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正义:“次道德”的试金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几年由于道德正义的沦丧、道德规范的失范及道德的日益个性化、多元化走向,人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有所动摇。甚至有人在错误的大前提下降低道德评价的标准,提出了“次道德”,以便达到匡扶正义,减少社会公害的目的。这无疑是缘木求鱼。要想真正匡扶道德正义,为道德走向谋一出路,落脚方式只能是法律正义、制度正义的建立,那就是应建立一个公正的道德评价标准———“次道德”及公正的道德评价机制———道德法庭。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要大力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相似文献   

3.
微博在出现后的短短几年内便形成了新媒体时代的强大势力,而利用微博反腐也体现出异于传统反腐途径的生命力,并成效颇丰。同时这一全新的反腐形式由于法律规制的空白而乱象丛生,需要从现行法律规定和新立法中寻求出路,让微博反腐与传统的制度反腐接轨,在法律框架内规范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论公民的法治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法治素质是法治意识的基础,是21世纪中国法治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率先研究并阐述关于公民法治素质的基本内容,及与之联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并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公民法治素质的提高和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及思想文化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要升华。  相似文献   

6.
法学成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与正规法学院本科教育相比,它具有教育对象的特定性,教育功能的延伸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及办学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法学成人教育的产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现代意义的大学为其发展提供组织机构,大学培养的法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其发展提供历史契机,终身教育观念的树立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中国的法学成人教育体现了后发型现代化国家转型期的特殊性,它虽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法律人才,但在相当程度上,它破坏了法学教育的统一性,不符合法治对法学教育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大背景下反思法学成人教育对法治建设的深层负面影响,可以为今后法学成人教育体制的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这样一个伦理社会里,法律和道德都是治理国家不可缺的手段,中国的法治必然是法制与伦理精神的结合。在实行依法治国时代,不仅不能因为强调法律的地位而忽视道德的地位,而且还要善于通过法与道德的互补功能来完成法律向人们的自觉行动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儿童早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每个人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进行良好的道德启蒙教育,是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但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9.
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法治要内涵道德底蕴,立法以德为基、执法以德为本、施法以德为条件,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注重道德建设的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全过程。同时,应推进法治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法治理想社会的实现 ,与道德的积极支持和同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与立法形成、法律渊源、促进法律实施等都有着深刻的联系 ,并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还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因此 ,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 ,必须大力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教育 ,用社会主义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调节节能、教育功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道德的功能,加强德治.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是中国革命胜利后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毛泽东借鉴苏联经验,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的开拓性探索;邓小平成功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质的飞跃;江泽民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胡锦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德治的本来含义、法律和道德的功用及关系的阐释,分析了江泽民"以德治国"的主张遭到冷遇的原因,提出应当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作为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4.
法律制度以保持整个社会的利益为根本目的。社会的变革与发展,使法律制度的推行始终伴随着矛盾与冲突,而建立于自觉基础之上的道德,则成为强制法律制度下一种自我完善的表象形式。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具体体现。二者的相互交织与影响,促使法治得以在公平、文明、正义的环境中实现。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核心的诠释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具有两大显著特征:一是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二是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属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发挥着其他调控方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从而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包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在伦理标准、权利主体、道德责任、社会公正、平等等方面赋予传统道德新的内容,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蕴涵,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中的“规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中的“规律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发展观认识与形成过程中体现出“规律模式”;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体现出“规律法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条件体现出“规律范式”。  相似文献   

18.
当代人民警察道德现实发展,继承和发扬了政治性、人民性和战斗性的优良传统,但也存在基础理论薄弱、发展理念开放性不足和规范体系中人性化内容不够等明显缺陷。  相似文献   

19.
法治本身具有强大的道德功能 ,实行依法治国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 ,法治的实施过程就是全面促进道德建设的过程 ,道德建设必须与法治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即一种“人本关怀”兼容“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理念。从法社会学视角讲,“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起点在于具体制度的构建。首先,“以人为本”应当根除“人治”而迎合“法治”;其次,“社会和谐”需要弥补“法律真空”,寻求法律与道德协调整合的秩序机制;再次,“可持续发展”要求摒弃“权力法律观”,推演“权利法律观”与“生态法律观”的优化嫁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