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所居的周朝本是天子之国,但是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期,周朝失去了天子之威,与普通的诸侯国混同为一。上、下有序的社会结构被打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老子以一种淡泊的心态退居函谷关,凭借自己丰厚的学识,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和处世理念用五千言表述出来,即现在我们知道的《道德经》。"寡欲"思想在《道德经》中有详尽的阐述。一"、寡欲"的哲学基础相传老子的《道德经》是一气呵成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老子因所处时代不同,其思想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亦存在较多的相似之处。二者对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自然界对人的价值与意义都有清醒的认识: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老子则用"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二者采取的都是系统辩证思维方式,都推崇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马克思侧重于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而老子更强调天人合一下的自然无为;对终极历史目标的追求,老子向往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小国寡民的自然生活,而马克思追寻的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统一的科学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3.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观念。"自然"是指事物所拥有的一种状态,"无为"则是指对待事物时的一种心态。本文从"自然"和"无为"两方面入手,论述老子的这一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老子是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在目睹人民痛苦,而统治者又昏庸无道、统治无术后,提出了以"道"为中心的领导观。老子主张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作为理想的统治者应潜心磨炼,时刻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达到"微妙玄通"的理想境界,这样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从而实现无为而治。学习老子的领导思想,对我们今天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等治国思想以及蕴涵的自然主义观点在今天仍有继续探讨与研究的必要。因为与封建执政者的执政理念不同,老子思想在过去的历史中始终未能实现。而在当代社会的执政理念的逐渐变化中可以发现老子思想正在被接受和借鉴中,由此反映出老子的治国思想对当代社会执政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老子在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如何和谐相处都有精彩的论述,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老子和谐思想包含了爱民治国、安居乐业、公平正义、善待自然的重要内容,从中反映了老子坚守“道”的思想准则、施行无为而治之策、培育知足常乐的民众的社会治理理念。当今借鉴老子和谐思想,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和谐的政治关系乃至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与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8.
老子的管理理念是真心实意的人本管理理念。传承老子的人本管理理念,对于创新现代社会管理有重要价值。本文探索了四大方面,即传承老子人本管理的核心理念"尊人为大",创新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传承老子人本管理的伦理基础"慈爱百姓",创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管理情怀;传承老子的人本管理哲学思想"以道蒞天下",创新理论自信基础上的民主决策;传承老子的社会教育思想"行不言之教",应把改变领导风范引入现代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9.
老子和梭罗两位哲学家都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老子处在春秋时代,周王朝日趋衰败,诸侯争战不休。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致使民闻公命,如逃寇仇。面对这样动荡的社会,老子提出了返朴、归真、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不争、反战等一系列思想,实际是对社会的挑战。老子不厌世、出世,通过无为,他劝统治者薄赋税,以缓解社会矛盾,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疾苦。而梭罗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烽火燃起、现代工业文明崛起的社会剧变动荡年代。在美国北部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印第安人遭到了野蛮、血腥的掠夺,南部黑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梭罗提出了简朴、简朴、再简朴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伐木辟石、种粮种菜、独居林中。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与老子的柔弱、处下思想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梭罗绝非循世主义者,他反对蓄奴、反对资本家剥削筑路工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美国超验主义学派深受东方影响,他们所说的东方思想一般指儒、佛影响。本文论述了梭罗这个超验主义学派杰出代表的思想脉络,认为他师承老子,或者说与老子不谋而合。本文从两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作品;静坐、静思、静立;追求理想人格;反对集攒财富、反战;无为与不合作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利于中西文化间的主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0.
道教是在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同我国的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任何宗教都有它推崇的最高偶像,道教当然也不例外,它尊奉老子为惟一教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但是老子生活的年代与道教创立的年代中间相隔数百年,已经死去数百年的老子为什么能成为道教教祖?本文对此做了一些探讨,同时对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也作了简要的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11.
“自然”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老子思想的进步性和现代意义的主要体现。本文拟从老子哲学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和返璞归真的社会理想两个方面就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知足"一词最早见于《老子》。结合《老子》相关文本、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可以看出,老子提倡的"知足"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统治者等上层人士而言。老子提倡"知足",其根本目的是要达到社会安定和谐的理想状态,实践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具有深刻的政治伦理意味。  相似文献   

13.
"社会"是从日本文献翻译而来的词,它与我国古代"社"与"会"的涵义截然不同,也不同于通常人们所言的"社会",进行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建设,必须对"社会"涵义作进一步析解与厘清。在社会建设语义下,"社会"强调社会的总体利益和社会性目标、注重社会成员基本需求的满足、强调社会中个体发展的公平性、社会服务提供的完善性等。  相似文献   

14.
老子"无为"思想的提出,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历史的发生与发展证明,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战乱时期是不适合的,甚至是消极的;但在和平时期,尤其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老子的"无为"思想有着发挥指导作用的场所。人类社会的前进是在有为中进行的,然而有为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是灾难。因此,在今天社会,我们需要保持无为心态,更需要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以无为之心态,行有为有意义之积极事。  相似文献   

15.
老子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其撰写的《道德经》反映了老子的哲学、人生观、政治主张、社会理想等方面的思想,对我国后世思想文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史料缺失,更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形而上学和意识形态的粗暴干涉,老子思想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被误读或诬枉。老子的高明处在于较为辩证地理解和考察社会,并得出了自己超越前人的哲学解释。道家思想在人的心性自由、价值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作出了很有价值的思考。它有待于我们今天的人进一步发掘、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黑恶势力是社会的毒瘤,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在黑恶势力犯罪的发展过程中,黑恶势力不断向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并通过"组织化"的形式"确认"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合法"地位。本文对当前黑恶势力犯罪的"社会组织化"趋势的表现、它与社会组织的区别、防止黑恶势力"社会组织化"的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老子哲学蕴含着深刻的自然主义和谐精神.从建构理路看,老子首先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范畴的和谐宇宙观,然后把"道"昭示的"无为-自然"理念作为方法论审视人类社会,揭示了文明时代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违背无为、自然之道,构想了充满自然色彩的和谐社会图景,提出了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在于"以道莅天下",从而形成了以自然主义为价值取向和本质特征的社会和谐观.老子和谐观中一些智慧深邃的思想主张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乏启示.  相似文献   

19.
卷首语     
青年是由富有主体性与创新性意识的个体组成的,携带社会烙印、肩负时代使命的群体。青年研究的对象是青年及相关社会产物,从青年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社会特征,衍射至青年组织、青年阶层地位、青年文化现象等。本刊本期聚焦"强化共青团凝聚力"研究专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青少年犯罪研究"、"青年与公益"、"青少年健康研究"、""青少年教育"、"青年史学专题"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青年与社会的关系脉络。  相似文献   

20.
老子把道上升到了形而上学的高度并加以阐发,提出了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本体论意义的哲学范畴。“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整个《老子》所建构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础的。老子赋予其道各种不同的意义和特性,并通过这些不同意义的道来展示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老子众多的道主要有四方面的意义:形而上学意义的道、境界形态的道、政治道术领域的道和规律意义的道。由于道在老子哲学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其形而上学的道既有宇宙论的意义又有本体论的意义,这种道落实到政治领域而为治国之道,与人生相联系为境界形态领域的道,从社会自然角度则为规律性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