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2教学模式十年探索的回顾让我们重温了国际商学院的开拓进取之路。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学院本着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双语教学的方针,始终服务于学生。相信国际商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2.
对2+2教学模式十年探索的回顾让我们重温了国际商学院的开拓进取之路。面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学院本着深化教学改革、坚持双语教学的方针,始终服务于学生。相信国际商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3.
刘颖 《德国研究》2003,18(2):76-77
20 0 3年 3月 1 1日至 1 2日 ,第二届中德法学研讨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隆重召开。会议议题为“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比较”。本次会议由中德学院经济私法教席主持人高旭军教授组织 ,会议采用中德双语交流和同声翻译的方式 ,来自中德双方的 30余名民商法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的德方教授有 :洪堡大学的莱塞尔(Raiser)、施瓦克 (Schwark)、契施纳 (Kirchner) ,汉堡大学的施多柏 (Stober) ,多特蒙德大学的舒纳曼(Schuenemann) ,欧洲商学院的柏翁 (Bunge)等 ;中方教授有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的孙宪忠 ,复旦大学的胡鸿高 ,华东政法大学的顾功…  相似文献   

4.
金姬 《新民周刊》2012,(41):52-54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MBA教育是商学院的大头,EMBA是小班精品化教学,不像中国一个商学院的EMBA动辄招生几百人。天价学费在一家大型国企集团办公室工作的袁女士前一阵子报考了上海某个EMBA(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班。被录取后,她才发现今年秋季班的学费是53.8万元人民币。"去年秋季班是49.8万,一年就涨了4万。...  相似文献   

5.
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博士是继费正清、鲍大可之后,美国当代卓有成就的中国问题专家,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资深研究员,曾任密歇根大学政治学和商学院教授、威廉斯·戴维斯研究所中国中心主任。1998年至2000年,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部资深主任。他在密歇根大学执教的3  相似文献   

6.
王志欣,男,汉族,1958年11月生,河北平乡县人,中共党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管理经济学专业毕业,在职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学位。曾任共青团中央研究室调研处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共青团中央办公厅调研处处长,廊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廊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廊坊市委副书记,中共秦皇岛市委副书记。现任河...  相似文献   

7.
据1983年1月份《苏联银幕》报道,1982年获各种国际电影节奖的故事影片有:<1>《最后挣扎》获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国际影评联合会奖。<2>《安德柳斯》在意大利第十二届儿童与青少年影片国际电影节上获“金质奖”。<3>《红钟》第一集《起义的墨西哥》获捷克第二十三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实力与国家安全之间出现的背离现象 ,揭示了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对于未来国际安全新秩序的解释缺陷 ,并通过探讨“9·11”事件及其后续发展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重新审视了建构未来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基础、原则和模式。笔者提出 ,未来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再是实力的分配 ,而是安全的分配 ;多边协调与单边行动之间的对峙成了决定未来大国关系走向和国际体系发展的主要矛盾 ;强调相互安全成了世界各国在国际安全合作中的主导取向。因此 ,只有以安全分配为基础 ,以多边协调为原则 ,以相互安全为模式 ,世界各国才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安全新秩序。  相似文献   

9.
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门洪华 《美国研究》2001,15(1):74-88
本文旨在从国际机制的角度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美国霸权.笔者首先总结了国际机制理论各主要流派对国际机制与霸权关系的认识;其次,提出机制霸权的概念,从历史角度全面剖析美国霸权与国际机制的关系,并以之验证国际机制理论对二者关系的分析;最后,对美国的跨世纪霸权战略的内容、实质进行分析并展望.  相似文献   

10.
鉴于欧盟在国际气候谈判及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影响和"领导"作用,对欧盟气候变化政策及其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研究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当代西方学术界关于欧盟国际气候谈判立场及相关研究进行综合概括和评述:首先,从总体上介绍当代西方学术界对影响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理论研究;其次,关于欧盟与成员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研究。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总结了六类分析欧盟国际气候谈判立场的理论视角:一是环境外交政策分析法;二是经济利益决定论;三是国内政治分析法;四是双层博弈分析法;五是制度主义分析法;六是观念建构视角。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英桃 《美国研究》2001,15(4):43-63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女权主义者将社会性别分析与国际政治研究结合起来,开创了女权主义国际政治这一学科.本文主要介绍了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发展的历程,包括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及其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西方国际政治理论的三个主要流派.文章在最后对西方女权主义国际政治理论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世界秩序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1900-1945)(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入手,通过考察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体系的演变,尝试为这一时期的东亚国际关系建立一个多国的、宏观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美国从世纪之交就开始谋求在东亚建立一个不同于欧洲权力政治的新的国际秩序,这是美国从建国之初就萌生的改造国际秩序思想的延续;20世纪上半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是美国不断推行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美国新的国际秩序思想集中体现在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上;从30年代初直至二战结束,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被视为美国捍卫、中国认同、日本挑战华盛顿体系的过程;战后初期美国试图建立的东亚国际秩序不过是华盛顿体系的修正版;华盛顿体系并非仅仅是帝国主义的工具,相反在很多方面有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维护。  相似文献   

14.
国际仲裁只有具备充分的公正性,才会具有执行的权威性。受理菲律宾政府单方提起南海仲裁案的临时仲裁庭,从其性质和它与权威国际司法、国际仲裁机构的联系可见,它并不是具有广泛认可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国际仲裁机构,与联合国没有关系。仲裁庭的成立利用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争端解决机制及附件七仲裁制度设计的缺陷,其活动利用了与某些国际司法相关机构的模糊关系;仲裁庭违反国际司法、国际仲裁机构组建的普遍原则,运行程序缺乏法定性;柳井俊二法官未回避仲裁庭的组建工作,不符合法官中立性原则的要求;仲裁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随意更改自己的立场,缺乏独立性;仲裁庭作出的所谓"裁决",在法理适用与事实认定方面存在明显谬误。临时仲裁庭的公正性严重缺乏,其活动和最终"裁决"结果也是非法无效的。  相似文献   

15.
促进国际法治既是欧盟外部法治的重要内容,也是欧盟对外行动的重要目标。2006年联合国“国内和国际法治”议题的启动为欧盟双边法治行动的多边化创造了条件,也为欧盟的对外法治行动获得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正当性提供了可能。欧盟积极参与该议题的对话、讨论和辩论,不断为国际法治提供欧盟的观念与行动方案,以“在更广泛的世界中坚持和促进其价值观和利益”。欧盟的国际法治观具有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和国际法为中心;淡化主权色彩,强调国际法义务的履行;推崇国际司法以及弱化国际社会与欧盟社会的结构性差别四大特点。从当代国际法和国际社会的基本结构角度看,欧盟的国际法治观既具有积极意义,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可能在观念和实践层面对欧盟法治自身以及中国的法治进程(尤其是参与国际法治建设)产生多方面影响。欧盟的国际法治观最终能对国际法治的演进产生多大影响,相当程度上可能取决于欧盟内部法治的经验如何与国际社会的结构相适应,这也意味着欧盟的国际法治观本身必须具有动态性。  相似文献   

16.
约翰·文森特是20世纪英国学派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其国际关系思想的立论基点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统一性",并明显体现在他有关主权与人权的相互关系及有关人道主义干涉问题的认识之中。他承认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违反其公民作为个人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同时,他认为国际社会甚至某个特定国家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对他国进行人道主义干涉的权利。文森特的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他探讨的主题(即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更在于他能够在赫德利·布尔倡导的"多元主义"国际社会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社会连带主义"的国际社会观。文森特的国际关系思想对于当今国际社会其适用性虽具有一定限制,但却不失为一种有关当今及未来国际社会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以经济、军事实力、对主要国际制度的参与和国际影响力为指标,可窥见中美国际地位变化的趋势。作为美国的盟友和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韩国在中美国际地位变化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机遇体现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带动韩国经济发展;中韩关系改善利于谈判解决朝核问题;韩国可为中美牵线搭桥并借此提升国际地位。挑战包括朝鲜半岛的权力与威胁失衡导致朝核与导弹危机升级,对韩国威胁加剧;中韩伙伴关系和美韩同盟使韩国陷入两难境地;中国实力上升使韩国担忧来自中国的经济与地缘政治威胁。韩国的战略选择基于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在中美之间奉行平衡战略到通过部署萨德和签订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重新加强美韩同盟。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国际合作的理论:概述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主要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国际合作命题的观点 ,并提出了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本文以为 ,新现实主义在国际合作方面的论述较为粗糙 ,有必要从结构与合作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而国际制度理论中 ,国际制度本身的研究也有待充实。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4月2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塞尔维亚国际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国际格局变化背景下的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来自中塞双方政府机构、智库、教育机构和媒体等50多人与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进行了研讨。一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此次研讨会召开前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率团(成员包括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10月17~18日,"新型大国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盛顿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等研究院、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皮尤研究中心、美国企业研究所、凯特林基金会、奥尔布莱特石桥集团和辛辛那提大学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