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性格又叫国民性,代表一个民族的特点,对民族性格的研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国民性格进行研究,分析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发展指出民族性格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真正的法治必须体现道德理想和信念。即具有道德性格。所谓法治的道德性格,就是指法治所蕴涵的道德理想和法律对践行一般道德理想的功效。在遵循法治的前提下,将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才会带来良善的社会秩序。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实在法的合法性可以上溯到经由自然法和经院哲学所体认的抽象的道德正义。法律的道德性自身也存在两个层次,那就是法律的外在道德和内在道德。本文试从法律的合宪机制、法官的道德约束和公民守法机制的形成三个方面论述完善法治的道德性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背景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的动向、新的特点、民族工作的重点也有所转移。在当下民族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基础和有力的政策依托,使我国民族法治建设的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相似文献   

4.
蔡健 《法制与社会》2010,(1):293-293
历史法学派的代表人物萨维尼把“民族精神”引入了法学领域,认为法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精神”的自我演进过程。建设中国的法治社会也需要立足自身的民族特性,考虑本土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是当前中国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从近代以来,从民族性格出发考察、解析某个民族法律的独特性或不同民族法律的差异性,构成了许多学者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一种法律研究范式。进入20世纪以后,比较法学者、法律史学者、民族性格研究者纷纷应用这一范式解释各个国家法律思维、制度、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虽然民族性格范式有其独特的解释力,但亦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法治与中国当代法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迎军 《河北法学》2001,19(2):8-12
三代领导集体的民主法制思想、法治实践与中国当代法理学息息相关 ,三者互动 ,推进了当代中国的法治进程和中国当代法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和谐的关键是民族利益关系的和谐。法治在建设民族和谐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运用法治的利益分配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自然生态调控机制促进利益关系的和谐,推动民族和谐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她的历史短暂却独特,她的人民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美国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定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而其民族性格的塑造和美国历史上西部地区的开发密切相关。美国西部的开发和西进运动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深深的影响了美国人民族性格的塑造,如勇敢开拓与冒险精神、乐观进取的性格、个人主义思想等。  相似文献   

9.
行政法治地位论、本质论、立法论、执法论、监督论构成了邓小平行政法治思想的科学体系。行政法治是依法治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治的本质就是把人民民主、党的领导和依法行政有机地结合起来;行政法治要建立完备的行政法律体系并注重行政立法的民主化;行政执法要遵循依法行政和公平的原则,要严格行政执法,并体现服务的思想;行政监督要贯彻权力制约的思想,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法治监督体系。邓小平行政法治思想对我国行政法治现代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指明了行政法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谢冬慧 《法学评论》2015,(2):181-189
一个国家的法学研究范式与该国的民族性格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一个国家的法律设计与其民族性格相适应的道理一样。德国民族忠于传统,服从规则;恪守严谨,遵从秩序;崇尚理性,善于思辨的性格品质奠定了潘德克顿法学的历史基础,成为潘德克顿法学的思维范式,决定了潘德克顿法学的学术品格,最终成就了潘德克顿法学的显赫地位,对世界各国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于浩 《北方法学》2014,(3):153-160
法治思维作为一个时兴概念在当下中国被不断提及,并成为社会治理领域的正当性话语,因此需立足于法治的基本要求,结合法治实践的个案场景,在发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薄弱环节的同时探讨法治思维的运用问题。而法治思维内涵的既有界定往往抽象而不具可操作性。因此,法治思维是以规则为中心,合法性判断为优先,限制权力保障权利,坚持正当程序的思维方式。要注意反思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与法治思维相左的四类主要问题:领导意志对法律执行的扭曲,法外利益与纠纷解决的乱象,公权力过于强势的现状,重结果轻程序的思维传统。  相似文献   

12.
13.
1979年,以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启发下,中国法学界冲破了极左思想设置多年的禁区,首先提出了“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主张。在这以后20年间,中国法学界出于对国家政治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不懈地探索、研究和宣传法治理论,掀起了三次法治讨论高潮,推动和促进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的形成和确立,法治已成为当代中国法学界的一种理念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余年来,社会各方面对中国法治的应有形态及理想图景认识出现了一定分歧。形成这种分歧的实质原因是,在"什么是法治"的问题上,人们更多地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的影响。自由主义法治理论所建构的法治模式以及所描绘的法治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人们对于法治的深刻记忆,并成为认知和评判我国法治现实的依据。为此,应当在充分揭示和深刻认知自由主义法治理论乖谬的基础上,加强我国法治意识形态的自主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应注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学传统理论及知识谱系的对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转化或体现为具体的法律思想、法学理论、法律原理、法律文化、法律知识以及法律思维,藉以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我国法治的"元理论"和"元知识"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民主与法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林 《法学研究》2007,29(5):3-21
在我国语境下,可从国家权力、国家制度、公民权利三个角度理解民主,区分民主的本质与其实现形式,识别民主的功能及其局限。在民主与法治的位阶关系中,两者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上下位阶中的决定关系,并列位阶中的互动关系,下上位阶中的从属关系。社会主义法治通过对民主的确认、引导和规制三种主要形式,实现对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通过自己特有途径和功能,保障并促进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建设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全体上下共同追求的目标,要加快法治进程,就必须让广大群众参与到国家的法治进程中来。本文通过阐述公众参与及其基本价值,试图指出法治国家与公众参与的密切关系,同时针对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现状,提出加快推进公众参与法治进程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当前中国电视剧在创作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法律思考,分析了制约电视剧质量的法律原因,探讨了法与艺术的关系以及法治对电视剧发展的保障作用,同时,对电视剧领域的涉法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国际法治以及一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法治中国”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中国的建设既要遵循国际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不能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国际法治的发展,要求法治中国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参与国际经济、法治新秩序的建设,并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巫洪才 《法制与社会》2013,(21):255-256
从德性人治迈向理性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因此,民族地区的统一法治建设,是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政治文明复兴的根本保障。正基于此,文章在对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环境做出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推进思路,以期更有效的推进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谭万霞 《法制与经济》2008,(10):114-116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关系的和谐是全区社会和谐的根基。为了更好地实现广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平安广西,我们必须采用法治的模式来进行治理。本文主要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自治立法两个方面着手进行广西民族法治的建设研究,以期对平安广西、和谐广西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