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有个华西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全围率先成为“电话村”、“别墅村”;上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第一轿车村”;21世纪第一年,又成为中同“第一电脑村”。  相似文献   

2.
丁明 《北京党史》2009,(5):25-26
时光荏苒,风云变幻,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的道路。当我们回顾这个波澜壮阔的历程时,可以看到,外交战略的演变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的“两面开弓“、再到70年代的”一条线,一大片”,直至80年代“全方位”.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福州市就开始通过民间渠道,引导台商在农业领域进行试探性投资。90年代以来,榕台农业交流合作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97年7月福州获准设立全国首家“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之后,榕台农业合作以引进资金、品种、技术合作为重点,进入了多领域、高层次、双向交流合作的新阶段。“十一五”期间,福州将致力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相似文献   

4.
影响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地区,最大障碍是思想。 因为坚信“当第二名会饿死”,迪拜这个毫无资源的荒漠小邦,采用兼收并蓄、大胆开放的战略,20世纪70年代开运河、80年代做贸易、90年代推观光,到21世纪,这里已经是中东地区的转运中心、观光购物城、科技网络城,甚至被誉为“新纽约”的机会之城,全球超过7000亿美元热钱流进,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铁是我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和关心修建北京地铁。党的改革开放方针使北京地铁建设、运营发展增强了生机和活力.“新奥运、新北京、新地铁”给北京地铁建设、运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北京地铁.上个世纪50年代筹划.60年代兴建,70年代通车运营;改革后的80年代得以发展.90年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迎奥运,服务奥运的21世纪以来.北京地铁建设运营突飞猛进.进入了北京地铁建设、运营发展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6.
刘华清 《世纪桥》2009,(12):15-18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过三次引进高潮:第一次在50年代,以苏联援建的“一五六项工程”为标志;第二次在70年代初,以“四三方案”为标志;第三次在70年代末,以1978年签订的22个大型项目为标志。陈云与这三次引进有着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7.
沈阳 《廉政瞭望》2013,(13):42-43
80年代“市场经济”是个敏感词,到了1992年“脱敏”了;90年代初期“法治”和“人权”是敏感词,到21世纪初期这个词语也“脱敏”了。“脱敏”词语的扩大,体现了国家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三次较大规模的对外经济引进,可以用“156、43、78”三个数字作为代表。“156”,是指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重点工程,简称“156项”;“43”,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期向西方国家引进预定43亿美元成套技术设备。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60年代末,我随父母走“五七”道路,来到辽宁西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安家落户。当地村民生活很困难,生产队分值只值2分钱。村长、党支部书记叫郎玉才,50多岁,瘦小,嘴上总爱叼着一支土烟袋,不爱笑,村里人都管他叫“老狼书记”。  相似文献   

10.
范啸 《奋斗》2006,(5):23-23
日本和韩国同属东亚国家,农业、农村有许多的相似之处。自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40多年间,两国分别实行了“新村运动”和“国民经济倍增计划”,  相似文献   

11.
吴殿卿 《党史博览》2008,(12):50-51
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在上海吴淞码头,曾有一座“长江舰纪念馆”。该馆全部纪念展品只有一件:东海舰队某部一艘退役的军舰“长江”号。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这个词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负面联想,包括“质量低下”“仿冒品”等。这些联想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当时,大批中国日用品涌入正经历重建的俄罗斯。  相似文献   

13.
《求贤》2013,(4):64-64,F0003
“彩墨”是李志强采用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征。“彩墨画”这个概念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初使用过,后来被废止,一律称“中国画”。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中国画”在很多场合又被“水墨画”所取代。但从媒介材料的角度看,李志强重新使用“彩墨”这一概念的用意是清楚的,那就是他要在时下的水墨主流中强凋和凸显色彩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4.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全国各地举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用来安置下放劳动的几百万千部与知识分子。近年来,关于“五七”干校国内已出版了不少当事人的回忆录和一些研究性的论著,其中涉及柳河干校、咸宁干校、沙洋干校的文章最多.  相似文献   

15.
《党课》2013,(8):82-89
2013年3月18日,吴仁宝因肺癌医治无效在华西村家中逝世,享年85岁。吴仁宝以一手打造了有“华夏第一村”之称的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而闻名遐迩。在其掌舵之下,华西村获得了令人欣羡的物质富足:在上世纪90年代,华西村先后就有“别墅村”“轿车村”“彩电村”“电脑村”等名号,拥有多项“全国第一”。  相似文献   

16.
李慧 《学习导报》2010,(4):56-56
郭凤莲,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1964年,不满18岁的她就成为大寨铁姑娘队队长,60年代她和大寨人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村庄刨出700多亩“海绵田”,创造出亩产千斤的纪录,成为当时人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丁克”(DINK,Double income no kids)的意思是指夫妻都有收入、但不要孩子的家庭结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于欧美.自80年代起.它悄悄地叩开中国的大门。一种新的“两人世界”的家庭模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网民中对于“丁克家庭”有几个有趣的绰号。“白丁”是指曾经把“丁克”当作一种目标,宣称自己决心要“丁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主动放弃了,意思就是“白白地‘丁克’了一回。”  相似文献   

18.
改革的逻辑是什么呢?从我1980年代参与改革研究到现往,所谓改革就是两个东西:一是民间基层自发的活动,碰到困难,碰到不适应的地方总要把它“拱”开。比如包产到户,最早并不是北京有谁写了一个文件就包产到户了,而是农民觉得以前那个办法不合适,吃“大锅饭”多劳不多得,  相似文献   

19.
邱敏  曾向荣 《党建文汇》2007,(12):20-20
无论如何,探究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日本“失去的10年”,对于今天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经济体开始陷入泡沫经济危机的泥淖:那是一个迷乱的年代。  相似文献   

20.
田姝 《红岩春秋》2010,(1):22-31
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中西部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次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丑年计划,其决策之快,投入之多,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时间之长。堪称共和国建设史上少有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调整,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