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政府权力清单是改进政府治理方式的源头性问题和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有利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府治理现代化,有利于真正把政府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打造有限、有为、有效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2.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有利于制度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制度体系的协调更新 ,有利于制度运作效益最大化。同时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在实践中可能产生“地方主义”、“短期行为”等偏差。因此 ,必须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以及地方政府各种成员的相互关系加以调整 ,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微观主体三者良性互动的制度环境 ,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才能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公共财政制度的中心是政府预算制度。目前应按照公共财政制度的特点和要求,重建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当前主要是统一政府预算;合并预算内外、制度内外收支;改革和完善人大对预算收支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未来政府的制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政府职能转型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职能转型目标模式中应当具有的制度特征也就越来越显现出来,这就是:在政府依法行政(法制政府①)的基础上强调政府的责任(责任政府)和义务(服务政府),由此再延伸出政府的有限资源投入(有限政府)和高效的政府运行过程(高效政府)。  相似文献   

5.
论地方政府文化特点及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文化是关于地方政府及其建设的文化,是体现政府工作理念与价值的文化。它在政府工作人员的观念、心理、行为和言语中表现出来。地方政府文化具有历史性、多样性和变动性特征。它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领导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绩效评估对政府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绩效评估对政府制度创新的贡献度、绩效评估对地方政府内在创新动力的外化、绩效评估拓宽政府制度创新形式的角度分析了绩效评估对政府的创新作用,同时分析了羁绊制度创新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创新的途径,认为这种创新从一开始就应有国际化视野,同时需兼具本土化的特点,才能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政府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7.
制度权威深刻地影响着政府治理,它一方面通过为政府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从而为政府的治理行为提供了普遍承认的合法性说明;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度合法化过程为政府的治理行为提供权威保障。而当前我国政府治理中的制度权威现状与我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制度权威的期盼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政府治理中制度权威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国家制度建设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是政府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物品,制度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我国政府的制度建设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政府职能的定位不清和硬性机制的欠缺是政府制度建设的内部环境;政府入世、市场体制发育的不健全以及转型时期不断增加的社会不稳定因素是其外部环境。在政府主导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只有认清自身缺陷和各种制约因素才能有效地进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平台”是数字政府的关键组成部分。已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的组织属性、技术效率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很少以微观行为视角探讨平台推动政府回应社会的深层机制,从而忽视了科层与平台互动共生的行为机制及其表现。基于科层与平台的互动逻辑构建了“流程式整合”分析框架,并以此框架透析Y市“一接就办”平台实践经验,探究平台运作、科层组织行为与复杂社会治理的关联逻辑。研究发现,面对复杂社会诉求,平台通过工作流程的生产、运行、办结或重启的完整闭环“统合”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行为,驱动条块组织围绕诉求调整职责、展开协作,吸纳社会参与诉求反映和监督评价,由此调适政府组织间关系和激发社会参与活力,实现复杂社会的回应性治理。研究结论为分析科层与平台的互动共生提供了一个“流程式整合”理论模型,可为深化平台实践探索、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认为要加强我国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包括构建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职责体系、规范电子政务专业人才身份、建立以首席信息官为核心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要搭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框架,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应具备信息类知识、项目管理类知识、公共管理类知识和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建立健全政府系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制度,应着力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薪酬制度和人才交流任用制度。  相似文献   

11.
构建服务型政府问责体系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型政府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而要达成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相应地构建起一整套服务型政府的问责体系是其必然路径。我们在探讨服务型政府的问责体系之时,必须从源头探讨制度建设的症结,厘清制度建设过程中的功能预期、价值定位、制度相容、问责范围等前提性问题,构筑我国服务型政府问责体系设计及实施的制度前提。  相似文献   

12.
孔令强  刘平雷 《前沿》2005,(3):65-67
创新型政府就是在行政理念、行政制度、行政决策上不断科学创新, 并积极引导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创新的政府。无论是从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性质、党的执政目标还是我国的行政体制来看, 构建创造型政府都存在着必然性。提倡学习型政府, 遵循科学发展观、完善和健全行政决策责任制是构建创新型政府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超  胡伟 《前沿》2007,(2):138-140
地方政府竞争力是在相互竞争的条件下,某地方政府所拥有的能够持续比其他地方政府更有效地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借此推动地方社会、政治、经济全面发展以及自身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竞争力应表现在制度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竞争力上。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经验与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也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近十年来,通过确立服务型政府基本理念、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政府间职责分工不合理,社会政策体系整体规划缺失,以及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使得发展型政府难以超越,政府转型远未完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服务型政府,除了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巩固、确立新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等制度基础外,关键在于为政府转型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之所以难以转变,主要是因为职能定位不明确、行为不规范、考核指标不健全,以及行政干预规范制度与惩戒制度不完善。要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施加适度限制,并协调推进相关的体制、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本质职能会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而赋予新的内涵。"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需要政府把职能的重心转移到运用所掌握的资源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建设向公共服务转变,并以公共服务为重心,突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制度成长的角度来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体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突出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模式的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共享改革成果提供更好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程序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序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质量。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安排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规范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程序、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保真制度和结果运用制度  相似文献   

18.
转变职能建设诚信责任政府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责任、诚信是为政之枢要。建设诚信政府 ,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维护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秩序 ,维护和实现社会主义正义 ,是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建设责任、诚信政府应实现四个转变 ,一个突破 ,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严格的政府责任制度作保障。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间合作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公共管理运动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中国地方政府间合作有了新进展,呈现出组织类型众多、合作形式多样化、合作领域制度化与务实性等诸多特征.未来地方政府间合作的发展趋势,将注重信任机制与利益协调机制建设,创新多中心网络治理模式.地方政府合作关系的发展轨迹,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抉择之结果,而利益诉求则是其内在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构建意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设服务型政府。救济制度不仅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的保障,而且是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主要从研究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入手,针对我国目前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的现状,借鉴国外政府信息公开救济制度,提出了构建和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律救济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