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傣族历史上曾运用过五种文字,即西双版纳傣文、德宏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和新平傣文。西双版纳傣文一般称为傣泐文。关于傣泐文产生的年代,历史上无准确记载。张公瑾教授在《傣族文化研究》一书中曾谈到:傣语中干支的名称基本上保留了汉语上古音秦汉音的特点,由此证明早在汉代时期,傣族先民就已吸收了汉族的干支纪时法。这一点也同时证明,汉代以前傣族先民已经使用自己的文字,因为采用干支纪时需要有一个换算过程,如果没有文字,这个换算过程是无法进行的。傣文古籍《阿卡拉  相似文献   

2.
布依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语表示数目“一”的数词有两个——it和deu′。本文准备探讨布依语数词?it~7和deu~1的用法特点,同时通过它们与同语族和汉语异同的简略比较,表现布依语数词“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刘琨 《求索》2008,(1):189-192
为了恢复《切韵》原貌,陈澧《切韵考》以“增加字”为由共删去了《广韵》120个小韵。通过与《切韵》系韵书的对比,我们发现其中58个小韵并非后增字,不应删去。结合陈澧判断增加字的方法,我们对被误删的58个小韵分四类进行了考察,并探讨了陈澧误删小韵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我们将《切韵考》与《王三》的韵类进行了比较,发现有些被误删的小韵影响到了《切韵考》韵类分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陈雪竹 《前沿》2005,(9):269-271
孔广森的《诗声类》研究了《诗经》的押韵用字。书中不仅仅考证这些字的韵部类别,也考察这些字在上古的读音,为其中一些字注上古音。文章考察了《诗声类》注音字的范围,注音所用的术语以及方法,认为《诗声类》注音有超越前人之处,同时由于时代和材料的限制而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朱力 《求索》2012,(11):118-119,106
一般认为上古汉语没有系词。本文在考察《论语》中"是""为""惟(维)""非"的全部用例后,指出"是""为""惟(维)""非"在上古已演变出系词的用法,推翻了"上古汉语判断句不含系词"的结论。这对古汉语句法研究尤其是判断句句式的发展演变研究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粤西广宁县西南角、怀集县西部和南部、封开县北部,以及广西贺县东南部与广东封开接壤的一些山区,居住着一个人数众多操“标话”(或称为“标语”)的人群。1986年八九月份,一些语言工作者曾在怀集县诗洞、永固一带作过深入调查。认为这些“标语”乃属于壮侗语族的一种方言;与壮泰、侗水两语支接近。“标话”的单词与“拉珈语”(笔者按:即广西中部茶山瑶所操的语言)同源词更多。语言工作者并认为“标语”与“拉珈语”都归入水侗语支,更为合适一些。(参阅张均如《标语与壮侗语族语言的比较》。刊于《民族语文》1989年第6期。)  相似文献   

7.
杨荣华  邢永革 《求索》2011,(7):203-205
明代前期(洪武至弘治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时期的汉语保留着元代语言的许多特点。文章通过对明代前期语文政策的梳理揭示这些政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明代前期朝廷颁布了一系列语文新政,恢复了汉语的正统地位,力避蒙古语的使用,确立了以《洪武正韵》为正音标准和文字规范标准,提倡朴实、简洁的文风。这些语文政策对明代前期的汉语语言系统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显示出汉语开始得到国家高度上的语言统一和规范化,这为后来汉语标准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长久以来,—个至关重要的语言文字问题,一直没有取得文化人的共识和社会的认同,这就是:“兮”字不应读作“XI(希)”,而应当读作“HO (呵,相当于今音啊A)”。先秦古籍《诗经》、《易经》、《老子》、《楚辞》等经典里,有大量的“兮”字,许多年来,大家都把它  相似文献   

9.
罗江文 《思想战线》2003,29(5):134-137
在对已见著录的8000多条两周金文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将两周金文韵部与《诗经》韵部作比较,可以进一步明确金文用韵与《诗经》用韵大体相似的结论。王力先生认为《诗经》韵部29部,冬侵为一部,冬部是在战国时期才分化出来。而金文冬、侵都未发现独用例,从二部的统计数字和冬部与东、阳、耕、侵诸部合韵的情况看,冬部似应独立,所以金文韵部应为30部。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7,(35)
正100多年前的世纪之交,清代学者王懿荣在一种被称为"龙骨"的中草药上,发现了细小的刻画。这些神秘的符号经专家考证,被认定就是上古时期的文字——甲骨文。100多年后的今天,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开展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编著集大成性文献《甲骨文合集三编》,构建数字化甲骨文字库……近年来,随着一个个项目相继开展,10多万片殷墟  相似文献   

11.
崩龙族     
崩龙族是我省边疆一个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有七千多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瑞丽、陇川、梁河等县,其余分布在保山地区潞江坝以及临沧地区的镇康、耿马等县,与景颇、傣、佤、傈僳、汉等民族交错杂居,仅在德宏州潞西县三台山公社和镇康县军弄公社有小片集中聚居。崩龙族有自己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崩语支,没有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族相处,不少人能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少数人还能使用傣文。族称统一为“崩龙”。但也有“昂”(红崩龙)、“冷”(花崩龙)、“梁”(白崩龙)、“汝买”(黑崩龙)以及“布雷”、“纳安诺买”等自称或他称。  相似文献   

12.
“‘皇’和‘王’古为辉煌、光明之意。”《诗·小雅·渐渐之石笺》“皇,王也”。分开来说,“‘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这是《古辞辨》中的第一条解释。《现代汉语词典》有3条解释:1.盛大。2.君主。3.姓。《康熙字典》古体“皇”字有5种写法,如果我们不看皇字的原形,对这5个字根本就不认识。而甲骨文目前还没有发现“皇”字。周,毛公鼎、颂鼎上的“皇”字,上部像甲骨文的“日”,有三竖,下部是一个“土”字。从字形上看,像太阳的光芒照耀大地,这也许就是王凤阳先生说的“‘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的来由。  相似文献   

13.
侗语,过去的中外语言学家,大都将它归入汉藏语系,侗傣语族或侗台语族。建国以后,才划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但也有的学者,至今仍然坚持前一规范。当代侗语,分为南部和北部方言,其中,各又包含3个土语,且和壮语、布依语、傣语,特别是和毛南语,仫佬语、水语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现谨就文献之载,和与侗语有关的吴方言,作为沉淀于这一方言的越语,与侗语作一比较,借以映证两者的族属及其历史渊源。当然在这里只能因文中之书,以上古音或中古音来断其声韵,并取其与侗语相关者而较之。至于涉及语音学诸问题,为本文所难负,故错谬难免,望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07,(1):39-40
猪,在古文中称作豕。古籍《渊鉴类函》中有一句古老的氏谣:猪入门,百福臻。一个“家”字,写出中国农业社会百姓万户共同崇敬的碑文,那正是人们把一头肥硕的猪画在屋宇当中当肖像。据典籍及考古实物推断,我国养猪的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在上古人们的畜牧业是从养猪开始的,故甲骨文的“家”字,是个会意字,即“屋内有豕”为“家”。湘军总头目曾国藩在家训中,将“读书”、“养猪”视为两件重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5.
傣族的古代历史,或者说傣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何时开始,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从后汉掸国写起,有的不同意这个意见。笔者同意前一说法。现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经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汉晋时期称之为“滇越”、“掸”或“擅”,“僚”或“鸠僚”。掸从单音,本读如“胆”,再转译作“擅”。《后汉书·本纪》李贤注:掸者擅,《东观记》作“擅”,掸擅一音之转。近代傣族有傣泐(音le)、傣那、傣雅、傣绷等自称。掸,源于  相似文献   

16.
<正>在现代汉语中,"咖"有两个读音:一为ga,比如"咖喱";二为ka,比如"咖啡"。这两种读法的"咖"都是音译用字,没有实际意义。然而近年来,"咖"字又添新义。例如:(1)冯小刚贺岁剧《私人订制》来袭,葛优王宝强大咖加盟。(《北京晚报》,2013年9月26日)(2)《亚当斯一家》内地首演,怪咖家族遇上麻瓜一家。(《深圳晚报》,2013年7月19日)这些标题中的"咖"都读作ka,  相似文献   

17.
二、不断扩充同源字,是完善苗语声类韵类的关键 在《比较》一文中,王辅世先生利用了590多个同源字来进行苗语方言声韵母的比较,得出苗语有121个声类,32个韵类。(《民族语文》1988年第2期,王先生将“地”韵、“耳”韵合并为一个韵类,“接”韵、“拍”韵合并为一个韵类)因受材料的限制,近20个声类,每类只有一个例字;32个韵类中,其中的“二”韵也只有一个例字。此外,有的声类不但例字少(2至3个),而且这样的例字还只出现在二至三个点。上述情况的声类、韵类,它们的科学性与可靠程度当然就差其他的声类韵类了。要弥补一个声类或一个韵类独有一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金明艳  甘莉 《求索》2013,(1):269+213-269,213
徐通锵是20世纪著名的语言学家之一。他在《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一中首次提出了字本位思想。字是汉语研究的基本结构单位。汉语研究,抛弃"印欧语的眼光",从字入手,不仅可以使汉语研究走出困境,而且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言现象。该书亦是语言研究探索性产物,单位概念与结构规则模糊不清是它的尝试性代价。全书除绪论外分为四编:第一编为一般原理,  相似文献   

19.
《白虎通义》是《释名》之前较系统地运用声训的著作,它由先秦正文训诂中零星的声训发展到大规模集中地使用声训。《白虎通义》以声训释词265个,被释字与所用声训字在语音上的关系主要有八种情况,其中韵部、声调皆相同的所占比例相对最高,可以看出作者在运用声训训释时释字与被训释字主要是以韵部、声调的相同为条件的。通过对比《白虎通义》声训条例在两汉音系与先秦音系的韵部上的不同之处,可以发现作者是以先秦语音为标准而声训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只有20多个有自已的文字。其中,文字历史最悠久的是藏族,早在公元7世纪初藏文就已形成,总共有30个字母。蒙古族文字形成于13世纪初,现有31个字母。维吾尔族、哈萨族、柯尔克孜族的文字也形成得较早,1957年,维、哈两族创造了新文字,此后,新老文字同时使用。满族文字产生于16世纪末。17世纪,锡伯族将满文稍加变动,形成了锡伯文。朝鲜族在解放前混用朝鲜字与汉字,解放后,朝鲜字与汉字截然分开。傣族过去有4种文字,1954年文字改革形成了统一的新傣文。傈僳族、拉祜族、景颇族文字系外国传教士所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