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瞭望》1987,(10)
本刊从去年第40期起,开辟了《农民企业家》专栏,陆续报道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建设大舞台上的农民企业家。本期以十七页的篇幅报道了在广东白藤湖农民度假村的一次农民企业家的集会。人们看到,闯出自然经济樊笼的中国农民,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并且走进他们一向畏惧的城市,表现了他们的才智和胆识。其中优秀者即当代农民企业家。他们的队伍正在壮大。建设具有中  相似文献   

2.
本刊将在《农民企业家》这个栏目里陆续向读者介绍一批当代农村的风云人物——农民企业家。这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崛起的一代新人,是中国农村经济振兴的希望。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还处于萌发阶段,这些带头的农民企业家的作用十分突出。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今农村一些地方的商品经济可以说是“能人经济”。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农民历来被看作是“泥腿子”、“乡巴佬”;农村,历来被看作是保守、落后的地方。怎么会在这样短短的几年之间,就产生了这么多精明强干的企业家呢?这是由于党在城乡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神州大地出现了百业俱兴、生机勃勃的局面。束缚农民的种种绳索逐步解开,他们的聪明才智逐步发挥出来了。一部分农民勇于创新、善于经营,兴办起各种事业,开始是一村一乡的专业户,进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企业家。他们象一颗颗土封尘埋的珍珠,拂去了尘土,立刻焕发出耀人眼目的光彩。 这些农民企业家是怎样同传统观念决裂的?是怎样艰苦创业的?怎样在崎岖不平、条件各异的乡土上开辟成功之路的?他们是怎样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里经受锻炼的?他们经营致富之后又是怎样扶持周围较为贫困的乡亲?他们的活动在今天的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3.
《瞭望》1988,(31)
一本为农民企业家立传的大型画册——《当代中国农民企业家》最近由《瞭望》周刊社编辑出版问世。用这样的特辑和画册形式宣传农民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及其经营之道,这在国内尚属首次。 八十年代崛起的农民企业家是我国经济改革产生的一代风云人物,他们是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涌现出来的能人,又推动农村商品经  相似文献   

4.
二是农村新经济增长点党建工作薄弱。乡镇企业、村办企业、联户企业和个体企业等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吸引和聚集了一大批素质较高、年龄较轻的农村人员。这些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党员,他们长期在企业工作,而又不经常参加本村的党组织活动,更不可能主动做青年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造成培养教育人严重缺乏。  相似文献   

5.
吴象 《瞭望》1987,(10)
什么是农民企业家 农民企业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他们是企业家,同时又持农村户口。他们是80年代农民中先进的群体。中国的农民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但始终处在社会底层,受压迫、受剥削、受凌辱。历史上多次的改朝换代,农民的地位、状  相似文献   

6.
于德 《瞭望》1988,(15)
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一个新栏目:《当代中国企业家》。这里刊登的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破浪前进,开拓出一番新事业的风云人物,称得上改革家、创业家的新人物。 曾有人说过,中国没有企业家。据说中国的企业大都是政府的附属车间,企业的厂长或经理是官员,既无自主经营权,又不承担经营风险,称不上是企业家。在过去,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现在情况变了。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大批企业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思想先进的企业经营者已经或者正在利用今天的大好时机,按照商品经济规律和市场竞争机制,独立自主地经营企业,承担经营风险,开拓事业领域,探索有效管理途径。他们或创办新企业,或承包、租赁老企业,或联合成为企业集团,出现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活跃局面。这些新崛起的企业家如今人数虽不算多,但他们代表了我国企业界的发展趋势,是搞活我国经济、深化改革、推进四化事业的开路先锋。 前年和去年,本刊曾开辟过《农民企业家》专栏,向读者介绍了一批有作为的农民企业家,受到读者欢迎和支持。现在看来不够了,读者切望知道包括各种经济成份的、各行各业的经营能人、科技实业界的强手;切望看到他们在商品经济的海洋里破浪飞进的身影,他们出奇制胜的胆识和  相似文献   

7.
《瞭望》1987,(10)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一批著名的农民企业家、专业户集会于广东珠海市的白藤湖农民度假村。他们来自十三个省、市,代表着三十多家农民企业——工厂、公司和联合体,共有农民企业家、专业户等四十多人。 瞭望周刊社、花城出版社和白藤湖农民度假村共同发起组织了这次农民企业家座谈会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村民自治: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的一大创举 ,是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实践性尝试。它在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意识 ,促进基层民主的法治化、制度化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 ,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村民自治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需要在实践进程中予以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9.
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造,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历史性进步。村民自治制度在广大农村的普遍推行,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使之在实行村民自治中充分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引起了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普遍关注。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在安徽省淮北市一些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农村青年在城镇中的就业状况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青年在城镇中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他们虽然从事非农职业,但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与城镇青年在就业机会、就业类型、就业保障等方面的天壤之别。本文在讨论了农村青年在城镇中就业的总体状况之后,认为农村青年在城镇中就业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行为短期化、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强、职业稳定感差以及劳动权利得不到合理保障。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的户籍制度,农村的土地政策、城镇的劳动制度等一些问题。也反映了进  相似文献   

11.
华丁 《瞭望》1993,(20)
“腰包鼓了不算真富。钱财的富足,不能取代知识的贫乏。”这是一位农村女企业家的警语。她就是驰名中原的刘志华。率领几百口村民走上富裕之路后,他们不惜大量投入,进行文化建设,在村里破天荒建起了存书近万册的农民图书馆,建起了农民文化宫、农民管弦乐队,以及影剧院、游泳池、旱冰场、水上乐园等。他们在全村最好的房子里办起少年之家。全村中小学生一律免费  相似文献   

12.
企业参与农村社会福利供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吉林省白山市的BMZ公司为个案,对其参与当地DS村福利供给的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研究发现,传统“单向参与”模式下企业参与农村福利供给面临着福利供求结构失衡、参与方式阙如与行为失范等一系列困境,这些问题掣肘企业参与社会福利的功能释放。究其根源,企业以“工具性”为核心的功能定位的福利供给,忽略农民农村的社会、文化需求和经济利益,使农村福利发展陷入了悖论。实践表明,以“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协商”模式在满足农民基本需求、防控农村社会风险和促进农民生计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这为企业参与农村福利改善、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村基督教扩展迅速,而农村基督教得以扩展的直接原因是农民对于基督治病、消灾、降福、积德的相信,因此可以把农村基督徒分为“遗传型”基督徒,“灵验型”基督徒和“传递型”基督徒,农村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抗拒重大困难,更无法抗拒不可抗力的侵害,产生了心理上的无助和惶恐,而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农民生活在无保障的生活中,他们在熟人社会中,以有限的社会资源盘活着自己的生活,但在同一片蓝天下的农民往往境遇相似,谁也没有太大能力来帮助别人的,这种现实的压力产生了精神的渴求,希望能有一种超验的力量能够帮助无助的人们。农村没有排泄压力的途径,或者说很少有有效的途径,面对外界的压力,他们需要寻求相互的安慰,而忙碌的人们又没有这份闲暇,这也给农村基督教扩展提供了有利机会和空间;农村没有文化的有效宣传;农民没有公共生活的活动空间,而农村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这份需求,这是农村基督教得以扩展的深层原因。我们从访谈中发现,农村基督教的信仰并不是仅仅功利主义的“灵验”,农民在信仰基督时,也生发出心灵救赎的祈求,农民在信仰基督时是有精神上的要求的,他们生活在现实而又无新奇的环境中,内心同样升起了精神方面的需求,新农村建设就需要在这些基督教得以扩展的地方加以发展,把基督教提供的满足用新农村建设来提供,就能收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怎样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个社会主义企业家?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这些重大问题,已日益受到经济界、理论界和有关领导部门的关注。 不久前,由上海金三角企业家俱乐部主办,有三十九个大中企业和有关金融、理论、新闻等单位的两百多位代表参加的“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发展研讨会”上,就这些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视青年工作,特别是青年的培养、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经过41年的艰苦努力,中国青年的素质和成长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目前在城镇,全国工商企业中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已占到职工总数的68%以上,达8,000多万人,并且绝大多数处于生产第一线,从数量上看,已经构成职工队伍的主体部分,成为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农村,2.1亿农民青年是农业和农村乡镇企业战线上有理想、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兴农”活动,为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今日中国青年,正以超越父辈的雄心、以创新求实的姿态和奋发进  相似文献   

16.
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面临心理困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大约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做工,他们的近2000万子女却留守在农村老家,独自承担着成长的烦恼和一些前所未有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农村城市化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农村城市化中最重要的是实现农民的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也在经历着一个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角色转换过程,这种重要而痛苦的转变过程使农村出现许多新的情况,迫切需要全方位加大对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以促进农村城市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记者最近访问了浙江省绍兴县,恰逢那里的农村正在进行冬季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活动。今年,绍兴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乡镇企业经营者,即全县一千几百家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和科室负责人。我们问:为什么?县委书记陈敏尔告诉我们,这是他们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作出的抉择。去年七八月间,他们组织调查队深入农村访百村问千户,进行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的调查,又进行了《十镇百村千户思想道德状况》的问卷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是:必须重点抓好乡镇企业经营者的教育。那原因是:绍兴县乡镇集体经济发达,不论山区、平原,可以说镇镇村村有企业。乡镇企业领导人的言谈举止、作风行为,在农民中影响甚大。抓住他们,可以说抓住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牛鼻子”。其次,乡镇企业经营者中确有一些脱离农民群众、奢侈浪费、大操大办等等作风和行为。农民群众、职工群众很不满意,也提出要求“该给这些人敲敲警钟了”。  相似文献   

19.
一个企业要进行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多种要素,而企业家人力资源则是在所有构成要素中居于中心地位或核心地位。目前,我国在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培育中还存在着诸如思想观念滞后、体制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要加大我国企业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的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不到九年的时间里,八亿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这块东方古老的土地上,创造出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 对于我国农村的改革,报刊杂志的大量报道,经济工作者的长篇调查报告,理论家们的大块文章,从各个方面对这一“世界性奇迹”作出了充分反映。作为一名搞农村报道的记者,我的心时时系着农村变革的主力军——亿万中国农民。他们以火山爆发般的伟力推动着农村改革形势的发展,同时也在改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