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雨 《各界》2008,(1):3
<红楼梦>中焦大所骂的"爬灰",显然是指贾珍和他的儿媳妇秦可卿乱伦之事.至于"养小叔子"一事,就不那么简单了.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养"小叔子"的人是王熙风,这一点历来也没有什么疑问,那么,被王熙凤养的这个"小叔子"又是谁呢?……  相似文献   

2.
李佳  王刚 《各界》2009,(10)
"文革"初期,随着刘少奇被全面批斗,造反派急需一把来自群众的投枪.受斯大林曾把不同政见者投入精神病院的启发,红卫兵们在精神病院发现了陈里宁,这个疯子反对刘少奇.1967年,随着天津人民话剧院排演的<新时代狂人>的上演,陈里宁红遍全国--  相似文献   

3.
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是全世界球迷的一场视觉盛宴,这个火热的六月也因足球而更精彩. 足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源远流长,现代足球起源地是在英国,但是中国古代足球出现得比欧洲更早,历史更悠久.中国古代足球称为"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就是古代的足球."蹴鞠"一词在<战国策>、<史记>、<西京杂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4.
狄马 《各界》2008,(1):67
刘基的<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是一篇好文章.小时候读过多遍,只是觉得痛快.成年后又有机会接触了多遍,才发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造反故事,这个寓言最有价值的也不是众猴破栅毁笼、啸聚山林的豪迈,而是"造反"之前的那个觉醒过程.……  相似文献   

5.
<老子>书中蕴涵了和谐以及"无为"的思想,二者关系紧密."道"的目的是为生成一团和气,"无为"乃大道施为的方式.大道的和谐就要行"无为",也只有"无为"才可达到大道的和谐.<老子>思想源远流长,至今仍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中"烂"新用法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烂"表蔑称的用法宋代巳出现,主要出现在南方文献中;"破"在类同引申的机制下,在晚清也产生了表蔑称的用法,主要出现在北方文献中.随着普通话的推广,"破+NP"和"NP+破"格式在书面语和口语中都占强势,"烂+NP"和"NP+烂"则在南方部分方言区通行.进入网络时代后,"烂+NP"和"NP+烂"在网络蹿红,用法进一步泛化,由方言用语向流行语扩散开来,成为时下年轻人口语中的常用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离骚>中的"求女"和<洛神赋>中"恋爱"情节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两篇的作者在思想上有相通之处,"求女"与"恋爱"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作者对美政理想途径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根据<汉书·艺文志>上的记载,<庄子>传世作品应该有五十多篇,但是到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就只有三十三篇了.这就是晋代郭象整理出来、流传至今的<庄子>.其中"内篇"是七篇,"外篇"是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  相似文献   

9.
"存神尽性"问题是王船山<张子正蒙注>体系的落脚点,涉及<正蒙注>之根本宗旨和终极关怀,意义重大."神"指心神,"性"指人性,"存"与"尽"是功夫,文章重点讨论"存神尽性"论中的心性和功夫问题.文章以为船山所论存神尽性功夫并非十分清楚,但大体上可以说存神尽性的为学意义是既要穷理也要涵养,伦理意义是破除物欲的阻碍,功夫极致是达到化物不滞的境界,宇宙论意义是形死而神不亡之超道德的带有准宗教意义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0.
假如我们从日本人远藤隆吉1900年撰写的四卷本<支那哲学史>(汉译为<中国哲学史>)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超过100年.假如我们从谢无量撰写的<中国哲学史>(1916年9月印刷)算起,"中国哲学"的历史已有将近90年.在这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外学人出版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专著,发表过数不清的"中国哲学史"论文,现在却突然出现一场"中国哲学是否合法"的讨论,且一时间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是很耐人寻味的.假如讨论的结果是"不合法",中外学者约一个世纪的辛劳,岂不成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相似文献   

11.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重点曾昭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重点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就是:"一破二立三扬"。一、破除旧观念的束缚,彻底解放思想要革命,就必须破除旧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从人类历...  相似文献   

12.
"禅让"最早出现在<尚书·尧典>等篇,叙述尧、舜、禹"禅让"帝位的故事.据说,尧在帝位,向四岳咨询继承人选,四岳推举舜.尧于是"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经过种种试验,让舜摄位行政.二十八年后尧死,"百姓如丧考妣",舜正式即位.舜后来也照样咨询众人,选出禹来摄行政事.禹在位时,众人推举皋陶.皋陶死,又选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这就是"禅让".但当禹去世的时候,禹子启夺伯益位自立,启开了"家天下"的局面,"禅让"制度也就从此被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宗法制度所代替.  相似文献   

13.
《侨园》2010,(9)
如今,各大超市中各种带"菌"的看上去十分专业、让普通市民根本开不清楚的名词正在各类酸奶包装上唱主角,"益生菌"、"乳酸菌"、"双歧杆菌"……名称不下10种.酸奶生产商似乎也将各种"菌"的保健功能当做宣传卖点.可是这些各种各样的"菌"到底是什么?有什么差别?吃了真的会对身体有好处吗?  相似文献   

14.
朱大操 《侨园》2009,(5):32-33
抓了几个,杀了几个,罢官了几个,撤职了几个,轰动全国和世界的"三鹿"事件,在世人的关注下以企业破产被拍卖画上了一个句号.但在记者看来,这决不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随着时间的流逝,也许"三鹿"将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脑海.但是,"三鹿"给人们留下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相似文献   

15.
赵士荟 《各界》2008,(12):90-91
著名影星上官云珠已经去世40年了.她在影片<太太万岁>中的对白,几乎就是她的命运谶语:"我的一生真是太不幸了,要是拍成电影,谁看了都会哭的……"……  相似文献   

16.
常见报刊有称地方党政干部为"父母官"的.对此称谓,有些同志是不以为然、深以为愧的;但也确有感觉良好的,似乎真以为自己就是他人的"父母"辈了.按这一道理推断,那么谁为"儿女"辈呢?顺乎其义,恐怕非老百姓莫属了. 把地方官称为"父母官"起源于何时,考证起来颇费周折,但有一点可以断定:那就是早在平民百姓还不能当家作主的年代.推算起来,至迟不会超过封建社会.倘若此说可成,那么"父母官"的称谓多少该是那个时代的遗物吧! 其实,称谓作为符号的意义,并没有特殊的地方,只是一旦与相应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抽象的符号才成为具体的社会关系的表征.在封建社会里,"父母官"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09,(1):52
<东亚日报>近日发表<伤害"他们",最终受伤的将是"我们">,反思韩国国内日益恶化的排外情绪.报道引用一名在韩国工作4年的中国籍公司职员L(30岁)的话,他说:"韩国没有像光头党那样,杀害外国人、向外国人施加暴力的组织.但韩国人厌恶外国人的情绪也很严重……"随着金融危机的来临,韩国人的排外情绪更是变本加厉.……  相似文献   

18.
李兴濂 《各界》2008,(9):21
1931年10月11日,高尔基在写完<少女与死神>;后,请斯大林加以指点批示.斯大林看完后,在最后一页写道:"这篇东西比歌德的<浮士德>更有力,爱情战胜了死亡.约·斯大林".领袖这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评语手迹,第二天在<真理报>上以头条公布出来.……  相似文献   

19.
陈仓 《各界》2008,(2):2
<三国演义>是一部以刘氏汉室为正统的小说,尽管曹魏政权控制了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刘氏蜀汉实际上是个地方割据政权,但旧史家、旧文人、旧艺人还是违背"成王败寇"的历史法则,视蜀汉为正宗,视曹操为奸贼.……  相似文献   

20.
汤礼春 《侨园》2013,(3):50-51
那一年,我还不到14岁,却站在了天安门前。那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狂热浪潮把我推到北京的。1966年,我刚读完初中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没几天,学校就组织我们下乡劳动。在农村摘了半个月棉花,一回到学校才知已停课了,"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到了学校,学生们纷纷参加了红卫兵,然后到学校开介绍信,到全国各地去串连闹革命。因我父亲解放前曾开过一家小米店,我的家庭成份被划为"独劳"(独立劳动者),不属"红五类",所以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但使我稍感欣慰的是"独劳"这个成份后来归于"红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