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7,(10)
20世纪20年代,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留苏热潮兴起。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共产党单独派遣和国共双方共同派遣留苏学生的情况,并将这一时期分为1920—1924年,1925—1927年7月,1927—1930年这三个阶段。在梳理留学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评价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运动对国共双方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列宁做出的关于帝国主义的论断被两次世界大战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所证实。20世纪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纪。二者之间不仅有对抗和战争,而且有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后来发生的变化是列宁未能预见到的。20世纪末苏东剧变的原因之一是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这种僵化固然与斯大林本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关,但其后继者未能改变这种状况,反而造成悲剧性结局。回顾20世纪的历史可以得到以下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主义的现实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现实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9,(22):39-39
现今,没有别的国家比中国更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性的领导国家。  相似文献   

4.
陈莹莹 《学理论》2013,(22):162-163
《诗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重要的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两千多年来,研究和阐释《诗经》的著述非常之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亦层出不穷,但其史料价值从未被忽视。拟将这一时期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的众多论著做出适当的分类,并加以评述,使其更加了然。  相似文献   

5.
王青花 《学理论》2013,(6):165-166
大学民主治理是指政府(代表国家和社会)以间接手段对高等学校进行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允许、提倡和实行大学自身参与治理,它是大学及其内部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自主而且自我管理即自己治理自己的方法。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为基本理念的大学民主治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过短暂的兴起和实施。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学的民主治理为线索,力求能够吸取一些营养,为我国大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两次危机与两次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代和70年代的两次危机是资本主义在20世纪所经历的最严重、最深刻的两次大危机,而在这两次危机后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则是资本主义在20世纪实现的最有影响的两次转型。这两次危机和转型基本上表征了资本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进程,为我们了解资本主义在这百年当中的历史轨迹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7.
在日本真正具有学术意义和比较视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于竹内好为代表的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同人。继竹内好之后,关于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起来,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研究文章涉及这一论题,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真正具有一定理论建树和思想深度的研究并不多见。而相比之下,伊藤虎丸的研究以其宏阔的思维视界和独到的理论深度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了一所著名的文科学校。当时,社会上曾流传有“五四运动有北火,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等。这个“上大”,即指被国民党右派称为“赤色大本营”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有成功的经验 ,也有失败的教训 ,我们能从中得到重要启示 :必须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 ;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相似文献   

10.
韦磊 《学理论》2012,(1):77-78
20世纪50至7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地质行业形成的精神品质主要有:肯于奉献、甘于牺牲的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实事求是、勇于践行的精神,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李四光精神等。这些精神品质推动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在今天依然有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傅青元 《求知》2001,(2):4-7
社会主义在20世纪既有辉煌的历史,也有痛苦的经历。特别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倾刻间便垮掉了,这对社会主义运动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资产阶级为此欢呼雀跃,胡说什么社会主义已经“寿终正寝”,社会主义“历史已经结束”,“资本主义将永世长存”。然而这不过是他们的阶级愿望而已。  相似文献   

12.
梁立俊 《理论视野》2017,(10):80-82
有感于安德烈·鲍里索维奇·祖波夫主编的《20世纪俄国史》在国内曾引发的热议,撇开已被重复多次的内容,而从这部著作的名字本身出发,把苏联,或者20世纪的俄国历史放在长时段的背景中去考量,从中梳理出一种可供商榷的理解:从彼得大帝直到当下,俄罗斯的历史是一部在不断追求欧洲化、不断遭遇挫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职能转变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把政府职能转变界定为三个方面:政府职能总量的调适变化、政府职能结构调整和政府职能实现手段的变化。其后,把它们分解业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经济政策工具和政府机构改革五个变量,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最后,简短概括了转变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远新 《理论探讨》2004,2(4):117-119
依靠制度防腐反腐,是20世纪50年代党风廉政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经验之一。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干部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健全党内纪检监察制度;建立健全人民信访制度;建立健全完善廉政监督制度。认真梳理和研究这些制度,从中可以获取有益的启示,对于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党风廉政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祖君 《学理论》2009,(10):77-79
文章重温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入中国的姚斯及其学术思想,用成语“一波三折”简要地概括其学术思想及发展,同时发掘出他作为文学史家受到忽视的事实,以此对20世纪80年代绵延至今的“重写文学史”讨论做出反思,并提出重写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若干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6.
历史反思是20世纪80年代电影历史意识的重要内涵,由当代现实延伸到更为久远的历史深处,是80年代电影历史反思的演变路径.作为一种与时代思潮紧密关联的电影现象,80年代电影的历史反思也有其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党政论坛》2011,(16):23-23
20世纪初,伴随着社会改造呼声的日益高涨,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如实用主义、工读主义、互助论、泛劳动主义、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行会社会主义、平民教育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向中国涌来。在各种主义、思想盛行的情况下,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探索,主要有刘师复对无政府主义的探索、张东荪对基尔特主义的探索、周作人等对新村主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史学名家辈出,成就巨大,今天对其发展道路认真地反思、总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应当树立动态发展的眼光,从宏观上做出“新史学流派”的新概括,研究它如何由“思潮”发展到“流派”,研究这一群体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这一群体学者的共性和各自的学术个性;并进而形成20世纪史学“三大干流”(新史学流派、新历史考证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平行发展和相互影响的总体研究思路,取代以往“两大干流”的认识。其次,应进一步探究新历史考证学如何继承了乾嘉考证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又因获得进化史观等新的理论指导而成为一门近代学术;至1949年以后,又因为接受唯物史观的指导,而推进到新的境界。再次,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应如实地总结它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深刻反思其经历过的曲折;要开掘出“传统思想的精华如何通向唯物史观”一类的新课题;对于建国后“十七年”史学,应抓住“两种对立的学风”这一关键做观察、分析,既认真总结教条主义一度盛行的深刻教训,又恰如其分地总结正直学者发扬优良学风而取得的巨大成绩,以此坚定我们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用以指导史学研究的信心。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与中国社会语境密切相关。20世纪初的中国,动荡起伏、,波澜壮阔,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交织汇集成新的学术生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对近些年学界关于20世纪初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的研究进行梳理,能够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原点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道路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术理论与中国实际和文化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也在同时开展。这一过程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30年代,而在1938年后得到繁荣和深化。这些马克思主义学术中国化的学术成果对中国革命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