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与人的解放理论。这是马克思和其他领域学者研究社会分工问题的本质区别。社会分工决定了人的发展的本质内容。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必须和社会分工相联系。  相似文献   

2.
杨芳 《理论月刊》2010,(7):44-46
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的影响问题一直为思想家所关注。原本作为促进人的能力专业化发展有效手段的社会分工,又成为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根源。这是因为,在人类劳动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改变;劳动者的地位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与社会分工的结合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分工理论。相对于马克思之前和马克思之后的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具有实践性、辩证性以及系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私有制社会中,社会分工在带来技术革新、生产效率提高、物品丰富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不可克服的社会问题;科学合理的社会分工内在地要求提高各社会成员的劳动能力、优化各社会成员劳动之间的组合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坚持"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目标,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的社会建设理论,是促进科学合理社会分工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5.
现实的人的状况如何,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联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有生命的感性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出社会关系和现实生活的理解,对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及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给出了科学解答,对认识人的各种特性、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阐释和说明社会发展中人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本方法,具体体现为抽象性和现实性、自然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批判性的二重逻辑交织并存的科学分工理论。首先,社会分工是抽象性分工和现实性分工的逻辑交织,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存在的两种样态;其次,社会分工是自然性分工和社会性分工的历史统一,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体现的两重维度;最后,社会分工是肯定性分工和批判性分工的价值并置,这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所具有的两个侧面。  相似文献   

7.
尽管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著作中,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分别界定为劳动、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如果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这些论断就可以发现,在马克思那里,这三者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人的需要是人从事一切生产活动的原初动因,正是通过生产实践活动,人的需要才能够得到实现和满足,同时使人的内在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社会关系,形成人类社会,从而在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包括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在内的完整的人性。也就是说,马克思是从现实的人的需要出发构筑自己的人性论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人性论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传统人道主义从预先设定的"本质"、"根据”来理解人,从而造成了人与生存世界的分化以及主体性的消解;马克思人道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和实践活动的角度来理解人的历史性生成,实现了传统人道主义的生存论的转向.在人的生存状况发生质变、在历史本身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表明了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9.
陈芬 《前沿》2005,23(10):46-49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它以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界定了人的类本质,从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说明了人的现实本质,指出人的本质要求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说明了工业是手工业内部各具体劳动职能的分和合,同时也是经济权利中劳动力和资本所有权的分合的结果;现有循环产业的实质是外部文化和政治压力导致的企业内部分工细化的结果。本文认为只有着眼于劳动者素质技能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才能真正消除资本作为物质生产力代表支配生产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在实践中以此为原则发展循环产业的各种具体劳动形式,并以此不断改造现有的其他行业,最终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关于人学思想的许多问题,马克思都进行了探讨。实际上,马克思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人的需要、人的创造性劳动、社会关系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出发的。从人的存在,首要的是人的自然存在出发,马克思主要研究了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逻辑理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人的活动及其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自由个性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从潜在到现实的发展,其中,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原初动力,以劳动能力为核心的能力体系的完善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和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14.
安亚玲 《传承》2014,(3):60-62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科学论断的是马克思。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人的劳动实践出发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当前我国正处在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维持生计的社会分工, 是民族维持生存的生计基础; 社会分工与民族以人类不同群体能够使用的自然资源为中心, 形成不同民族互为表里的身份; 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专业工具、 专业知识和技能、 规范或操守、 观念和价值观等, 则构成民族的文化属性。 社会分工对民族的影响分为建构、 细化、 消解、 瓦解四个阶段。 随着被人类使用的资源种类及加工产品日益增多和细化, 社会分工从以民族为劳动主体向以资源为劳动部门转化。 民族身份在国家担任资源管理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情况下, 在社会生产领域逐渐从实体走向虚拟。 但在人类自身生产领域, 仍然以基础性的社会身份存在。 这种存在, 是随文化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 进入到人类自身生产领域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论证了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阐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物质动因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为我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和研究社会的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性提供了可靠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主要鉴于他强调人的中心和主体地位,把人作为认识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从马克思肯定"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为出发点,到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把内含着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确定为人的本质特性,及通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都可充分体现其深刻的区别于其它人本主义学说的科学的人学思想,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深刻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新灵 《理论月刊》2010,(10):33-36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分工进行过大量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研究主要从分工范畴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社会分工的本质、社会分工的种类以及与分工相关的一些现实问题等角度进行的。整体而言,我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理论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存在明显不足,如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和社会分工思想资源的挖掘,在社会分工理论本身的内在逻辑以及相关现实问题的研究等领域,亟待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9.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多维视角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的价值目的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价值判断、历史观和理论的逻辑内涵的视角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内涵 ,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哲学,彻底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一本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并把这一内容贯彻到自己的所有研究之中。在反思哲学与人的解放关系问题的基础上,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走向解放”的学说,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