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拉关系研究框架应包含历史、理论、问题领域和关系特征等几方面的内容,中拉关系的问题领域则包括务实合作、政治、地缘政治、多边和全球治理、发展互鉴和文明对话等6项,而在差异性与特异性以及综合性与阶段性的特征归纳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对中拉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不同挑战的考察。新时期中拉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和有待深入分析的课题是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20世纪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以及公共外交分析中有大量关于国际事务中各种权力样态的探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揭示了中国学者对于思想文化作用的情有独钟,以及这一现象背后中国传统思想模式的深刻影响。中拉关系进入全方位合作的历史阶段后,软实力的构建将愈发显现其独特的效应,既可发挥助力其他各领域合作顺利开展的工具性作用,其本身也是文明对话和命运共同体的本质内涵。但有关软实力的探讨尚有若干未决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外交实践和世界形势重大变化是影响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实践不仅体现了国际合作的一般规律,也体现出一些新的合作理念、合作模式和合作路径,很多是西方传统的国际关系合作理论所忽视或不能解释的。"一带一路"实践强调合作的平等性、开放性、包容性、过程性、长期性,坚持互利合作,共同发展,超越了西方理论视域下简单的制度合作、同质性合作和利益合作,这些为国际合作理论发展与创新提供了新元素。对"一带一路"实践进行理论凝炼不仅可以更好地彰显中国外交实践,还可以把中国外交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这也是将中国实践转化为世界普遍知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0月27-28日,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2017年年会暨"地区合作与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期刊研究会各会员单位代表和专家学者共80余人参会。期刊研究会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期刊研究会2016年度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新成员的入会申请资格、程序以及修改完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评审细则等  相似文献   

4.
新型国际关系观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它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继承和总结新中国外交理念与实践经验,批判吸收当代全球政治理念,其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紧迫的现实必要性。这一思想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公平正义为准则,以合作共赢为目标,具有鲜明的逻辑性、时代性、创新性、实践性和中国特色。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必须秉持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等理念原则,坚持“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新型国际关系观的提出,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路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批判了国际关系学科"西方中心论"的现状,主张建立以多元普遍主义和世界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学,鼓励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有学理意义的理论建构,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学术性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呼应以及彼此间的互动,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界定,同时也试图回应一些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和质疑。  相似文献   

6.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相关研究与之相适应;同时国际社会也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中国有责任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中提出自己的理念与构想。中国不仅掌握了西方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并对其运用、实践乃至拓展,且尝试以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及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的中国化、范式与路径,核心概念的创造、创新及理论性突破与拓展等层面,不断发出学术探索的声音,并在基础理论、现实应用及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绩。  相似文献   

8.
从地区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的现实出发,拉丁美洲产生了一些富有见地的国际关系理论,但其与源自美国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有着不同的学术传统,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彼此间对话、交流很少。本文简要回顾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各自的历史发展,并以发展主义、依附论、混合模式和外围现实主义作为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将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作了比较。相比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拉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象更宽泛,在研究方法上较不"科学化",并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无政府状态"基本假设提出质疑。另外,从目标来看,拉美国际关系理论旨在解决发展问题,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则力图探索和解释国际关系的普遍规律。实际上,两类理论就是从不同的研究目标出发,沿着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发展,从而衍生出差异。所有这些差异也可以根据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串联起来。最后,本文认为,两类理论间的差异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4月15日,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第一届国际关系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论坛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国际关系期刊研究会协办。来自南京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二十多家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六十多位学者、编辑和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本次论坛以"体系、秩序与全球治理""新兴大国与国际秩序的调整""制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对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大讨论缺乏科学哲学的指引,陷入观点之争,形不成共识。诸多观点差异的根本分歧在于国际关系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艺术。自然主义者坚持社会世界的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的普遍性。反自然主义者则坚持社会世界的人文研究和社会理论的特殊性。在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争论中,自然主义者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特殊性(如“中国学派”)的提法,反自然主义者则反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作者认为寻求一种既具有普遍性同时也包含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原因在于,理论产生包含理论建构和理论证明两个过程,理论证明遵循普遍性逻辑,理论建构遵循特殊性逻辑。理论普遍性体现在它遵循共同的证明逻辑,特殊性则体现在理论假说的创造上。由于理论假说提出是创造性过程,使得中国要素的渗入成为可能。中国人对问题的思考,必然带上中国文化与思维方式的烙印,由此提出理论假说,经由验证而成为理论学说,最终将刻上“中国”印记。基于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自肯尼思·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出版以来,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这一假定逐步为国际关系学界所接受。国际关系等级理论对无政府假定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戴维·莱克的《国际关系中的等级制》是等级理论发展进程中的代表性研究成果。自该书2009年出版以来,国际关系学界对等级理论的研究不断拓展,并围绕等级形成、维持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术争论。不过,当前的学术探索过于依赖二战后美国建立和维持等级体系的实践,从而制约了等级理论研究的普遍性和说服力。为此,深化等级体系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推动等级理论的深入发展并为国际关系理论构建走出欧美中心探索可行路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学者有义务也有能力作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发展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在不断适应全球化时代国家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需求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还有着学科发展诸多问题与缺失,但是,在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今天,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将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评析秦亚青的著作出发,简介了过程建构主义的重点,回顾了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相关发展。本文认为该理论填补了国际关系理论的空白,突出了关系与过程的重要性,提出了规则与关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是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成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讨论了一些不足之处后,本文建议在其理论框架基础上,以关系治理为切入点,参考团体动力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方法,进一步发展过程建构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4.
经济治理理念结构就是不同经济治理理念之间的合法性与影响力的分配。本文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经济治理理念结构的变迁,进而从国际关系的视角提出一个关于影响其变迁的因素与机制的理论,然后运用该理论来对战后以来经济治理理念结构变迁作出解释。本文还将借助这一理论来考察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对经济治理理念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性的跨国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治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兴未艾、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趋于多元化、大国竞合博弈呈现多层次宽领域态势之际,国际制度与国家治理到底有何联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关系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中国应如何参与、塑造国际制度?为探讨影响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走向的这些重大问题,2015年1月1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了以"国际制度与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16.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思想。孔子以道义、礼制和信誉为起点,论述了道义、礼制和信誉与国家权力、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孔子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内外联系、道义至上以及和平主义的基本特征。孔子主义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思想来源,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外交准则、持久和平的奋斗目标、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以及和谐世界的外交理想。研究孔子主义有助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学派和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8.
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写过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文章, 但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给 了许多国际关系学者以启示。后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 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都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出发点, 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 但由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态度的不 同, 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西方学者在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时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把国际关系理论作为某种静态的东西来研究,二是认为一种理论一旦被确立,就有某种"普世性".然而,国际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同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形形色色的国际关系理论都有其针对性,都是应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在建立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两点,即时空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共识是国际关系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有国际合作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等均将共识作为合作的基本条件或潜在假定之一,而在国际关系实践中将追求、落实和巩固共识作为一项基本的外交目标和合作实践。在共识的主体间认知分析基础上,国际共识的类型可以细化为真实共识与部分/虚假共识、消极共识与积极共识等范畴。基于共识的层次分析,塑造共识既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国际冲突消解的一种重要方式和途径,而部分共识或虚假共识具有重要的国际合作促进作用,同样在特定条件下它也能引发、激化和升级国际冲突。部分共识或虚假共识的国际合作与冲突辩证效应以及消极共识的冲突效应均成为共识的国际战略效应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基于多层次的共识类型分析,共识的国际战略心理学研究包括合作与冲突的效应讨论。共识的国际战略效应分析能够重构共识与国际合作、共识与国际冲突的理论逻辑,对于分析和辨析国际关系中的共识实践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