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遥评 《人大建设》2005,(9):14-15
2005年3月31日,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鸭嘴岩镇42名镇人大代表投票罢免了谭明松的副镇长职务。人大代表由14个月前的期望变成失望,缘于谭明松的经济问题和擅离职守。这起罢免案的看点不仅是它作为鹤城建区8年来的“第一罢免案”,而且具有标本意义的是它打破了“纪检、司法部门先处置,人大后履行罢免手续”的习惯模式,民意使人大代表成为罢免案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冷波 《两岸关系》2006,(10):12-14
4月7日,陈水扁的亲信陈哲男因政治献金弊案被收押。4月8日,国民党民意代表李全教召开记者会,指控陈水扁妻子吴淑珍收受太平洋SOGO礼券,并消费数十万元。5月25日,陈水扁女婿赵建铭困涉嫌“台开内线交易”等案,被台有关部门收押禁见。蓝营出现“倒阁”、罢免声浪,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表示,若案情升高至陈水扁本人,不排除推动“罢免案”。5月26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表示,陈水扁的执政权力来自于全民的交托,绝不容民进党私相授受;陈水扁当局已经无能,台湾不能空转,当前唯一自救的办法就是罢免陈水扁。5月29日,国民党民意代表发起“全民联署:阿扁下…  相似文献   

3.
浅析人大罢免案的申辩制度□温召祥我国1995年修正的地方组织法,对人大罢免案的公开审议、组织调查和申辩等方面作了原则规定,突出了被罢免对象参与的法律地位。根据立法精神,本文对罢免案的申辩制度作以探讨。一、人大罢免案申辩的特点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和权力的委...  相似文献   

4.
江平 《人大论坛》2014,(4):52-52
台湾学者陈长文先生送给我一本书,书名为“法律人,你为什么不争气”,写的是台湾政界法律人的现象。这本书的序是马英九先生写的,他在序中谈到他当年报考法律其父不同意,要他报考政治,三十多年谁也未说服谁,马英九的父亲认为儿子学了法律后“法治观念太强,司法性格太重,守经有余,权变不足”。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10,(12):45-45
《人民政坛》编辑部:从有关媒体获悉。今年8月杭州市下城乡区64位选民联名申请罢免一位区人大代表。我注意到。对于选民联名提出申请罢免代表的诉求,有的媒体报道为“罢免要求”,有的媒体则称为“罢免案”。这让我颇为困惑。对选民要求解除自己选出代表的职务的动议。究竟该用何种提法为宜呢?  相似文献   

6.
罢免案为何搁浅呢?一个违法赌博的人怎会“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按理说,市领导指示了,市纪委建议了,代表又做了违法的事,选民怎能作出了相反的选择?是因多数选民认为,陆魏源平时热心选区公益事业,不是好赌博的人,偶尔的行为不应作为代表合格与否的必要条件,在选民中口碑较好,要罢免他“面子上、感情上都过不去……”。之所以说“罢免案”搁浅好,并不是赞成陆代表的赌博行为,而是为“罢免案”搁浅程序过程的依法、按程序、尊重民意的价值体现而叫好。其实,不管是人大代表还是普通公民,违法都要受到法律的惩处,市委指示,市纪委建议,选民却不买…  相似文献   

7.
天津市河东区星河花园选民联名提出罢免区人大代表职务,这一罢免案是社会转型期以政治博弈寻求经济纠纷公平解决的新政治现象。从传统政治基因中带有工具色彩的被动罢免,到法治意义上带有权利诉求的主动罢免,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制度如何适应这一转变,或许这才是罢免案提出的深层课题。既然认可了选民的选举理性,那么能不能相信选民的罢免公正呢?  相似文献   

8.
《台声》2007,(8):59-59
马英九“特别费案”即将一审判决,谢长廷多项弊案进入调查阶段,就在外界普遍揣测司法结果“可能改写台湾政治”之际.陈水扁又向台司法机构“开炮”.直指台湾司法人员介入“总统”选举.让充满争议的台湾司法界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7,(5)
4月17日,马英九“特别费案”第二次开庭。与4月初“特别费案”首次庭审时。马英九因为有生第一次成为被告,紧张到坐错位置相比,此次他在法庭上的表现显得信心十足。同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还有法庭外蓝营“立委”与“挺马”民众筑起的“护马防线”,它向外界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经历了“特别费案”的痛苦震荡后,蓝营不但已经摆脱了最初被动挨打的尴尬境地,而且在充当马英九“坚强后盾”的共识下重新团结起来。岛内分析人士认为,马英九的“特别费案”危机很有可能成为泛蓝2008选举的能量和转机。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在民进党控制的司法体系下,马英九被“冤判”的可能性依然不能排除。  相似文献   

10.
田必耀 《辽宁人大》2007,(11):40-41,39
2007年2月26日,天津市河东区星河花园住宅小区196名选民联名提出罢免该小区开发商丁冰的区人大代表职务。这一罢免案是社会转型期以政治博弈寻求经济纠纷公平解决的新政治现象。从传统政治基因中带有工具色彩的被动罢免,到法治意义上带有权利诉求的主动罢免,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制度如何适应这一转变,或许是罢免案留下的真正答卷。既然认可了选民的选举理性,能不能相信选民的罢免公正呢?  相似文献   

11.
2007年2月26日,天津市河东区星河花园住宅小区196名选民联名提出罢免该小区开发商丁冰的区人大代表职务。这一罢免案是社会转型期以政治博弈寻求经济纠纷公平解决的新政治现象。从传统政治基因中带有工具色彩的被动罢免,到法治意义上带有权利诉求的主动罢免,人大、人大代表、人大制度如何适应这一转变,或许是罢免案留下的真正答卷。既然认可了选民的选举理性,能不能相信选民的罢免公正呢?  相似文献   

12.
罢免案为何搁浅呢?一个违法赌博的人怎会“得到了公众的认可”?按理说,市领导指示了,市纪委建议了,代表又做了违法的事,选民怎能作出了相反的选择?是因多数选民认为,陆魏源平时热心选区公益事业,不是好赌博的人,偶尔的行为不应作为代表合格与否的必要条件,在选民中口碑较好,要罢免他“面子上、感情上都过不去……”。  相似文献   

13.
2000年 10月 30 日,台北。台湾中国国民党“立法院”党团大会通过决议.全力连署在野党派——国民党、亲民党、新党和其无党派建立联盟,推动罢免陈水扁。翌日,逾百位“立委”在“立法院”连署罢免陈水扁。 11月 7日,在野党联盟正式提出“罢免案”。一时间,“罢免”风暴席卷台湾政坛—— 20世纪末。就在代号“象神”的热带风暴肆虐我国台湾岛之时,一场更为猛烈的政治风暴在台湾政坛骤起。执政的民进党和在野的国民党、亲民党之间围绕“核四”问题频频交手,使台湾政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裂痕:社会急剧动荡,造成股市狂跌,…  相似文献   

14.
正甘肃省民勤县人大法制内务司法委主任黄培福撰文说,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职务如何罢免,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做好以下两点,第一,罢免案的提出及受理。选举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选举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对于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原选区选民50人以上联名,对于乡级的人民代表大会代  相似文献   

15.
4月份.“特别费案”两度开庭,马英九的司法案件进入实质审理阶段,很有可能在几个月内即一审宣判,与此同时,国民党内2008年“大选”的协调与初选进程也已展开,马英九与王金平相争的格局逐步明朗,种种迹象显示,马英九“特别费案”的一审宣判结果,已成为直接牵动泛蓝“大选”布局及影响内部团结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16.
富权 《台声》2005,(11):48-49
陈水扁为了摆脱因高捷弊案等贪赎事件给他带来的政治危机,左冲右突搞了不少小动作,转守为攻,连消带打,冀望在能使自己“突围”的同时,也能顺带挑拨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与前主席连战,与其竞选主席失败的“立法院长”王金平以及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的关系。其中的一招,就是假借炮打连战的“副总统”卸任礼遇,来开脱自己所身陷的几宗弊案,进而迫令马英九表态,企图从中挑拨连战与马英九的关系。这一招确实是既狠又损,将马英九逼到了墙角:倘若予以反击,必会被扣上“反改革”的政治大帽子,并极有可能将会被陈水扁以此“卷标”来固定他的“烂国民党主…  相似文献   

17.
金奕 《两岸关系》2009,(10):8-10
9月7日,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刘兆玄突然召开记者会,宣布他已征得马英九同意辞去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职务,为“八八水灾”负责,同时率领“内阁”总辞。随后,马英九立刻任命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和桃园县长朱立伦分别接任行政主管部门正、副负责人,并在短短两天内完成“内阁”人事重组,40位“内阁阁员”中共有14位异动(包括三位兼职),为台湾政坛投下震撼弹,并对未来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据媒体报道,湖南省衡南县一位县人大代表参与赌博,纪检部门建议罢 免其代表职务,而作为企业家的这位代表为当地做了不少好事,结果,选区 选民联合提出罢免要求的人数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罢免案只得搁浅。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07,(12):39-40
一审被判“选举无效”、高雄市长位子摇摇欲坠的陈菊借助二审实现了大翻盘,这种同样一个法律条款,一审认可、二审推翻的奇异景象,令许多人看傻了眼。结果一出,舆论普遍惊呼“难以置信”,而国民党在抨击民进党干预司法的同时,也不由得担心,马英九“特别费案”二审会不会也出现“惊天大翻转”?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07,(4):51-51
同样是市长.同样因“特别费”遭到检调机关的调查.在同一套法律之下.前台北市长马英九因“特别费”案遭起诉.而被另一笔“特别费”缠身的台南市长许添财却因“罪证不足”未被起诉。一时间,台湾司法“双重标准”.“不公平”的质疑声浪席卷全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