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佛教寺院是佛教宗教旅游的朝圣对象,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贵州佛教寺院遍布全省各地.到2000年为止,全省佛教寺院有363座,其中99座属于文物保护单位.贵州较大的佛教寺院,一般建于自然风景优美之地,往往成为旅游的重要景点.  相似文献   

2.
许栋  杜斗城 《求索》2012,(10):77-79
佛教在传入我国内地初期,僧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的寺院里,在我国乡村地区活动很少。北魏太武帝统治时期,由于太武帝的一系列限佛、灭佛政策,迫使僧人离开寺院,转入北魏统治较为薄弱的乡村地区活动,使佛教在华北乡村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佛教及整个北魏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三宝殿     
三宝殿人们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么何谓“三宝殿”?三宝是指佛教中的佛、法、憎,“三宝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三个主要活动场所。“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和尚“燕...  相似文献   

4.
基于明初的社会现状和佛教生存状态,明代著名学者程敏政在《对佛问》中集中展现了其对佛教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认识,深入剖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功用以及佛儒关系,厘清了时人对佛教的模糊认识。程敏政以旁观者的角度,实事求是地阐发了其对佛教的看法,行文之中处处散发着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坐落于甘肃省夏河县大夏河北岸的拉卜楞寺,建于1709年,是我国著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佛官。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贵州佛教发展的历史,对明清以来在贵州形成的极具本土特色的佛道儒巫混杂合流的宗教文化现象,从原因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7.
白马寺 位于河南省洛阳城东,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为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 灵隐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西湖侧,始建于东晋咸阳初年,为江南著名古寺之一。 少林寺 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  相似文献   

8.
宝光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新都镇宝光街,是我国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文物众多的佛教禅宗寺院。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唐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南逃人蜀驻跸宝光寺,并迎请高僧(知玄悟达国师)住此,重修宝光寺、塔。宋大观三年(1109),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  相似文献   

9.
智慧的禅宗     
吴心 《黄埔》2009,(4):58-59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寺院林立,从教者众,而且出现了许多教派,诸如,天台宗、惟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等。然而,除禅宗外,其它各派(不包括密教的藏传部分)在唐武宗灭佛运动后都逐渐衰微,或一蹶不振,或永远消失,只有禅宗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获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在唐中叶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即是以禅宗为其标志,禅宗甚至成了中国佛教的同义语,这种状况一直贯穿宋元明清历代。  相似文献   

10.
方丈:佛教原指禅寺的长老或住持所居之处,后用为一般寺院内主持寺院者的职称。 住持:是佛教寺院内主持寺院者的职称,佛法之主持人。  相似文献   

11.
山西春之行     
五台山—中国佛教四大圣地之一   在中国提起五台山都知道它是与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齐名的佛 教四大圣地之一。五台山因山顶有五座平台样的山峰 (台顶 )而得名,东、南、西、北、中各有一台顶。北台顶 (叶斗峰 )海拔 3000多米,正好比是山西省、华北地区的屋脊。五个台顶都有寺院。如果把这五座山峰比做五个手指的话,那么五台山的中心地—台怀镇就恰好位于手掌心,这里集中了众多的名刹古寺。五台山作为中国佛教的圣地,吸引着国内的 以及包括日本在内的来自海外的众多佛教徒和观光客。   五台山有“青庙” (佛教寺院 )和“黄庙” …  相似文献   

12.
谭苑芳 《岭南学刊》2011,(4):115-120
从对广州市光孝寺、六榕寺和海幢寺僧众的抽样调查可见,广州地区存在的寺院社会定位不清晰、社会福利事业支出渠道相对匮乏、管理体制与社会需求不够适应等问题,是制约广州地区都市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应以人间佛教的理念为指导,发挥都市寺院特色,改革都市寺院管理体制,以促进都市寺院与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青海省西宁市西南二十五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有一片殿宇相连,白塔林立的古建筑群,这就是驰名中外的喇嘛教(西藏佛教)寺院塔尔寺。塔尔寺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年),到万历五年(一五七七年)已初具规模。相传,这里是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一三五七——一四一九年)的诞生地,也是闻名全国的喇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六大寺院郎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建寺四百年来,它曾多次维修,增建。前年,经过修葺,整饰一新,又重新开放。  相似文献   

14.
佛门寺院进驻保安,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天津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河北分公司自派保安班进驻大悲禅院以来,使这座全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也是天津市重要旅游景点之一的古刹出现了新面貌,寺内的各项佛事活动和治安秩序有了极大的改观。天津大悲禅院始建于明末清初,兴于康熙八年,因供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而得名。大悲禅院内的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释迦牟尼佛像为明代铜铸,重约六吨,铸工精细,堪称佛门奇宝,为国家二级文物。寺内还藏有铜、木、石、玉等雕塑数百件,大多都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历代文物,极具鉴赏与考古价值。是天津市…  相似文献   

15.
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据有关资料记载藏语系佛教传入内蒙古地区已有40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藏语系佛教在传播方式、人员素质、佛事活动、寺院管理等方面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笔者就上述问题作了些调查,总的看法是:藏语系佛教今非昔比,正在努力适应社会变革。一、喇嘛的观念在发生变化。内蒙古喀喇沁旗与河北省、辽宁省接壤,地处东北、华北的结合部,由于受周边地区的影响,宗教活动日趋活跃。现有开放的藏语系佛教寺院3所,解放初期这3所寺院有喇嘛200余人,现在这3所寺院中只有喇嘛10人。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7岁。…  相似文献   

16.
佛教的造像手印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一尊佛有不同的造像手印形式,造像手印不仅是受到当时审美的影响,关乎到佛像的整体美感;更重要的是因为它直接指向了佛法佛理或者说是佛本身,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和佛教精神理念是同一的,这关乎到造像者对佛法本身的领会。  相似文献   

17.
清末儒、佛关系初探——以康有为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基亮 《求索》2010,(5):126-128
清末儒、佛关系问题长期被学界所忽视,本文拟以康有为为研究突破口,试图探求清末儒者对于佛教的基本态度。研究发现,康有为始终坚持以儒为主,以佛为辅。但有别于先贤们严儒、佛之辩的教条主义,他认为在坚持以儒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功利主义态度来对待佛教,即当佛教资源有利于儒学时,他可以直接大胆地拿来使用,也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当佛教思想有违其价值理念时,可以毫不留情地大肆贬低。检视清末诸派,概莫能外。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最早的佛寺我国有许多古寺,而年代最久的,得首推洛阳的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场面东约十二公里。坐北朝南,背依邙山,南望洛水,宝塔高耸。殿阁峰嵘,翠柏森森,红墙隐隐。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根据记载,远在汉袁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由...  相似文献   

19.
《前进》2021,(2)
正昙曜,北魏名僧,姓氏、家世、生卒年月均不详,以复兴佛教而著名。当时北魏太武帝下令废佛,致使佛教事业凋敝不堪。废佛令七年之后,主事者崔浩、寇谦之及太武帝相继离世,佛教复兴事业始现生机。昙曜积极致力于复兴佛教事业,在各种复佛事业中,昙曜所开凿的云冈石窟可谓当世之冠,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灿烂的奇葩。由他所确立的"僧祇户""僧祇粟""佛图户"制度,改善了当时一大批受凌辱者的经济生活,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洛阳的感悟     
洛阳深宫里,汉明帝做了一个梦。 他梦见了西方的金人,其名曰佛。他相信了这个梦,于是派人西行迎佛。一年后,使者带着和尚,白马驮着佛经,来到了洛阳。于是明帝让他们建起了中原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中国佛教近两千年生生不息的历史大剧拉开了帷幕。 白马寺位于洛阳东郊,紧邻公路。这座“祖庭”虽也香火旺盛,却自有一份肃穆清静,并不像某些寺院那样嘈杂不堪。白马寺经过了多次修整,但古朴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