有我们出版行业的贡献。"开明出版社社长陈滨滨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抓住两个灵魂,一是有用的出版,二是美的出版。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和共性,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只要吸引了国外读者,中华文化就能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6,(1)
正2015年是"十二五"计划收官之年,辽宁侨务文化、外联工作收获满满、有声有色。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背景下,侨务外联工作70周年特色明显;以国侨办"中华文化大乐园"、"寻根之旅"项目为带动,侨务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侨务公共外交工作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专家普遍认为,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印发为标志,中国吹响弘扬中华文化新号角。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意见》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分三大类: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以"核心思想理念"为例,《意见》认为,中华基本思想理念包括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  相似文献   

14.
塞尔日·莫斯科维奇(sergeMoscovici)是西方生态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西方生态主义学者、生态运动乃至绿色政治都有重要影响.本文认为,莫斯科维奇对生态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六个方面:深入探究人和自然冲突和矛盾的根本原因;明确提出并充分论证自然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唯一问题";引入自然政治概念对传统自然观和科学理性信仰进行深刻反思和批判;全面评析和讨论科学、技术和工具理性的世俗化;倡导人与自然共生的思维原则;主张通过以"自然人文主义"为目标的生态主义运动来重建人和自然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角度考察,莫斯科维奇的生态思想的局限性有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停留在文化改良层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空想色彩浓厚.  相似文献   

15.
中华文化的优越性,是中国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以生命哲学为研究视角,现代新儒家在三种维度上考察了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在历史维度上,中华文化的优越性以自身合理性确认为前提,以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依托;在现实维度上,中华文化内含的创造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精神,完美地体现了生命所固有的圆融智慧;在未来维度上,中华文化优越性则表现为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自觉保证,并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愿景参照。现代新儒家对中华文化优越性的辩护,不仅回应了近代国人对自身文化的忧思,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建设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中华文化的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逻辑关系。思想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价值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情感认同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固化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中华文化在价值层面的具体表现,是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基本价值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中华文化影响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郑闽江 《民主》2014,(12):60-61
<正>上过我的课的学生常常问我,为什么您在大学语文课程中选择那么多古文,而且,每次讲课的时候都充满了激情?我回答他们:"文化自信。"这是长期以来中文专业的素养,也是长期以来中文给我的最大馈赠。许多人认为,中国人学了那么多年中文,而且天天说中文、写中文,中文能力没有问题。有了一定阅历的人才知道,其实中华文化的精华在现代,更在古代。因为中华文化积累了五千年,流传下来的必是最精粹的部分。虽然从小学到中学,我  相似文献   

18.
学会比较     
<正>学会正确的比较观,要多比不及己者,找到"平衡点";多比自己的不足,找到"动力源";多比人民大众,找到"坐标图"。比较是人们常做的事。有比较才有鉴别,到市场买货也要"货比三家"。之所以要比较,是因为人和事物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如果比较不当,也  相似文献   

19.
北京奥运周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黄金成长期",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最佳战略阶段。"前奥运时期蓄势探路、奥运之年品牌涌现、后奥运阶段跨跃式发展"的文化外贸腾飞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好"本来""外来"与"未来"的关系,正确处理好"继承""互鉴"与"创新"的关系,努力在历史传承中鲜明本色,在文明互鉴中汲取营养,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