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1 毫秒
1.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开创者,其历史贡献主要体现为:深刻批判党内“左”侧关门主义,阐明革命胜利后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继续保持政治联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为新中国的多党合作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支持帮助各民主党派整顿发展组织,将人民政协确立为党派合作的机关,为多党合作提供了组织形式上的保障;制定并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党派关系基本方针,实际上建构了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维护保存了多党合作的根基.为新时期党派关系的新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建国后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来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国家发展观,它们既有差异又与不同阶段国情相结合,具有继承与发展的鲜明特色。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现任领导集体在吸取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国家发展观探索的经验教训后,借鉴了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国家发展观形成的一系列正确认识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深刻阐述了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它们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指导我们新时期成功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理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和发展,是中国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理论.  相似文献   

5.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有力保证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在他一生的革命事业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并且贯穿于各个革命历史阶段的实践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建国以来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走出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进行了不断探索。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提出了一些设想,在总体上把单一公有制看成是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为公有制为主体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确认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相似文献   

8.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军事教育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从缔造人民军队始,就始终重视军事教育,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着眼于建立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型人民军队;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要着眼于新时期如何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确立了走"质量建军"、"科技强军"的发展道路,军事教育突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打得赢"和"不变质".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无不围绕着发展问题特别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来探索和回答当代中国的一切重大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关注发展问题,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全面和深入地回答了发展问题,形成富有创造性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发展观。这一轨迹反映了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0.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思想作了初步探索,第二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了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之升华。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科学发展思想做出了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山西历史上的两次服饰文化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服骑射”和“易服改制”是历史上发生在山西的两次著名的服饰文化变革 ,变革的内容始终围绕民族性和时代感这一文化内涵中最核心的部分。两次变革都对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 ,这两次变革是民族服饰文化长期碰撞与融合的结果 ,也是山西的先民们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2000多个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县域经济的领导者来说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呢?笔者认为,基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和结构,在战略层面上有以下着力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资源导向。 把县域所拥有的禀赋资源作为突破口,是发展县域经济常见的着力点。每一县域都程度不同地具有一些特殊资源,如特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或其它传统资源,这些加上一定的资金和劳力投入经过市场配置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监狱的行政隔离措施 ,一方面具有预防性作用 ,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护性作用。因而 ,行政隔离的囚犯可分为二类 ,对于捣乱性囚犯 ,发挥预防性作用 ;对于受威胁的囚犯 ,则发挥保护性作用。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后期的囚犯权利运动影响了矫正系统管理捣乱性囚犯的方式 ,实践证明 ,行政隔离是处遇那些需要高度警戒囚犯的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措施 ,不论他们对其他囚犯有威胁 ,还是自己处于其他囚犯的威胁之下。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惠及47.7万户、204.3万生态移民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文章针对贵州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中重建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以便实现生态移民脱贫致富和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良好的双赢。从而促进生态贵州建设,保障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在当代的深入普及和应用,网络犯罪已然成为刑事犯罪的主要形式。与此同时,网络犯罪的虚拟性、跨区域性等特征打破了传统犯罪中地域的限制,使管辖成为当前网络犯罪案件中的首要解决问题,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目前,在办案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往往不在技术方面,而是因管辖不明所带来的繁琐的行政化程序性问题。公安机关往往掌握网络犯罪案件管辖的主动权,而随着程序的推进,检察院、法院则略显被动。当前检察机关对于网络犯罪的管辖监督存在比较大的缺位,对此,关于当前网络犯罪案件,不仅要从管辖制度本身进行针对性完善,更要从监督层面对其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6.
"历奇为本"辅导(Adventure Based Counseling,简称ABC)起源于外展运动,20世纪90年代传入香港,2002年初,由香港历奇辅导协会介绍到内地. "历奇为本"辅导是借助简单器械、设施,精心设计一系列的程序,让队员处于一个陌生新奇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不同的挑战,通过辅导员适当的介入、及时的评价,引导小组或个人解决难题,突破局限,并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掘个人潜能、激活团队创造力,将经验整理、升华、转移,应用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队员成长,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教育方法.历奇为本辅导主要是有历奇活动、体验式学习、野外训练和小组及个人辅导技巧四大元素组成,并在四大元素的互动下,让队员获得经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进我国教育国际化,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在办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教育主权、外方合作准则的资质和水平、收费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等。  相似文献   

18.
"两个证据规定"出台后,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对其寄予了厚望。其中,《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虽然主要立足于死刑案件,但对于普通刑事案件同样适用。现阶段,侦查取证工作未能全面贯彻"两个证据规定"的具体要求,有待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推进侦查取证的规范化,从而切实提高刑事案件的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更伟 《理论前沿》2002,(15):19-20
江泽民总书记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治党建国的重要思想理论武器,是我们党不断走向胜利,走向新时代的伟大旗帜,继续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学习中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批判中的法学与法学中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研究与其说是一种对法律现实的理论认识活动 ,不如说是一个对法律现实进行批判与反思的过程。批判法学彰显了法律认识过程中的审视意味 ,让人们意识到没有批判的法学是封闭和僵死的体系 ,法学只有在批判中才能更新和发展。但同时也要看到 ,一味的批判与普遍的否定也会导致法律虚无主义的复活。因此 ,对批判方法的法学应用需持谨慎而又必须予以正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