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广东为基地,先后发动了两次北伐,认为“统一中国,非出兵北伐不为功”。视北伐为推翻封建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继1922年的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孙中山于1924年9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这是孙中山最后一次亲自领导的军事斗争。探讨这次北伐,可以加深了解孙中山为中国的统一和振兴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光辉业绩,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认识1926年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正6.北伐战争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军阀派系林立,割据一方,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1926年2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党在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广东革命势力向北发展。1926年7月9日,广东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在各界民众支持下,北伐军高歌猛进,于8月下旬击溃军阀吴佩孚部主力,10月10日攻占武昌。  相似文献   

3.
叶挺将军是北伐名将,曾率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北伐先遣独立团挥师北伐,铸就了"铁军"的辉煌;他是抗日英雄,为国共两党公认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领导抗战,卓著勋劳"。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和独立,始终坚持"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原则,从孙中山先生的信徒到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荣的人民英雄和民族英雄,尤其是他为最终投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进行了20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峻的考验。他坚定不移的入党情怀,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1926年,广州国民革命政府举行第二次北伐.参加第二次北伐的部队共有八个军,其中第一军和第四军以战斗力最强、共产党员最多而名声显赫.共产党员叶挺时任第四军直属独立团团长.  相似文献   

5.
罗炳辉,云南省彝良县人,早年入滇军,参加护国、北伐等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领导江西吉安靖卫大队起义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长、军长、军团长.经历了中央苏区5次反"围剿"战斗和艰苦卓绝的长征,率部胜利到达陕北.陈毅赞誉罗炳辉"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刘少奇高度评价其一生"志在革命,功在人民"!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北伐与国民革命北伐,都发生在国民党的改组业已完成、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之后,但前者不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且基本沿用以往的斗争模式,终因仓促出师、内忧外患、联盟松散等困扰而难以为继;后者则不同,它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又跃出旧式军事斗争模式的巢臼,在国共合作和全国范围的革命高潮推动下,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消灭数倍于己的北洋军阀主力,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成效斐然.第二次北伐与国民革命北伐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孙中山晚年不屈不挠锐意进取的精神,有助于加深认识中华民族寻求统一和振兴的艰难历程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正新四军,全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由共产党领导的南方8省14个游击区红军游击队(琼崖红军游击队除外)改编而成的。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宣告成立。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湖北汉口建立,1938年1月26日移驻江西南昌,由北伐名将叶挺任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周子昆为  相似文献   

8.
大革命时期,董必武曾三次到广州开展革命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参加国民党"二大",坚决反击国民党右派的倒退行为;二是争取在武汉设立中央政治委员会湖北分会,以更好地策应国民革命军北伐。这些革命活动,为维护国共合作的良好局面,推进国民革命军北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90年前,为了配合北伐战争,中共重庆地委及其领导人杨闇公、朱德、刘伯承、吴玉章等组织和领导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著名的泸顺起义。泸顺起义有力地支援了北伐,震惊了四川军阀,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及四川地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先河,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配合北伐,策动国民革命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1926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兴师北伐,全国大革命进入高  相似文献   

10.
正他是"马背上的诗人",是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中国将军。从北伐到长征,8年江西征战岁月,他由一名猛打、猛冲、猛追的"三猛"战士,一步步成长为运筹帷幄的红军将领。在19岁到27岁的8年红色青春里,他经历北伐、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先遣西征等我党重要革命历程。本书紧随青年萧克足迹,找寻其成长心路,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红军将领的个性、血性与诗性。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海工人为了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打倒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短短的5个月时间里,先后举行了3次武装起义。第一次发动于1926年10月23日,由于准备不充分和资产阶级的动摇而失败;第二次发动于1927年2月21日,由于蒋介石的军队按兵不动,坐视反动军阀对起义工人的残酷  相似文献   

12.
正2006年,廖乾五诞辰12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对廖乾五进行了一次集中报道。对廖乾五的统一称谓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政治、军事干部"。报道简要介绍了廖乾五的个人生平和丰功伟绩,在那不足800字篇幅的报道中讲到,"第四军在北伐战斗中征程万里,能攻善战,所向披靡,与廖乾五领导的政治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他十分重视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注  相似文献   

13.
叶挺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被人们称为"没有授衔的元帅"。大革命时期,他是北伐名将,战功赫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参与领导南  相似文献   

14.
王仲甲,字鼎武,甘肃省临洮县人,生于1907年. 王仲甲毕业于洛阳军校,曾在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中参加过北伐革命.1938年,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和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的帮助下,他参与发起组织了"甘肃在乡军人抗日联络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上海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哨。1926年10月、1927年2月和3月,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响应北伐,推翻军阀政府在上海的反动统治,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前两次起义由于条件不成熟和缺乏经验而失败。于是中共中央决定派周恩来去组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周恩来当时担任中央军委书记兼江浙区委军委书记,他和江  相似文献   

16.
北伐是孙中山先生的正确主张,而且他进行过两次尝试,结果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孙中山逝世前后的第一次大革命中,是谁最先主张和倡导北伐战争的?从高校使用的关于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教材及有关论著来看,对这个问题的叙述有两处:一是援引了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现实政局与共产党的主要职任议决案》,其中有对北伐的明确表述;二是引证了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的两次讲话,它们分别是1926年I月4日和1月6日,以此来说明他已原则地提出过北伐的问题。而笔者搜集材料,得以印证:国共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周兆涵 《共产党人》2007,(21):51-52
叶挺将军是北伐名将,曾率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北伐先遣独立团挥师北伐,铸就了“铁军”的辉煌;他是抗日英雄,为国共两党公认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领导抗战,卓著勋劳”。在他传奇的一生中,为了中华民族的民主和独立,始终坚持“道不同不相与谋”的原则,从孙中山先生的信徒到中国共产党引以为荣的人民英雄和民族英雄,尤其是他为最终投入中国共产党的怀抱,  相似文献   

18.
自近代以来,作为一种技术先进的兵种,海军在国内战争中逐渐开始扮演起不可忽视的角色。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中,由于之初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军队,海军一直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国民革命兴师北伐后,特别是北伐战局的重心移向东部战场后,由于所经历的各省多为沿海省份,海军的态度对北伐的战局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直接影响。在北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海军的策反工作,海军于是成为助推北伐战局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1990年前后,戈尔巴乔夫发动的政治民主化改革陷入困境,统一的苏联国家岌岌可危。正是乌克兰率先打出"独立"、"主权"的旗号。然而20多年过去了,事与愿违。乌克兰这个以"欧洲粮仓"著称,在苏联以工程师比例最高,制造业和工程技术最发达的国度,几乎沦落到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发展程度"垫底"的境地。仅从1992年到1999年间,乌克兰国民生产总值下降75%,约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下,生活远不如苏联时期。10年之后,乌克兰又爆发了一次"橙色革命"。国际上一些政治势力欢呼雀跃、欣喜若狂,以为这是继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民主化的"第四波"。然而,没过多久,"颜色革命"狂热之后,被折腾和  相似文献   

20.
正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革命的、正义的战争。战争形势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陈独秀作为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对北伐是积极倡导和热心支持的。他虽因病未能参加准备北伐的中共北京特别会议,但是从上海致电会议,表示"必须解决北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