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前言 自1990年以来,国际社会在实施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仍十分严重,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如何减少灾害对人类的威胁,创造更加安全的世界,仍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李国栋  郑远长 《中国减灾》1999,9(4):19-21,24
(日内瓦,1999年7月6-8日)  国际减灾十年的突出成就之一是对全球日益增加的自然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在减灾方面的交流和合作作出了贡献,因而也加强了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它在减少全球自然灾害造成不断增加的社会经济损失方面作出了贡献。尽管科学技术已经极大地挽救了因大部分气象、水文及海洋和地质方面的自然灾害而造成的人民生命的损失,减少了因之造成的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害,它在今后十年的潜在贡献还会更大,但只有在广义社会因素方面将其系统地明智地应用于综合减灾途径时才能实现,这些减灾途径是这十年的主要财富和最…  相似文献   

3.
子荷 《中国减灾》2012,(9X):63-63
<正>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的生存。为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视,联合国于1987年12月11日确定20世纪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DNDR)"(以下简称"国际减灾十年")。所谓"减轻自然灾害",是指减轻由潜在的自然灾害可能造成对社会及环境影响的程度,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公众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在灾害中受到的破坏得以减轻到最低程度。"国际减灾十年"是由原美国科学院院长弗兰克·普  相似文献   

4.
(1999年10月13日)同志们:今天是“国际减灾日”。我们围绕“减灾的效益”这个主题,共同回顾和总结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我国开展减灾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展望今后一个时期减灾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现就我国开展减灾十年活动的情况作个简要回顾,并谈几点意见。1 我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回顾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最近十年,我国发生了多次重大的自然灾害,每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到6%。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减灾工作,把它作为实现国…  相似文献   

5.
1994.国际减灾十年的关键年詹姆斯·P·布鲁斯(国际减灾十年科学和技术委员会主席)1994年内的几件事,将使它成为决定国际减灾十年成败的关键年。看到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急剧上升的情景,我们就会明白,减灾活动至今取得的成就是很有限的。如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00,10(4):6-9
(2 0 0 0年 1 0月 1 2日 )司马义·艾买提主任、各位委员、同志们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世纪 ,国际减灾活动也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自 1987年联合国第 42届大会决定 2 0世纪 90年代作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以来 ,国际社会在实施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去年 7月 ,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了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 ,全面总结了世界各国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成就 ,原则通过了“论坛基本结论”、“日内瓦减灾战略”、“日内瓦减灾宣言”、“科学技术支持减轻自然灾害分论坛声明”等重要文件 ,提出要把国际…  相似文献   

7.
李德仁 《中国减灾》2013,(11):18-20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9.
(1999年7月5日于瑞士日内瓦)  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即将结束。虽然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我们仍面临巨大挑战。就1998年而言,这是国际减灾十年结束的倒数第二年,但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却急剧增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性的嘲讽。与此同时,我们应当承认国际减灾十年的成就是巨大的。为此,我们应当感谢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秘书处,以及它在联合国机构内、外的合作伙伴们的努力。科学技术方面的合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全球范围内,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如气象学家、地质学家、地震学家及社会科学家一道,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减灾》2005,(2):21-21
1994年日本横滨世界减灾大会1994年5月23—27日,联合国在日本横滨召开了世界减灾大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方代表团、各国际机构、非政府组织、科技界代表,共2000多人。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对“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以下简称“减灾十年”)进行中期审评,总结交流经验,制订今后的战略和行动计划。会议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协商,通过了最后文件,即“横滨声明”和“建立更安全世界的横滨战略”。这两个文件一致指出:近年来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  相似文献   

11.
朱晓丹 《中国减灾》2011,(10):36-3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大部分来自农村地区。据专家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以上在农村。台风、暴雨、雷电、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90%以上在农村,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倒塌房屋的绝大多数也在农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1993,3(4):54-56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的种类多,频次高,强度大,破坏性强,危害面广。气象、洪水、海洋、地震、地质、农作物病虫害、森林灾害等七大类突发性自然灾害,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非常巨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强,自然灾害的损失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十分重视减灾工作,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兴修减灾工程,开展减灾、防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测、报、防、抗、救较为完整的灾害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3.
关于减灾国际合作的三项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宗晋 《中国减灾》1993,3(4):33-34
在这次会议的材料中有一篇“中国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研究”,它是全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组三年来工作的部分介绍,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三项具有国际合作意义的建议: 第一,建立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数据库,进而扩展为自然灾害数据国际交流中心之一; 第二,开展“灾害等级划分和评佔、救援原则”的国际对比研究计划; 第三,立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灾害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14.
2012年3月3—9日,借英国国际发展部驻华代表处安排的赴孟加拉国社区减灾工作考察之机,笔者实地了解了孟加拉国的灾害管理工作。中孟两国都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亚洲国家,又同为发展中国家,孟加拉国的灾害管理对中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2月1617日,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和《中国减灾》杂志社承办的2010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评选结果正式揭晓此次评选综合考虑了因灾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影响等各项指标其中,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西南地区秋冬春特大干旱等入选2010年全国"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及减灾(摘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晓 《中国减灾》1997,7(2):38-39
在中国,若比较受灾面积、分布地域、受影响的人数和经济损失数额,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当属水旱灾害。1949至1993年我国水旱灾害受灾面积占各种自然灾害总受灾面积的86%,平均每年水灾受灾886万公顷,旱灾2028万公顷。而根据90年代最初四年的数据统计,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555万公顷和2429万公顷。说明我国水旱灾害有加重的趋势。与此同时水旱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逐年上升。水旱灾害在我国的频繁发生不仅仅归因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而且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从清康熙末年(1722)到嘉庆末年(182o),我国人口由不到1…  相似文献   

17.
工作动态     
’99“国际减灾日”座谈会在京召开1999年10月1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0个“国际减灾日”,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主持。国务委员、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近10年曾发生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每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到6%。21世纪的中国仍将面临各种灾害威胁。因此,司马义·艾买提在讲话中特别强调,在今后的减灾工作中,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8.
叶耀先 《中国减灾》1991,1(2):19-22,23
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洪水和暴风,曾经使人类蒙受过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至今仍然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据联合国统计,1900至1976年间,458万人死于自然灾害,3亿3千多万人无家可归。自然灾害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当代防灾水平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使减轻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手段有了显著的进展。一些减轻灾害成功的事例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例如,  相似文献   

19.
建立综合减灾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资源开采过度、人口大量增长、生态环境恶化等种种问题也日益凸显。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进入大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种气候环境恶化,暴雨、台风、强对流天气、高温干旱等气象灾害又通过地球各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继而引发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火灾、流行病等灾害。为了有效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20世纪的最后十年,联合国号召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提出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减灾力量,形成高效的综合减灾应急反应机制,以提高各国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我国由此成立了“国际减灾委员会”,在建立综合减灾机制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水旱灾害频繁,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不利影响。据1951-1990年的资料统计:水灾成灾面积12097万亩,平均每年约302万亩,共减产粮食167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16.5亿元。在灾害最重的1986年,成灾面积2380万亩,占当年播种面积的41%,直接经济损失达46.2亿元,其中粮食减产56亿公斤,冲毁桥梁6351座,倒塌房屋421335间,死亡97人。据吉林省民政厅1981-1990年十年自然灾害统计资料分析,全省十年水旱、霜冻、风雹和病虫等五种自然灾害总受灾面积为29560万亩,其中旱灾8426万亩,占总受灾面积的32.5%,居五种自然灾害之首,水灾面积8127万亩,占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