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魏徵是唐朝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性格刚直、敢于直谏著称,其言论多见于《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是《谏太宗十思疏》。魏徵死后,唐太宗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明白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镜是用来映照形象的器具,古代用铜磨制,现在则多用平面玻璃。在生活中,镜的利用率是相当高的,从早上起床的那一刻起,我们每天对镜相照的次数恐怕真说不清楚。但用镜作比喻,说出人生的大道理,体现出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者,唐太宗似乎是第一人。据《资治通鉴》记载,丞相魏徵去世后,太宗悲恸至极,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相似文献   

3.
<正>唐太宗李世民曾止于一树下,曰:"此嘉树。"随行的宇文士及立刻附和,赞不绝口。太宗正色说道:"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  相似文献   

4.
正讲真话、说实话,是做人起码的要求和"底色",也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内生力量"。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讲真话更是一种担当。唐朝政治家、思想家魏徵,性格耿直,敢于直言进谏,是讲真话的榜样。他病逝时,唐太宗亲临吊唁,并留下了那段千古传颂的"三镜论"":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见,魏徵在唐太宗心中的位置之高。反观现实,却令人忧心忡忡。当  相似文献   

5.
初唐著名政治家魏征是我国古代以敢于﹃犯颜切谏﹄而著名的诤臣在﹃贞观之治﹄之年他看到唐太宗李世民在巨大的政绩面前开始骄横奢糜起来多次上书进谏︽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他在文章中不仅力谏太宗必须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而且告诫太宗谨慎从政争取民心进而言辞忠肯的规劝太宗要做到﹃十思﹄即﹃看到值得贪图的东西就应当想到知足以便警戒自己将要干什么事情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便使人民安居乐业感到皇位高而危险就应该想到谦虚谨慎加强自我修养害怕自己骄傲自满要想到江河…  相似文献   

6.
一代名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劝谏唐太宗“宏兹九德”,其目的是实施“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因而对廉政建设和民风的改变均发挥了不小作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今天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史记》云:“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察言观色、随声附和,谓之“诺诺”;开诚布公、直言敢谏,称其“谔谔”。举凡贤明之士,无不厌弃“诺诺”而称颂“谔谔”。唐朝大臣魏征以直言敢谏而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一次,唐太宗玩兴大发,要到东都附近狩猎。魏征对他进谏道:“今年秋粮丰产,农民正忙于收获,要他们为皇上打猎整治道路桥梁,实在有碍农事。”唐太宗听了,不但没有发怒,而且立即取消了打猎,并对魏征大加赞赏。  相似文献   

8.
私恩与公法     
邓忠强 《党课》2014,(10):77-78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濮州刺史庞相寿犯了贪贿罪,被朝廷“追还解任”(受到免职处分,并追还赃款)。不料庞相寿毫无思过之心,为了保住乌纱帽,竞不知羞耻地向唐太宗上书,哀求太宗念在“故旧”的情分上予以宽恕。  相似文献   

9.
《江淮》2010,(7)
<正>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也许是人类的本性,连一代明主如唐太宗者也不能例外。史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爱好玩鹞鹰,一日正在宫外闲逛遛鹰,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从远处走来。魏征以敢谏而不留情面著名,太宗不愿  相似文献   

10.
治国之要     
治国之要这个话题,在我国历史上谈论得很多,终其源流,不外乎两派:一派如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关键在于任人唯贤,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确,在唐太宗那个时期,出现了“八贤”——旁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玝、李靖、虞世南、李(门隐)、马周,  相似文献   

11.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曾要修建洛阳乾元殿,臣张玄素进决,说他不该大兴土木。太宗不因张触犯自己的尊严而处罚他,反而赞扬他直言敢谏,立即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从中悟出了发人深省的道理:“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涛涛”。唯唯者,随风顺势;请译者,直言辩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遇事唯唯,扛顺风旗,有的人却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争辩。作为领导者应当分清是非,坚持原则,不能以感情用事,厌恶“诗评”,偏爱“唯唯”。如果领导者能够广泛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博采众议,从善如流,群众就敢于发表意见,就会支持领导者…  相似文献   

12.
魏征识人的『六正』、『六邪』□耿余耀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颇得太宗的器重。他帮助太宗安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与他知人善任,广揽天下人才无不有关。他曾向太宗陈述自己观人的秘诀:“……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  相似文献   

13.
羞杀贪官     
在唐太宗时代,有长孙顺德者,人家来求他办事,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唐太宗知道了,要求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到金銮殿里“开大会”。太宗没讲别的,只是“通报”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末了,唐太宗问:“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下面诚惶诚恐,不敢出声,唐太宗于是便提高好几个分贝,大声说:  相似文献   

14.
领导者人格问题,看似领导者个人品格修养问题,实则与政风有着直接联系。领导者人格过硬,才有过硬的政风,才有威信,才能“一呼百应”,更好地带领导群众去奋斗。 中国古代(魏徵《太宗十思疏》)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领导者人格问题,应当是领导者从政的“根本”、“泉源”、“德义”。本人就领导者人格与执政的关系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纳谏     
唐太宗纳谏□李宝华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应是最善于纳谏的一人”,实在是不错的。最显唐太宗纳谏实绩的,首数灭突厥一事。太宗刚继位,突厥即率大兵进犯,离长安只有四十里,太宗率兵隔渭水与之对阵,最终形成“便桥之盟”,给突厥...  相似文献   

16.
官从谏则明     
《贞观政要》载,贞观元年,谏议大夫王珪对唐太宗讲:“臣听说木材经过墨绳的测量规划,才能锯得直;国君听从采纳臣子的规谏,才会变得圣明。所以,古代圣君,必能广纳谏言。”太宗称赞王珪之言,随下诏书宣布,凡宰相入朝商讨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列席参加,预闻朝政,如果有所批评建议,一定要虚心接受。其实,不仅唐太宗这样,翻开中国的历史,敢于纳谏、善于纳谏是开明帝王较为普遍的做法。“官从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才能做到从谏如流?首先,为官者要承认自己并非总是高人一等,也有缺点,会犯错误,并愿意接受别人的指点和帮助。自古至今,大凡掌…  相似文献   

17.
千古贤后说长孙○郑风“贞观之治”使唐太宗李世民成了千古名帝,但其“内助”长孙文德皇后的贤德风范却鲜为人知。唐太宗脾气比较暴烈,容易发怒。太宗的这一弱点,长孙皇后时时给予提醒和规劝。每逢大臣直谏触怒太宗时,只要长孙皇后知道,她总是支持大臣,力陈大臣忠君...  相似文献   

18.
不独私故人     
不独私故人□张世和《资治通鉴》上有一段记载:唐太宗贞观三年十二月,濮州刺史庞相寿,因贪污罪被解职。庞相寿原是唐太宗的旧属。唐太宗出于对故旧的怜悯,想让他官复旧职。魏征知道这件事后,谏道:“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足使为善者惧。”对于庞相寿...  相似文献   

19.
刘诚龙 《唯实》2006,(6):63-64
成林先生将隋炀帝与唐太宗从功过两面进行了比较谈,从政绩方面来说,炀帝干了几件惠泽千秋的“形象工程”,他首开科举,凿通大运河,开发西域,仅以运河的实际功用来看,功胜长城;唐太宗除了所谓贞观之治,实在例举不出几件大事,从“贞观”经济来比,隋朝实际上也富过唐太宗.从“败笔”方面看,两人是半斤对八两,成林先生举了十二条来比较,如争位,两人都曾夺嫡;如孝行,炀帝疑杀其父隋文帝(无确证),太宗则幽禁其父致死;如悌德,炀帝对作乱的四弟五弟未杀,太宗则杀了其兄斩了其弟,等等,有比较则有鉴别,就这些来看,炀帝并不逊比太宗,但在后世后人的心目中,两人的形象则差若霄壤,一个是千古暴君,一个是万代明君;一个狗屎不如,一个光辉灿烂;一个遗臭万年,一个流芳百世.  相似文献   

20.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曾多次拒绝唐太宗所授爵位,长期居住民间研究医学,为人疗疾,采种中药,著书立说,被人们尊称为“药王”。同时,孙思邈又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提倡养生、食治和怡老,内容丰富,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诸方面。由于他身体力行,活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