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百年,会使一个人苍老,而十年,能使一个人长成。百年与十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百年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分离的痛苦,给了我们太远太远的陌生的距离;十年,却给了我们认识彼此的足够的时间,给了我们相近相亲的许多的机缘!香港赤子,在分离百年后好不容易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而在这回归十年的时间里,又发生了一些什么故事?回归十年时蓦然回首,一些复杂的泪花在历史的长河上露出了笑颜……  相似文献   

2.
《世纪行》2021,(4)
正回顾2020年,我们见证了太多意想不到的"历史",新冠疫情肆虐,美国疯狂甩锅中国,国际秩序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很多现象令人警醒。这或许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缩影。处在变局之中的我们,如何保持头脑清醒,在表象乱象中摸清规律和本质,把握整体和世界发展全局?《百年大变局》一书,给我们提供了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李思禾 《创造》2000,(11):47-47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当前各地对“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打击和取缔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  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像“法轮功”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荒诞理论,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使数以亿计的人民群众(包括一些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如痴如醉,不能自拔?为什么像李洪志这样一个骗术低劣的人会使无数人对其敬若神明、顶礼膜拜?笔者认为,在这一看似偶然的社会问题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思想教育误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小平同志这里所指的教育,主要是思想教育。十年过去了,思想教育失误…  相似文献   

4.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行走在这个世界,我一直觉得生活馈赠给我们的太多太多,而我们回报给社会的却太少太少。所以,10年前我选择街道残联理事长这一职务。十年风雨路,十年助残情。恪尽自己的职守,讷于言而敏于行,保持着这项工作的快乐与光荣。为了残疾人福祉呐喊,为了残疾人工作献策,为了残疾人的利益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5.
十来年前,我曾写了一篇小文《寻找老百姓》,大意是我们中国已经成了名片大国,有名片的人太多太多了!而且,名片上的内容绝不仅仅限于姓名、通讯地址、电话等等,往往要添加上各式头衔(如官衔、职衔、誉衔、虚衔之类)。这样的名片太多了,铺天盖地,这就会使人产生一个错觉:好像我们中国有太多太多的“人上人”,简直快要没有十足的普通老百姓了!  相似文献   

6.
郑思民 《创造》2002,(6):33-34
一个十分普通的云南的小山村,却给了笔者一种让人不能不作深刻思忖的启示。已经是进入21世纪的时候了,这个山村也力图跟上时代,要开发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旅游业。而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依靠是什么呢?当我进了村子,方知道就是早先一直藏头藏尾而在这些年里终于日渐回归的宗法文化。村里,有百年以上保留完好的宗族建筑,有传承完整的宗族历史谱系,有历史上进行宗法活动的宗族祠堂,甚至有几十年前留下来的宗族祭祀歌  相似文献   

7.
常听领导和传媒教导百姓说,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小事抓起。这句话百分之百正确。我也用这句话教育儿孙,在单位要为国家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分钱……但他们反问我:“一个西瓜顶多少芝麻?我们一滴一滴地节约了一盆水,领导却一盆一盆地往外倒!这不是抓小放大吗?”这句话把我噎住了,等我回过神来,只能给他们讲一些西瓜芝麻都应抓、管西瓜的人抓西瓜,管芝麻的人抓芝麻之类的大道理。然而,我在讲这些话时,有点理不直气不壮之感。气不壮是因为我知道确实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抓了芝麻却丢了西瓜的事发生得太多太多了!试列例若干。  相似文献   

8.
谢涛 《统一论坛》2005,(4):14-15
60年了,整整一个甲子。当年那个懵懵懂懂的少年已是白发苍苍。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给国人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仍无法忘却……八年抗战留给国人太多的耻辱和仇恨,它时时警示着我们:要提防日本——这个曾经的敌人。然而今天,当我们在网上与日本人展开激烈的“口水战”时,我们可曾作过理性的反思呢?有一种力量叫做尊严。近代的中国历史,带给我们太多的耻辱,身处半殖民地的国人,何曾有过半点尊严?在自己的领土上,竖立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界牌;在自己的领土上,列强肆意杀害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我们的姐妹被迫沦为慰安妇,我们…  相似文献   

9.
繁华的城市越来越光怪陆离,爱情也越来越多地欲望丛生。曾经被无数人感动和幻想过的完美爱情,在这样给爱情加注了太多筹码的年代,成为红男绿女奢侈甚至不敢触碰的梦想,爱情真的不再那么纯粹了吗?爱情真的消失在我们美好的怀念之外? 事实上,纯粹的爱情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它们悄悄地在城市里最后的情感绿地上坚守、努力、上演、回归……在纯爱的呼唤声中,我们安静下来,回归到内心最纯粹的美好里……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元月,新的一年之始,也是新的十年之始。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忆昨日之得失,有太多的东西需要铭记;思今日之作为,有太多的理由鞭策自我;望明日之远景,有太多的动力促人前行。2011,一个怎样的起点?是中国  相似文献   

11.
王林 《北京观察》2006,(8):47-47
为什么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这是我经常要回答的问题。开展法律援助不是我们的创举,发达国家开展法律援助的时间要比我国早几十年甚至百年。它的原理来源于宪法关于人权的规定,西方国家的宪法规定“天赋人权”,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人权。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2.
肖伦添  吴亮 《福建通讯》2000,(10):24-25
造假会给地方带来什么?云霄县一度是全国影响最大的假烟生产基地,在不少人眼里,云霄是造假“致富”的“典型”:造假成就了一个个“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使云霄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原始积累”。一些人认为,造假虽然使国家蒙受损失,但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捷径”。果真如此吗?作为云霄一县之长,黄舜斌以云霄十年造假史“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3.
媒体热点     
<正>烈士纪念日不能忘却的纪念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不能忘记的人。对于中国这个经历百年苦难的国家来说,有着太多的民族英雄、太多应该缅怀的烈士了。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各大媒体、各界群众无不欢欣鼓舞,表示高度的赞同。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八年底,中国开始从农村实行经济改革,进而发展到城市改革和开放,努力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已进行了十年,这是人民共和国成长中最引人瞩目的十年.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也碰到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改革开放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呢?从本期起我们约请一些中国的普通人以切身经历、感受谈谈自己对这十年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于山 《时事报告》2013,(11):38-41
唐山是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1976年那场震惊中外的大地震,把唐山这座百年工业城市夷为平地。唐山在震后第一个十年,创造了人类与自然灾害斗争史上的奇迹,在一片废墟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第二个十年,在改革开放晚于全国十年的情况下,跨人了经济发展较快城市的行列;第三个十年,唐山进人了快速发展期,经济总量位列全省第一位。  相似文献   

16.
《小康》2016,(21)
正创新不会一蹴而就,没有一诞生就完美的东西,要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才会由丑陋而变美丽,由笨拙而变精致。车辆在街头自动穿梭,你只需坐在后座上舒适地吃着早餐,读着新闻。到达目的地,你下车自行离去,汽车自己去找停泊地,或者直接去接下一个乘客。这已经不是想象,谷歌汽车、特斯拉汽车已给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可能性。有汽车专家断言,十年之后无人驾驶汽车将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正时间,总是像握不住的细沙,从人们拼命想攥紧的指缝中落下。匆匆十年,亦是如此。十年的光阴,催促着每个人的成长,或成熟,或老去,或心满意足,或留有遗憾。而翻开这十年的记忆,有多少人能有刻骨铭心的痕迹?又有多少人能给生命留下吉光片羽?但我知道,这短暂而漫长的十年,对于扛过了那场灾难的你们,却是如此不同——承受过内心的苦楚,擦干了无尽的泪水,集聚起强大的勇气,才能支撑你们走过这段向死而生的岁月。十年前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国之西南,96.57秒的地动山摇,震惊了世界,震痛了中国。家园支离破碎、亲友天人永隔的悲痛难以名状,许多人的命  相似文献   

18.
张国芳 《人大研究》2002,(1):221-222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交通和通讯的进步使我们能够进入在过去看起来十分遥远的市场,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为获取业务而相互竞争,竞争者围绕降低成本和提供有特色的服务干预着人们的生活。企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企业每天都面临兼并、收购和破产。加入WTO和网络的发展,使我们真正感受到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这一全新的时代给我们提出了些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应对?  相似文献   

19.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些各领风骚的“人才”,在某种意义上指的是官场中人,因为在主流社会才更有可能独领风骚。但是,也有一些领不好风骚的人,有的一不小心就成了阶下囚,有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掉进了法网。这些“人才”所领的“风骚”都惊人地相似,都是因为一个贪字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就共和国风风雨雨的50年而言,我们目睹了太多被“钱弹”和“肉弹”打倒的领导干部,上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六日,距首都北京不过一百五十多公里的中等城市唐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地震,二十多万人在沉睡中丧生。一九八八年,经过十多年的重建,新的唐山又站立在往日的废墟之上,而为世人瞩目,但唐山人却感到他们在震后的十年恢复中仍然失去了太多的时间和机会,因为这十年中国实行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许许多多沿海城市都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而唐山仍信奉着“万事不求人,万事不出门”的老教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