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对宁夏而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同等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快慢与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素质,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加快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和谐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部局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国际上看,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前不久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  相似文献   

4.
《新湘评论》2005,(3):1-1
胡锦涛同志在前不久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角度,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利益群体、不同区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信仰的人们,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相互尊重、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  相似文献   

6.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长征》2005,(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 项重大战略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 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 力;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 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06,(11):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对于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发展,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统一,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之努力奋斗的四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9.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历史任务,首先必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背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我国现行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人民调解工作应当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工作范围、工作原则、组织建设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增加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努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贯彻科学的发展观;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充分说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内在统一的。坚持全面发展,奠定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坚持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社会和谐,充分说明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手段,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要集合社会创造活力,推进社会全面发展;二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三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四要以人为本,切实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旨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从我国古代向往的和谐文明、天下大同的“小康社会”,到马克思用“全面”、“自由”,即“和谐”来描绘的高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都把和谐的社会作为人类发展的高级境界。现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出发,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要使社会主义充满创造活力,促进与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人权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使人们对人权的认识得到极大的提升,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实现人权与建设、人权与国情、人权与国权的和谐交融,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提供物质基础,同时需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提供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这三者不可或缺,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这就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基础的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努力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党的重要战略举措。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之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我国的现实需要我国的民主法治提供政治保障,并对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的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转眼间,敬爱的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快一年时间了。在这一年里.邓小平同志热爱的人民,在他的伟大理论指引下,按照他规划的蓝图团结奋斗,使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香港回归,一雪百年耻辱,了却了老人毕生的夙愿。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高高地举起了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跨世纪的行动纲领,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重大政治理论创新,也是党中央根据当前中国社会深刻变化而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一个社会的和谐,要靠坚强的政治领导,靠雄厚的经济基础,靠完备的制度和法律,同时对人们思想的正确引导和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有效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系统工程.要达到理想境界,需要一个建设过程。工作是长期的,不是短暂的、单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