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对重庆新阶段发展的“314”总体部署中,将“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作为“三大定位”之一,将“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于“四大任务”之首;重庆市第三次党代会把“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将实施“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作为五大战略之首。搞好城乡统筹对重庆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巴南区作为全市城乡二元结构较为典型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亲临重庆代表团发表重要讲话,为新阶段重庆发展勾画蓝图、导航定向。总书记在“314”总体部署中明确提出重庆发展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即:“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3.
陈政 《理论与当代》2010,(12):50-53
<正>一、国家战略助推重庆加速崛起2007年初,胡锦涛同志对重庆作出了"314"总体部署,即:三大定位——把重庆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一个目标——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4.
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相似文献   

5.
任泥 《当代党员》2006,(6):16-16
直辖以来首次召开重庆市科学技术大会,吹响了全面创建“学习型社会,创新型重庆”的号角。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老工业重地,创新,自主创新,是重庆发展的灵魂。本刊推出这组“特别报道”,为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充满活力的创新之都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6.
《思考与运用》2007,(4):59-75
重庆位于长江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交点,是以大城市带大农村带大库区为特色的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经过直辖十年的发展,重庆己奠定了坚实基础,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进入了“求突破、大发展、上台阶”的新阶段。2007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为新阶段重庆发展勾画蓝图、导航定向:“重庆要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7.
《当代党员》2003,(4):16-16
一、初春时节,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重庆代表团参政议政表现活跃。会议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重庆代表团参加讨论,听意见建议,提出对重庆的希望。他们指出,经过直辖几年的建设,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希望重庆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发挥资源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步伐,未来的重庆一定会大有希望。重庆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不断深化对西部大开发、设立重庆直辖市和三峡工程建设这三大历史机遇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的能力,提高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建议各级党组织,认真组织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学习中央领导人对重庆工作的指示,学习重庆代表团的相关发言和建议,积极将全国“两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方卫兵 《学习月刊》2014,(14):118-118
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决定。这是为实现中国梦“湖北篇”而奋斗的动员号令.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安排。  相似文献   

9.
《思考与运用》2007,(4):99-99
“发挥直辖优势,实现科学发展”,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实现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靠党的领导的坚强,靠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和正确,靠全国人民的支持与援助,但最终要依赖于3100万重庆人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2010年2月初,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重庆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振兴中西部地区,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方向发展等重大历史使命,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快经济发展,努力、尽快把重庆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重庆在引领、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骏 《探索》2005,(2):148-152
“十一五”期间,“是重庆巩固和发展过去20多年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基本消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的制约和影响,把基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到比较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因此,要在“十一五”期间,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市思想,以重庆现实为依据,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建议性、规范性、协调性、系统性、创新性为出发点,充分借鉴和吸纳成功经验和前期研究成果,从国企改革、所有制结构调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体系改革、人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等七个方面进一步完善重庆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发展观把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全部,从而导致对GDP的崇拜和迷信。但经济繁荣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稳定。如果没有政府宏观调控和积极的社会政策干预,就会出现两极分化和其他社会问题。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求建立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共同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政府拒绝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没有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改革开放初期(1980~1986年),中国应对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出现调整和反复.1987年以后,中国接受国际救灾援助的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执政以来,相关政策规范进一步趋向法治化;更加重视相关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协作;相关政策的操作手法越来越快捷和灵活,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4.
章严 《实事求是》2007,195(2):22-24
"和平崛起"与"和谐世界",是中国近期提出的外交新理念."和平崛起"是对以和平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强自身的相对实力,从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理论阐述."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目标. "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和平崛起"的中国是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展现了中国勇于承担世界责任的大国形象,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怎样理解“公平”--读《哥达纲领批判》的一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应该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公平,不存在抽象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平,存在的只是具体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平标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我们的公平观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6.
对权力的监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重要问题,也是执政党建设首先应该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而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点应是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对“一把手”监督问题的提出2005年初,中共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则进一步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实施纲要》和《党内监督条例》都把领导…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干部队伍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新世纪党性教育的对策和思考必须加强党性教育,发挥党校教育在干部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泰春 《探索》2000,(2):75-78
小城镇既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又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拉动力。随着重庆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三峡移民搬迁、越温脱贫、工业结构调整、交通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快速推进,重庆市的小城镇发展步伐必然加快。但重庆市肩负的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历史使命与重庆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以及小城镇的发展现状形成的反差,要求小城镇的发展道路应该是超越常规的、跳跃式的,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办法和措施也应是创新的,要求在指导思想、管理体系、规划布局、扶持政策、产业依托等方面,都有符合重庆市情、适宜小城镇大发展的特定内涵,着力在构筑小城镇大发展的格局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改革以前的"整体型的社会聚合体"演变为今天的"碎片化"的利益群体.整体型社会聚合体是比较容易引发整体利益冲突的,而"碎片化"的社会群体,将利益分解、分散.使大规模的、整体的冲突失去了社会基础.而中国目前的现实是,由于社会利益结构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使得社会的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而不是壁垒森严的裂痕型的或断裂型的分化.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阶层利益的碎片化、社会利益的碎片化减小了社会震动,有利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医疗改革重在解决“贵”和“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年,我们先后走访了东、中、西九个省市,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行了考察与调研.所闻各方面的情况和意见,使我们切实感受到医疗问题,真正是百姓头上的一座"大山".由于看病"难"和"贵",不少人有病不敢进医院."小病拖、大病挨,要死才往医院抬"的现象比较普遍.就是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里,我们也遇到一位曾任厂长和工会主席的老共产党员,床下藏着一瓶滴滴畏.他说:"怕的是医疗费过高,不能把沉重的负担压给下一代!"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使GDP翻了三番的今天,看病问题却使得近90%的百姓为之却步和担忧,感到无奈和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