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汤”巡抚汤斌吴子胜汤斌(1627-1687),清代河南睢州(今睢县)人。历经顺治、康熙二帝,官至江苏巡抚,礼部、工部尚书。汤斌为官清廉,洁净简朴。康熙称赞他“素行谨慎”,“洁己率属,实心任事”。江苏人则誉之为“二汤”:为官清正如豆腐汤,除弊去害如...  相似文献   

2.
清初顺、康年间,由于最高统治者注重倡廉惩贪,廉吏迭起。汤斌——汤文正便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汤斌为官几十年,一直以廉俭自戒自律,老百姓送给他“豆腐汤”的美号,赞颂他为官清廉。  相似文献   

3.
《党课》2011,(21):79-79
汤斌,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年又号潜庵,祖籍河南睢县,曾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他体恤百姓、兴利除害、清廉自守,被乾隆追谥为“文正”。  相似文献   

4.
赵增  章洗 《奋斗》2004,(7):43-44
“勤政爱民乃为官之本,清廉敬业是做官之道”,这是,王运义从政的座右铭。  相似文献   

5.
牧川 《共产党人》2005,(8):51-52
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海青天”、“海龙五”、“笔架博士”、“海强项”都是他的绰号,前两个来自民间,后两个来自封建官场。正史对其评价是:清廉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全心为民。他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清官,也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回族名人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6.
“三汤道台”——清代著名清官汤斌,为官多年,崇尚简约,两袖清风,他在担任陕西潼关道台期间。廉洁自律,居家简朴,一日三餐不离清水豆腐汤,加之他为政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于是有了汤斌“为政清白像豆腐汤,生活简朴像黄连汤,于世道人心则像人参汤”的说法,“三汤道台”的雅号就此广为流传。当地几位秀才还专门写了一副对联:“两袖清风,百姓爱怜当局者;一身正气,三汤可配后来人。”  相似文献   

7.
佚文 《党课》2011,(24):70-73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民族英雄。他的为官做人和历史功绩,尤其是抗英禁烟的不朽壮举,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林则徐之所以能为官清廉刚正不阿、爱国爱民彪炳史册,与其从小受到父母的良好家教分不开。林氏家风清廉,家教高尚,值得借鉴、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一钱太守──刘宠。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时,政绩显著,操守廉政。离任时,会稽几位老人凑了一百钱送他,刘宠不肯接受。后因盛情难却,他只选一钱作为纪念,于是被誉为“一钱太守”。 二不公──范景文。明代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前来登门相求,范景文都一一谢绝,并在府门上写了“不受嘱,不受馈”。从此,“二不公”的美号便传开了。 三汤道台──汤斌。清代汤斌曾任岭北道台,为政三年,两袖清风,每日以豆腐汤为食,于是,他被人家称为“三汤道台”。其意是:为政象豆腐汤那样清,生活象黄连…  相似文献   

9.
50年前,焦裕禄的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他被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提出要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奉献精神。作为基层干部的典范,为民务实清廉是焦裕禄一生的作风追求,焦裕禄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契合。推进基层干部作风建设,必然要求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张达明 《求贤》2010,(2):28-28
著名作家贾平凹成名前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因为年龄小和个子矮的缘故.有人为他量身定做了个绰号“菜子”.意思是形容一个人的“小”。对于这样一个明显带有贬低性质的绰号,贾平凹虽然很生气,但也无可奈何.每逢有人高声喊他“菜子”时,他总是答应的很痛快。  相似文献   

11.
吕尚 《学习导报》2012,(22):48-48
古代,一些官吏为官清廉,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从而获得了与为官清廉有关的绰号。这些绰号,或反映为官者处身不染的清廉情操,或体现百姓对为官清廉者的赞许,别有情趣。 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任南阳太守。一次,有个府丞听说羊续爱吃鲜鱼,便托人备了两条大鲤鱼,一清早给羊续送去。羊续婉言辞谢,不肯接受。府丞混迹官场多年,老于世故,笑着说“:区区二尾小鱼,又不是金银财宝,大人何必那样认真?”说着,把鱼往案上一搁,转身就走。于是,羊续把那府丞送来的鱼高悬于官衙中,以示拒贿。  相似文献   

12.
汤斌作为清代政治家、理学家,一生清正廉明,政绩斐然,其躬行实践、身体力行的理学思想与清廉为政的政治实践相得益彰,正己率属履行职责、着力改善社会风俗与民生,教化推行,百姓心悦诚服.汤斌的廉洁从政经验,对于当代治国理政伟大实践、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政治生态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东汉时期有个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讲什么事.他都回答“好”。久而久之,他就获得了“好好先生”的绰号。  相似文献   

14.
吕尚 《新湘评论》2012,(22):48-48
古代,一些官吏为官清廉,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从而获得了与为官清廉有关的绰号。这些绰号,或反映为官者处身不染的清廉情操,或体现百姓对为官清廉者的赞许,别有情趣。 悬鱼太守东汉时,羊续任南阳太守。一次,有个府丞听说羊续爱吃鲜鱼,便托人备了两条大鲤鱼,一清早给羊续送去。羊续婉言辞谢,不肯接受。府丞混迹官场多年,老于世故,笑着说...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在新时期,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慎独慎微、公道正派、为政清廉,既是执政为民的客观要求,又是其做人、为官应有的修养和品德。因此,领导干部当以修身为要,以爱民为本,以节俭为荣,做到善始善终。  相似文献   

16.
从郭秀现象谈用人刘新有道是:萝卜白菜,各有所长。用人亦如此,关键是怎样去用。清朝康熙年间。任江苏吴江县知县的郭秀,贪污纳贿,名声不好,新任巡抚汤斌得知,准备罢他的官,治他的罪。郭秀去见汤斌,说:「我所以贪污受贿,是为了供给前任巡抚需索,满足他的欲望,...  相似文献   

17.
清圣祖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著名的君主。在他的统治时期,“天下粗安,四海承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顶点”,为清王朝的强盛奠定了牢固基础。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批廉吏,他们中有:被皇帝称为“清官第一”的于成龙,不畏权势、爱恤军民的两江总督傅拉塔,刚正不阿、心底无私的治河专家靳辅,荣膺“豆腐汤”美号的汤斌。  相似文献   

18.
悬挂《禁止馈送檄》清代江苏巡抚张伯行一生清廉,他在居官期间,曾撰写《禁止馈送檄》一面,悬挂在衙门之外,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民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康熙巡视江南时,称赞张伯行是“天下第一清官”。于是这句话遂成了他的绰号。颁发《严禁馈送檄》与张伯行同僚的巡抚于成龙,一贯惩贪倡廉,康熙19年(1680年),他任直隶巡抚时,向下属颁发《严禁馈送檄》。云:“尔今尔后,凡遇重阳、冬至、元宵等节,并过路送礼各衙门,概行禁止。如有私相馈献,查出后并行参革,决不宽…  相似文献   

19.
近日,湖北某县县委书记撰写了一部《爱民十戒书》。作者以“爱民”为主题,将“敬民”放在首位,从“亲民”“察民”。利民”“便民”等十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爱民“十戒”。  相似文献   

20.
郭庆晨 《党课》2013,(21):76-77
范仲淹的出名,是因为一个“忧”字。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让他享尽了“忧民”“爱民”“以民为本”的美誉。殊不知,在他人仕之前,还不大懂得忧国忧民之前,还有一种情愫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