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中国法制史:21世纪一个亟待开拓的中法史研究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已成立 50余年,可是对新中国法制史的研究非常不够。究其原因有许多方面,但归结起来可分为主、客观两大方面。研究新中国法制史应注意处理好通史与部门法史、中央法制史和地方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学界与其他学术界等的关系。还有,研究新中国法制史,要改变传统的研究方法,引进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所谓“亲亲相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可以互相隐匿犯罪,而对法律规定告发隐匿的亲属进行告发则会被处以一定刑罚的制度。在中国法制史的课堂上,教授们总喜欢把“亲亲帽隐”贴上“中国特有”的标签,并解释道:  相似文献   

3.
1982年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以下简称“文件选集”)第一册,选印了1922年《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拟定的劳动法案大纲》。这一《劳动法案大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制定的劳动斗争纲领,多年来一直被国内外学术界和出版界作为研究中国革命史和法制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广泛加以翻印。  相似文献   

4.
2001年马小红同志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法学泰斗曾宪义先生的博士生。在此期间,撰写了《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这部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人教授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已有7年多,喜好阅读有关法制史方面的书籍,有幸在2005年读到马小红同志的这本关于中国法制史中“礼”与“法”的研究著作,对其中关于“礼”和“法”的渊源以及深层次关系表示认同。也从“礼”与“法”的融合纽带关系中,对中国传统法的文明渊源产生了些许感触。  相似文献   

5.
<正> 谈及中国古代法的结构形式,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诸法合体”一词,法学界大多都视之为“中华法系”的一大特点。这一观点最初由谁提出,笔者未及洋考。但自一九八○年张晋藩先生在《法学研究》第四期将其列为“中华法系”结构形式上的特点并加以阐述以后,随着人大本《中国法制史》的出版和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中国法制史》(以上二书  相似文献   

6.
清朝法制史在中国法制史中占有十分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法制史的继受和最后总结,而且开创了近代法制历史的先河。如果将着眼点伸展到清入关前的法制史,那么,有清一代几乎经历了从“部落到国家”,从原始民主制到成熟的封建专制进而到开启近代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范忠信 《中国法学》2003,(6):168-178
“封邦建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特有成份 ,是与西方的封建主义 (Feudalism)或封建制度 (Thesystemofenfeoffment)大为不同的东西。它是根据“亲亲”和“报功”原则来瓜分政治经济利益的一个制度体系。各种不同形式的“封君”在各类不同形式的“封域”中开发和享用资源及作威作福 ,是中国封建制的实质。这种缺席是贯彻中国始终的制度 ,自汉代至太平天国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 ,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潜在的体现。对这一意义上的“封建”法制史的研究 ,过去一直被忽视。其实 ,对“封建”法制史的研究是揭示中国法律传统奥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比较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法制史”无论是作为一种学科分类 ,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长久以来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早期的法制史学者不仅在中国法制史教学与科研中运用比较法制史的方法 ,还在《比较法制史》的教材编写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在新中国的法制史学科发展历程中 ,学者们也很重视比较法制史。 2 1世纪中国法律史学的发展应着眼于全球化 ,及时转换研究视角 ,尽快构建比较法制史的理论体系 ,发挥其在中国法律史教学与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以提高法律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游伟 《检察风云》2010,(12):62-63
“佘祥林”、“赵作海”,已经成为中国冤案的代名词,而被写入当代法制史。“赵作海”与“佘祥林”蒙冤,具有惊人相似的地方。湖北警方在水塘发现,疑似佘祥林媳妇的尸体,河南警方在水井里发现疑似赵作海的仇家——赵振裳的尸体;受害人都曾经遭受警方的刑讯逼供,佘祥林的鼻子被多次打破之后,警方竟将他的头残忍地按到浴缸里,  相似文献   

10.
自1949年以来,我们的法律史学逐渐定位于四个领域: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和西方法律思想史。撇开这中间一个明显的地域遗漏(东方难道没有自己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吗?)不论,也不管将中国以外的所有国家一股脑塞进“外国”这个单位有多么武断,单就几十年来制度史、思想史各自所确立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而言,也很难说它们已经涵盖了法律史学的各个领域。笼统地说,法律史学当然是研究法律制度及法律学说的发展规律的科学。问题是“法律学说”是极宽泛的名词。它既包括对法律的概念、本质、职能、内在构造及其与相关社会因…  相似文献   

11.
法学理论法哲学(三选二) 1.拉德布奋赫公式的内容,以之评论自然法学说与法律实证主义的法律概念。2.法的客观性与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以法律论证理论论述之。3.分别以语义学和语用学之观点论述事实与规范之关系。法杜会学(必答) 1.“活法”与“行动中的法”之含义与异同。2.论述中国社会的规则多元。法制史中国法制史1.试析中国的亲属相容隐制度。2.评析(大清律例》。3.论清末的司法改革。中国法律思想史1.明德懊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中的体现。3.论沈家本的立法思想。外国法制史1.罗马私法体系的内容。2.中…  相似文献   

12.
殿芝 《青海检察》2003,(1):64-64
翻开我国古代法制史,有许多执法官不惧强权,秉权执法,深得民心,受到人民的衷心的拥护和爱戴,被老百姓称为“清官”,司马芝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侃 《法学研究》1993,(3):75-79
从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公开出版了八、九部中国法制史,一些法学院系还自编了内部铅印的中国法制史教材,还有周密著《中国刑法史》。以上各书凡是讲到唐律名例篇中的“举重明轻”、“举轻明重”(以下为简便,只用其一)时,都一致认为是类推。诚然,就类推讲,不仅唐律,早在汉、晋、北魏、隋,后来的宋、明、清诸律都有,但说举重明轻是类推就很值得研究了。如果这是类推,那么唐律断狱篇中的“比附”,疏议中说的“故通比附”、“比附论罪”、“比附论刑”,《旧唐书·刑法志》中的“比附断事”等的比附又该是什么呢?明、清律就没有举重明轻,可在名例篇中却有“断罪无正条者,引律比附”,这个比附又是什么?我认为,唐律中的比附才最相当于现在的类推。举重明轻则是对律条的涵义、用语作论证、推理,属于对法律的逻辑解释。  相似文献   

14.
《法学》1986,(3)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以中国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内容、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特别是法制史上许多具体制度、原则对今天八十年代的青年来说就尤其陌生了。因此,不少自学者常感学习中国法制史比学习其他课程所遇到的拦路虎更多。这也许是一个客观事实。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除了通过认识学习中国法制史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习的毅力外,还应针对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的特点,摸索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龙 《法学研究》1986,(4):81-82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无所谓民法”。在他们看来,中国法制史实际上是一部刑法史。其实,我国民法源远流长,有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商代在所有权、婚姻、继承等制度方面,就有了相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执行力”一词2006年首次被写进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但到了2007年,“增强执行力”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说,这说明,中央的政策到地方执行被打了折扣。有代表说。如何确保中央政府律令在执行中不被“打折扣”,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致落空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17.
正日本当下的中国法制史研究,隶属于东洋法制史〔1〕这一科目之下,而更上一级的学科则是法制史。这种类似于科层制的学科门类体系,自然是日本近代化的产物,一如中国自"四部之学"转向"七科之学"。〔2〕  相似文献   

18.
说到新中国的中国法制史研究,就必然会提到张晋藩先生,张先生的名字,与中国法制史是连在一起的。第一,张先生创造了许多引领中国法制史领域研究、中国法制史学科发展之第一的重大事情。如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那时先生才20多岁,就在国家级重要刊物和报纸上发表法制史专业的学术论文;在上世纪60年代学术环境最为艰苦的时候,先生就着手带领团队编写了3卷本的《中国国家与法权通史》的教材;在1979年,先生除了参与筹办中国法律史学会的成立之外,第一个提议编写中国法制史多卷本的设想,并在大会上提交了《中国法制通史》的编写设想和大纲;在1979年底1980年初,先生在中国人民大学着手编写一套4卷本的《中国法制史》教材,这在当时中国是第一个的。  相似文献   

19.
两汉“鞫狱”,现今学者一般都认为是刑事诉讼中的再审程序。如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和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简编》的编著者,论及两汉鞫狱,均认为判决书为“鞫”,宣告判决为“读鞫”,人犯称冤,乞求再审,为“乞鞫”,“读鞫”、“乞鞫”以及官府再审,含称为“鞫狱”。征于两汉史实,可知上述观点为误释。“鞫”在两汉,是认定被告所有犯罪事实的司法文书;“读鞫”是官吏宣告本案已认定的被告全部罪行,“乞鞫”是被告认为官府所认定的犯罪,与  相似文献   

20.
一、“九五”期间法律史学研究概况 经过五年的努力,“九五”期间的法律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成果颇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研究进展及成果 1.中国法制史 法制通史方面。连续获得国家“七五”、“八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获得国家“七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八五”重点出版项目的《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十一卷本),均于“九五”期间出版。法律史研究的这两大项目,吸引了全国众多的法律史教学和研究人员参与。这两部巨著对中国法律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