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后,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曾发生过两次大的转折,即1955年菲律宾政府全面督察华文学校和1973年菲政府颁布华校菲化律。以这两次转折为界,战后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945——1955年;1956——1973年;1973年——现在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2.
民主德国部长会议于1989年11月9日宣布,取消所有限制,开放柏林墙所有通道,民德公民均可自由通过柏林墙进入西柏林。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犹如一颗炸弹,震惊了欧洲和世界,被称为是两德关系史上和战后国际政治中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它将对世界局势产生深远影响。一柏林墙建于1961年8月,它是德国分裂的产物。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苏、美、英、法四个战胜国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  相似文献   

3.
戴高乐与雅尔塔会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45年1月初,戴高乐从报纸上获悉“三巨头”又将举行一次会议的消息,他预感到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三大国,说到底是美国把法国排斥在外的做法,戴高乐异常气愤。盟国这一举动,对戴高乐争取法国大国地位的努力,自是一大挫折。1月15日,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正式照会美、英  相似文献   

4.
二战期间,美、英对泰国的宣战采取不同态度.两国在东南亚追求的政治目标相互矛盾,形成了不同的对泰政策.美、英对泰政策的分歧由战时延续到战后.美国积极干预1945年英泰媾和谈判,为战后建立长期密切的美泰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德国著名经济史学家维尔纳·阿贝尔斯豪塞在《1945年至今的德国经济史》这部力作中将史实与经济理论相结合,阐释了二战后德国经久不衰的国际竞争力来源于威廉帝国时期形成的社会生产体系。这一论断挑战了将二战后德国经济的成就归功于与传统决裂、全面引入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德国战后"经济奇迹"的首要原因不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货币改革或社会市场经济的引入,而是当时特殊的、不可重复的历史条件。阿贝尔斯豪塞有关制度变革历史和文化特殊性的阐释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制度改革和经济政策的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代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一个以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属性。城市规划的现代性对城市发展有决定性影响,而科学、系统的城市规划本身就是现代性的一种表现。本文通过对1948-1963年间战后德国城市规划现代性及城市发展的回顾与梳理,阐释现代性在德国城市发展中的成就与局限。战后德国城市发展的现代性特征在西方国家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两个层面上都值得深入研究。同时,二战后联邦德国城市规划的现代性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对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开始推行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政策,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变化,不断修正社会市场经济政策,下面就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谈谈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对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一、1948—1966年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推行  1945年德国战败后,经济和交通瘫痪,人民生活必需品极端匮乏,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当时担任美英联合占领区经济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努力说服盟国军管当局,把转换经济体制的突破口集中放在货币改革上,大力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取消管制、配给制和物价冻结,…  相似文献   

8.
联邦德国安全政策及其军队结构调整章敏联邦德国的安全政策长期以来一直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这与联邦德国战后所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其主要原因在于德国曾在历史上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结束后,德国实现了重新统一,特别是随着盟国军队和俄...  相似文献   

9.
长期、有力地促进中德两国的贸易交往———德国驻外商会、德国工商代表处亚太非洲地区会议综述[德]葛礼慕来自亚洲、澳洲和非洲三大洲的德国驻外商会、德国工商代表处地区大会于1997年5月中旬在上海举行。地区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每次在一个不同的国家。内部性的...  相似文献   

10.
刘立群 《德国研究》2006,21(1):21-25
本文主要从德国历史、战后两个德国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互动、极左翼和极右翼势力问题、和平主义运动及反美情结、融入欧洲作为德国政治文化的主流及其发展趋势等角度阐述和分析德国当代政治文化的脉络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德国问题的处理导致了迥然不同的结果,文章试图探寻这种不同结果的外部根源。文章认为,一战后由于美国坚持要求英法等欧洲国家偿付战争债务,致使后者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实施了过度榨取的政策,从而引发了一战后德国国内政治经济的持续动荡,为德国国内极端政治势力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最终,美国不仅没能如数收回债务,反而被卷入二战。而二战结束后,美国实施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重建提供了启动资金,帮助欧洲恢复了经济,抑制了德国国内的极端政治势力,稳固了联邦德国的新生政权,重建了战后国际秩序,同时也实现了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通过对比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不同对外经济战略所导致的不同结果,文章试图阐明,随着当代世界安全结构的变迁,大国的利益半径在扩大,与他国的关联利益日趋明显,要实现自身的国家利益,就需要关照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使东欧许多国家的城市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华沙、柏林、索非亚、布加勒斯特、布拉格以及贝尔格莱德等大城市无一幸免。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灾难。1945年,反法西斯的胜利给东欧各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生活。但是,当时各国面临的困难也是十分严重的,波兰有85%的建筑在战火中被焚毁,  相似文献   

13.
于海峰 《法国研究》2006,4(3):58-65
1945年5月7日,在法国兰斯附近的一座法国中学中,德国代表接受了同盟国提出的无条件投降条款。次日午夜,欧洲一片沉寂。20世纪中的第二次世界性冲突,就这样在欧洲结束了。一、统一抵抗运动组织努力失败的因果分析在反对德国纳粹与意大利法西斯的斗争中,新的由共产党人、社会党人  相似文献   

14.
随着柏林墙的推倒,两个德国存在的历史宣告结束。一个德国分裂为两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对立的两个国家,这本是战后冷战的产物。德国的分裂和统一是喜是忧,当由历史的发展作出公正的评判。我们在这篇文章中要讨论的问题是,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是原苏联东欧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但比起西德来,则相去甚远(见附  相似文献   

15.
为增进中德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而努力———纪念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德国研究所原常务副所长马大地1995年11月25日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所建所十周年,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因为在中德悠久的交往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在中国创建专门对德国的政治、经济、教育、科...  相似文献   

16.
潘孟秋 《德国研究》2009,24(1):69-69
2009年1月19日,德国外交部举办了为期两天的题为“将多样的知识世界联结在一起”的会议,来自约60个国家的350名代表与会,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在会议开幕式上讲话,并正式启动了“学术外交”年,将2009年的外交政策重点之一定为学术外交。  相似文献   

17.
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笼罩欧洲的二战硝烟终于熄灭。今年,战争结束以年后,欧洲人将再一次打开历史的闸门,让痛苦、悲哀的记忆涌流。 然而,不管是当初的失败者还是胜利者,欧洲人将不再沉酒于对战争的回忆,他们更着眼于未来。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来说,其意义不仅仅是一个大陆保持和平的时间记录,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欧洲人致力于开启永久和平之门的深刻启示。 欧洲是一个不断产生新事物的大陆,其中不乏影响深远的制度创新。战后的历史证明,欧洲文明正以一种新的制度在延续。欧洲人用创造新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关于“Reparation”一词的使用问题李乐曾《德国研究》杂志1996年第1期上发表了杨德利《关于德国的战争赔偿问题》一文。文章对德国战后实施战争赔偿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同时也就德国方面在正式文件中未使用“Reparation”一词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李乐曾 《德国研究》2001,16(2):24-29
波兰在历史上屡遭邻国的肢解和瓜分.二战结束后,波兰的疆域整体大幅度西移,由此引发了战后欧洲最大的难民潮,使蒙上冷战阴影的德波关系雪上加霜.①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双方不懈的努力,两国终于变世仇为睦邻.在国际关系中,加害国与受害国关系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德国莱法州行政复议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建 《德国研究》2001,16(3):50-53
对源于普鲁士时代市县委员会的莱法州行政复议机构———莱法州市县法律委员会是否必要、是否过时 ,在德国司法界曾有过激烈的讨论。一方认为战后德国有了比较完善的行政司法机关 ,因此普鲁士时代市县委员会的做法是多余的 ;另一方认为 ,莱法州市县法律委员会体现了法治国家、人民通过代表参政和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