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开发传统道德中与官德要求有关的并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源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吏的道德品质。早在夏朝就有所谓的“夙夜惟寅 ,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西周时 ,更是接受了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的教训 ,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 ,以“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作为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秦朝的职官管理制度也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品质。秦律中规定了“五善”与“五失”的考课原则 ,对官吏的道德品行进行考察。汉朝时伴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礼义道德教化被置于治国的首位…  相似文献   

2.
唐初统治者认为,“治安之本,惟在得人”,“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为了“得人”,唐代开辟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充实各级政府机构,其主要途径之一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即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创于隋炀帝统治时期,在唐代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后在中国沿用一千多年,其影响波及亚洲许多国家。唐代的科举分为常  相似文献   

3.
1927年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即推行孙中山先生的“五院”分权制度。考试院为“五院”之一,它综合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与西方文官选拔制度的经验,逐年举行文官考试,选拔官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充实官僚机构,是加强封建国家统治效能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之际,基本是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扩大官僚机构的需要,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正规的官吏选拔录用制度。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形式是“察举”,就是皇帝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察访所属的基层官吏及士民,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  相似文献   

5.
政声人去后     
政声人去后忠言据《辞源》解释,“政声:官吏的政治声誉。”《后汉书·杜根传》,“位至巴郡太守,政甚有声。”乃是政声的最早出处。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唐风集》中写有“惟凭野老口,不立政声碑”则是对政声这一名词的最早规范。但凡为官吏者,都有政声之说。所不同仅在...  相似文献   

6.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荐举、贡士在我国古代是一项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途径。要求官吏给朝廷荐举人才,至迟在西周时代就有明文规定,“周命六卿举贤能”。春秋、战国以前,朝廷还具体规定,诸侯贡士,贡一个合格的称作“好德”,贡两个叫做“贤”,贡三个叫做“有功”,给以“九锡”的荣赏。不贡士的则削地黜爵。周以后各朝,都实行荐举制度。即便在隋、唐以后科举制盛行的年代,荐举制度仍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在实行着。  相似文献   

7.
北京热线     
中组部《组工通讯》:事后要评议。中央组织部最近出台的《地方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并接受民主评议办法(试行)》规定,地方党委常委会每年向全委会报告工作时,要专题报告年度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情况,并在一定范围内接受对本级党委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新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简称“一报告两评议”)。这是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民主监督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官论”     
何为“官”?《辞海》以会意解之——“甲骨文字形,从‘一’(midn),以一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说文解字》日:“官,吏事君也”。可见,在古代,“官”是侍奉君王、皇帝一类人的统称。不过,它的引申义颇多,其中有官府、官吏。官府指藏有朝廷权印的军政要地,官吏指拥有权力的军政要员、领导者。  相似文献   

9.
“公选”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下关注者日众,已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其意义已大大超出了“公选”本身。中国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同中国的历史一样悠久,且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自夏商周开始建立的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世卿制到隋唐的科举制,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艰难的演变过程。科举制是以分科公开考试为选拔标准的用人制度,它的推出,结束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掌权的状况,为士人入仕开辟了新途径。与此同时,也避免了徇私舞弊、结党营私之弊端,可谓“科举之善,在能破明党之私”。这在…  相似文献   

10.
《党员干部之友》2008,(3):16-17
差额选拔是相对等额选拔而言的选拔方式,指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选拔工作中,对某一职位在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中,按照一定比例确定多名人选,进行综合比较,遴选出符合职位要求的最佳任职人员,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适”的选拔过程。近年来,一些地方在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中对差额选拔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有的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等额票决;  相似文献   

11.
科举制从唐代开始,选拔任用官吏一般以科举为主要方式,科举中有“孝悌廉让”、“清廉守节”的内容,科举考试也可以看做是对官员就任前的培训教育,以期达到正心、诚意、齐家、治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支部生活》2011,(1):51-51
科举制从唐代开始,选拔任用官吏一般以科举为主要方式,科举中有“孝悌廉让”、“清廉守节”的内容,科举考试也可以看做是对官员就任前的培训教育,以期达到正心、诚意、齐家、治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状元意指科举考试中殿试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所谓"十年寒窗苦,一朝金榜名",得状元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加之关乎国家人才选拔和个人功名利禄,上至庙堂下至江湖,对此极为重视。尽管古时的风俗,今天的人们遵从很少,却惟对状元的热情有增无减。每年的当下对节,是举国瞩孽的“高考季”,热闹的节日很多,“晒状元”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党建动态     
《支部生活》2007,(7):24-25
临沧市突出“六个使用”加大对妇女干部的选拔力度临沧市在妇女干部选拔任用上,创新“准入”机制,突出“六个使用”:同等条件优先使用。考察选拔各级领导干部时,在干部任职资格条件相同、德才素质表现相近的情况下,优先提拔任用女干部。年轻干部压担使用。从“早压担子早成才”上着眼,大胆启用可塑性强、  相似文献   

15.
洪武敬士     
边鸿基  杨自明 《求贤》2006,(2):47-47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任宰相期间,积极变法,推行新政,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王安石认为,事业的成功,关键靠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官吏,要运用“教之、养之、取之、任之”这“八字法”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16.
据报载,河北省清苑县委在科级干部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中,探索出了一套让群众全程参与、注重社会公论的选用干部“公论制”,提高了选用干部的透明度和准确性,刹住了跑官要官等歪风邪气。“公论制”值得各地借鉴。 “公论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任前公示、公开选拔,其内容包括“六个三”,即严格标准,选拔干部坚持“三重”(重素质、重业绩、重公论);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坚持“三荐”(社会举荐、组织推荐、个人自荐),强化约束,使用干部坚持“三责”推荐责任制、考察责任制、决策责任制).规范程序,任用干部坚持“三定”(党委会拟…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强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要求,在选配地市党政正职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地市党政正职作为本地区的领导核心,在对其选拔任用时,必须把好“官德关”,如何把“官德”考实,也就成为党选配地市党政正职时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尚书·周书·吕刑》中曾提到过刑法审判中的五大弊端:依仗官势、挟私报复、暗中做手脚(一说听信女人枕边风)、索受贿赂、谒请说情,即所谓“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如果法官行为在这五方面有失检点,造成判罚不公,“其罪惟均”,意思是其罪过与犯人相同。可见,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即开始防范审判不公和司法腐败。  相似文献   

19.
曲靖市探索出台《关于从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中选拔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副职的意见》,从三个方面开辟基层一线干部选拔“快车道”。一是拓展基层一线干部选拔渠道。从2010年开始,每个县(市、区)每年从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中至少选拔2名担任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副职,力争到2015年,每个乡镇(街道)党政班子副职中有1名担任过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主任。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中国刑法史,从中不难看出,历代统治者奉行重典治吏的原则。西汉惠帝、武帝时期,朝廷规定:官吏若贪赃受贿,一律处死,并陈尸井市示众。北魏孝文帝规定:官吏“枉法十匹,罪之死刑”,甚至“受羊一只、酒一斛者”亦受大辟之刑。宋太祖赵匡胤惩治贪官也很严厉,仅在建隆三年至开宝六年的八年间,就处死将军一级的贪官数十人。明朝朱元彰最恨贪官,他规定官吏贪污白银超过 60两,除枭首示众外,还要剥下皮来,在皮中塞进稻草立于大堂公座之侧,以警示继任者。此令一出,贪赃枉法现象明显减少,以致州县官员登堂入座时“每每相诫,勿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