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在农二师二十九团625座日光温室大棚里,菜农们出"奇"制胜,种植的蔬菜在库尔勒蔬菜市场独领风骚。沼气大棚收入高在八连李明的温室大棚里,李明高兴地说:"看样子,今年挣10万元又是小菜一碟。"2003年,李明自筹资金20万元和工会贴息贷款3.2万元,建起6座日光温室蔬菜大棚。他利用时间差种植反季节蔬菜,收入也年年递增。去年,他在大棚边又建起了沼气,养了一群猪、  相似文献   

2.
农六师一○一团二连职工张文树去年种植的5个大棚反季节蔬菜和60亩莲花白盈利7万多元,又搬进了投资8万元修建  相似文献   

3.
周琼珍是八十六团的一名女职工。2001年,她种植170亩棉花收入2.5万元;发展3.5亩大棚蔬菜,收入1.2万元;饲养5头母猪,收入3500元;栽培花卉收入2000元。她靠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1996年,她随丈夫从甘肃来到八十六团,团场两费自理、租赁承包深深吸引了她。当年,她承包了30亩棉花,从备耕一开始,她就像个陀螺一样飞速地旋转起来。她勤学好问,吃苦耐劳,从播种、放苗、田管到病虫害的防治,项项措施落实到位。通过  相似文献   

4.
赵学彬是三十三团水管站职工,他共建成7个蔬菜大棚,有3座沼气池,养羊50余只,形成了种养结合、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他种植的蔬菜品质好、无污染、上市早、销售快,2005年他仅大棚蔬菜就纯收入5万余元。  相似文献   

5.
正提起杨新军,四师七十一团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杨新军靠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对市场行情的把握,走上了一条多元发展多元增收的道路。如今,他已拥有固定资产达260万元,气派的门面房生意兴隆,7座设施大棚硕果累累,承包的600余亩土地回报丰厚。多业并举,多元增收的致富路让杨新军2013年各项收入达到90万元,成为了团场家喻户晓的致富明星。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的一天,在农五师八十一团八连远程教育室内,职工斯顺伦一边收看《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一边用笔记本记录着管理要点。连队远程教育室的开放,为我们致富提供了不少方便。斯顺伦高兴地介绍说。在经营管理上,斯顺伦通过远程教育的学习,让他对蔬菜大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9年,斯顺伦在承包57亩棉花地的同时,自行筹资4万元种植两座大棚,双向收入达6万余元。眼下,斯顺伦正进行葡萄苗自繁工作,他说,有了远程教  相似文献   

7.
"团场给我的每座大棚补贴2000元优惠政策,鼓励我们利用冬闲搞大棚种植实现多元增收,6月份我4座大棚种的草莓和油桃就卖了9万多元。"8月14日,四师六十八团四连女种植户李艳霞一边在为油桃树修枝施肥,一边聊起大棚的收入,她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今年31岁的李艳霞10年前从河南远嫁到四师六十八团四连与丈夫李刚承包65亩地种植水稻,刚开始,由于水稻是人工插秧、牛耖  相似文献   

8.
<正>农七师一二七团大学生高飞,利用团场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从内地回到团场,投资300万元,兴办食品加工厂、冷饮厂,3个月收入超过30万元。去年2月,在内地打工的一二七团籍大学生高飞回家乡  相似文献   

9.
在农二师二十四团,如果有哪个职工想发展大棚致富,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王雪山,大伙都喜欢先到王雪山管理的大棚内学习参观一番,学点经验,然后再作打算. 1998年,王雪山在和硕县清水河农场种植蔬菜大棚,当年,他投资30万元在60多亩土地上建起了40座蔬菜大棚,由于种植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再加上老天爷不给力,那年冬天,一场大雪覆盖了整个焉耆盆地,零下20多摄氏度的低温持续了10来天.  相似文献   

10.
今年近60岁的张泽山,称大名没几个人知道,可一呼张大炮,便名声大震。 自1988年,老张开始学种大棚菜。他推掉了连队的一个烂猪圈,整出1亩多地。他边干边学,七八年下来,像滚雪球一样,周围坑坑洼洼的七、八亩猪圈,被老张投资整了出来。如今,他年年种植5亩大棚,也是该团面积最大的庭院种植户,年收入在3—4万元。 老张的种植结构逐年更新,产品适销对路,供不应求。他搞的立体种植模式,即瓜地套种土豆、玉米也大获成功。2亩多的大棚瓜,老张说收入2万元不成问题。 为方便蔬菜上市,老张花3万多元,  相似文献   

11.
时令已进入严冬,在巍峨延绵的天山脚下,在美丽的博斯腾湖岸畔,一浪高过一浪的科技文化之冬、文体活动之冬、民兵普训之冬、法制教育之冬、多元增收之冬、环境整治之冬活动,犹如隆冬里的迎春序曲,奏响了二师二十四团“六冬”活动的新乐章. 巧增收 忙挣钱 八仙过海显神通 “我2013年投资41万元修建了四座大棚.每座大棚种植净面积2.16亩,当年8月份种植芹菜,经过精心管理,以每公斤0.7元的价格销售一空.当年建设当年见效.去年种蔬菜收入也不错,目前育了辣椒、豆角苗.”这是八连职工彭定岗告诉记者的.  相似文献   

12.
"去年因受天气影响作物减产,再加上市场价格不好,我种了30多亩地,亏了2万多元,但这个大棚收入了2.6万元,养奶牛又收入了4万多元,总的算下来2012年我还是挣了一些钱."最近,正在大棚里忙碌的二师二十五团一连职工蹇君对笔者说. 二十五团地处南疆焉耆盆地,东临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一博斯腾湖,耕地面积2.78万亩,人均不足5亩,是兵团名符其实的"袖珍团场".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一直制约着团场职工收入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3.
<正>眼下,北疆的大田里光秃秃的,而八师一四三团十连职工张建忠的蔬菜大棚里却生机勃勃,西红柿、辣椒等反季节蔬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张建忠一边采摘着反季节辣椒,一边对笔者说:"以前我是种大田的,效益一般。后来看到其他职工搞大棚,收益不错,我就种植了几亩大棚蔬菜,一年有8万多元的收入,这可是大田收入的两倍多。"如今,像张建忠这样走上致富快车道的职工在一四三团不在少数。"发展经济,为的就是让职工富起来,扎下根,把团场建设得更加美好。"一四三团团长徐建国说。近年,一四三  相似文献   

14.
今年33岁的郑建华,是一三六团一连的农工,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自己耕耘的黑土地上刨出了闪亮的金子,实现了她人生的价值。 前两年,郑建华继承父亲的业绩,搞起了蔬菜种植。在父亲的指导下,她不仅种植传统的蔬菜,还自筹资金6000元,修建了一个简易温室大棚,在早春时种上油白菜、菠菜和香菜,仅大棚一项,纯收入就达5000多元。另外14亩菜地,她合理安排种植结构,用10亩地专门种植韭菜,年纯收入2万元以上;用14亩地种植棉花,虽然去年受灾减产,但纯收入也在4000元以上。她见缝插针,利用地边、地角,点上冬瓜、茄子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一年下来,这块土地就给了她2万多元的纯收入,加上丈夫开车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今年在大棚里育的3.2亩黑枸杞苗,差不多有20万,大一点的苗木每株2.5元的价格已近被订购完,目前我收到8万元的定金……"11月22日,二师三十四团五连职工杜开琼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杜开琼自2008年在团场富民工程和团工会的帮扶下,承包经营了连队两座占地面积为5.6亩地温室大棚,几年来,他曾靠种植反季节辣椒、西红柿、哈密瓜等水果蔬菜让这一家原本不算富裕的家庭日子越过越红火。2014年冬天,杜开琼夫妇一次偶  相似文献   

16.
当你走进二师二十四团七连,只要提起卢怀学,大家就竖起拇指说:"卢怀学脑子灵、能吃苦、肯干、善管理,致富有窍门." 当我们来到卢怀学的温室大棚,一行行辣椒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卢怀学夫妇见我们过来,乐呵呵地对我们说:"别看我一座大棚,光这季辣椒预计收入3万元,加上兼种豆角的6000元,比100亩大田的辣椒收入还高."  相似文献   

17.
佟立祥、吕秀英夫妇是长春市朝阳区双德乡三家子村的普通农民。和许多农民一样,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他们过着贫苦而单调的生活,想富却没有机会富。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一年,传文祥家就收入了 700多元。在当年,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第二年,他们夫妻在承包地上又建起了一栋蔬菜大棚,种上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在大棚里种菜,收入要比在大地里种菜高得多。一栋大棚,当年就给佟立祥家带来了1万多元收入。由于扣大棚,佟立祥很快成了村里的富裕户,手里有了钱,他家盖起了三间大瓦房。 佟立祥靠大棚种菜脱了贫,…  相似文献   

18.
致富之路     
小庭院大作为 要想快致富,种养结合是条路。近年来,农六师奇台农场的职工们依靠小小庭院闯出了一条致富路。 马万贵温棚蔬菜巧增收 有着10多年丰富种菜经验的园艺场三队同族职工马万贵,自2001年以来,在不足2亩地的4座温室大棚里,每年创造的经济效益都在3万元左右。 他巧打时间差,寻找市场空白点,进行三茬蔬菜种植。去年,他看好农场大面积扩种番茄的机遇,于是,不失时机地培育了2棚计24万株番茄苗,同时在另外2个棚里种上了  相似文献   

19.
任广贤10年前来到新疆时身无分文,10年后,成了一个百万富翁。 1993年,他从河南虞城来到农五师八十九团时,身上只剩下几元钱。那时他靠打工为生,辛苦一年只挣了2000多元钱。他看见承包土地收入多,于是就在八十九团十四连承包了30亩棉花地。由于他第一次种植这么大面积的棉花,没有经验,收入也不多。1995年,他又继续承包土地,这年获得了好收成,盈利2万元。1996年,他看到干农  相似文献   

20.
正近几年,七师一二六团十二连职工余刚既种地,又养牛,走出了一条种养双结合的致富道路,每年收入达70多万元,成为一二六团一名响当当的致富典型,同时,他也成为一二六团遐迩闻名的职工多元增收示范户。2005年,余刚在一二六团十二连开始承包土地,第一年他承包了80多亩棉花,但由于种地经验不足,只挣了几千元钱。后来,余刚继续种植棉花,但终因棉花单产低,市场价格也比较低,余刚每年种地的经济收入也仅有1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