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当前农产品﹃卖难﹄的对策探讨梅茂发“想丰收,盼丰收,丰收来了愁丰收。”1982~1984年、1989~1992年两次全国性农产品卖难阴影游荡未散,1996年又再度爆发较大范围的粮食装下不、棉花卖不出的问题。综观我国三次卖难实质,都只是农产品在低消费水...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农业改革与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1.农业生产丰收,粮食销售困难。农产品连续两年丰产,社会吸纳粮食库容不够,调销不畅。1997年10月政策性库存600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200万吨,市场库存增加1500万吨,粮食储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大多数粮库出现难吞难吐、收购进度慢、资金到位差、兑款不及时等问题。国家粮食部门的商业性和政策性经营一直没能彻底分开,购销体制中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收购粮食的亏损挂帐到年底达1239亿元,大  相似文献   

3.
当前农村商品经济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最引人关注的是,粮食生产在连续6年丰收后,1985年以来转为下降和徘徊。据统计,霞浦县青沃村从1984年,每年都有60多亩田地荒弃,等于每年少生产7万斤粮食。粮食增产难,完成粮食定购任务更难,乡政府每年都要派20多名干部进驻青沃村“动员”征购,最多年份也只能完成征购任务的70%。为此,在深化改革中,势必要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1995年以来,全国粮食连续3年大丰收,由供不应求变成了供大于求,并出现了“卖粮难”、市场粮价持续下跌、粮食企业亏损严重、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等问题.江苏粮食经济与全国一样,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尽快研究、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对于下个世纪江苏粮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 近几年的粮食丰收,给粮农带来了一定的收入,也带来了不少忧虑。尤其是今年粮食经营基本放开后,粮农“卖粮难”的呼声更是日益高涨。据新干县粮食局反映,目前全县粮食系统有2.7亿多斤粮食压库,粮农手中还有2亿斤陈粮盼售。“卖粮”的困扰在许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然而,新干县曾家村人年均产粮3000余斤,大大高于全县人均不到2000斤水平,却基本上不存在“卖粮难”的问题。为什么曾家村无卖粮之忧呢?该村村长说:“我村近几年‘卖粮难’的压力小,主要归功于生猪生产的迅猛发展,就地转化了大量的粮食”。新干县曾家村是一个典型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产粮村。1990年以来,面对有粮卖不出去这一预想不到的严峻形势,村里一班人  相似文献   

6.
“两白一黑”(粮、棉、煤)供给不足,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之一。调整产业政策、增加有效供给的主旨之一,就是要把“两白一黑”搞上去。一、正确认识当前粮、棉、煤的状况 1.粮、棉问题昔日“卖粮难”、“卖棉难”,今日收购难。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和棉花又是基础的基础。农村的10年改革,特别是1979—1984年,农业连续6年丰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从此以后,形势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粮食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中之重。粮食问题解决了,保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菜篮子”生产和供应也就有了重要保障。因此,争取农业的稳定增长,最重要的是夺取粮食丰收。  相似文献   

8.
阳春三月,冰雪消融,万物复苏。春耕备耕工作已在各地悄然展开。今年种什么,怎么种,寻求什么样的订单,这是目前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在克什克腾旗进行了走访。卖难,让农民有了订单观念属于半农半牧区的克什克腾旗地处赤峰市的东南部,全旗20多万农业人口耕种着100多万亩耕地,多以玉米和小麦为主产。多年来,由于人们的种植观念和市场观念的落后,致使当地生产的粮食和农副产品卖不出去,广大农民不丰收时盼丰收,盼来丰收不增收,他们眼看着满仓满囤金灿灿的包米和火红的小麦没人买,内心充满了焦虑与茫然。痛定思痛,农民开始关心起销路…  相似文献   

9.
2008年,是中国的夏粮实现丰收的一年。然而,在这个丰收年里,不少国有性质的储备粮库却收购不上来粮食,这直接威胁到下一年的粮食储备安全以及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掌控。调查发现,导致国库收粮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规定的用于防备"谷贱伤农"的粮库"托  相似文献   

10.
湖北荆门市沙洋区在定购早稻入库过程中,由于粮食价格不仅比市场价格低,而且比去年也要低,所以农村出现了平议差价大、农民情绪大、干群矛盾大的新情况,粮食入库工作阻力重重,进展缓慢。笔者通过对该区2个镇10个村的调查,认为有些问题值得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高度重视。一、难在何处产生定购粮食入库难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国家今年的小麦定购价是1.06元/公斤,与去年持平,早稻定购价是0.986元/公斤,比去年减少0.012元/公斤,这个粮食定购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经济学现象:在丰收的年份,农民的收入却反而减少了.这在我国民间被形象地概括为"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的一个经典问题.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钱数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1999,(1)
去年我省粮食生产尽管春季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入汛后西部地区又遭受了有水文记录以来从未有过的特大洪水,但全省粮食生产仍然获得了大丰收,并创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丰收为粮食收购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也为粮食收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国家...  相似文献   

13.
关于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今年我国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但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依然存在。尽全力增加粮农的收入和充分调动他们生产粮食的积极性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立足国内资源、自力更生和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研究和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保护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本质。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科技兴粮,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扶持生产粮食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彻底改革农村税费制度。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5,(3):23-24
<正>2014年全区种植业系统围绕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力争粮食生产不出现拐点、农业继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按照"四个转变、三个拓宽"的工作思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靠前指导服务,消除不利影响,减少灾害损失,确保了全年农业生产再次获得丰收,粮食总产在大灾之年仍然保持在550亿斤以上,再次为国家粮食  相似文献   

15.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保证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是要抓好粮食生产,为社会提供足够的粮食和其他食品;二是要抓好粮食流通,把粮食和其他食品顺畅地从产区供应到销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和流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又反过来促进生产。近年来,我国又出现了粮食丰收而流通不畅的情况,说明现行的粮食流通体制亟待改革和完善。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和中央一系列指示精神,深化改革,推行“一主多辅”的粮  相似文献   

16.
陈晋 《党的文献》2005,(5):83-85
1959年1、2月间,有一件大事引起了毛泽东的沉思与焦虑.1958年,都说粮食丰收了,但转过年来不少地方却在喊缺粮、缺油、缺肉.为何会如此呢?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粮食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近两年粮食生产开始出现了徘徊的局面。今后如何保证粮食生产的持续稳步增长,是一个重大课题。对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觉得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掘产出效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市粮食已连续六年丰收,年递增在百分之八以上,去年达到四百一十三万吨,人均产粮超半吨。但是存在“三个不高一个不平衡”:土地生产率不高、投入产出率不高、劳动生产率不高;与此同时,地区之间、农户之间、作物品种  相似文献   

18.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而提高粮食总产量.1949-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1320万吨上升到3048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169%,远远超过解放前的水平.自1978年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了农村生产力的飞跃,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升,于1996年-1999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并且连续四年粮食丰收,其中三年粮食总产量超过5亿吨,粮食供求关系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9.
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是我国执行了长达三、四十年的一项基本国策.1953年国家在农村全面贯彻实施粮食“统购统销”.但执行之初出现过不少矛盾和问题,造成了农村关系紧张的局面.为了改进和完善统购统销,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5年在粮食统购统销中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措施,从而使粮食统购统销政策能得以长期坚持贯彻执行.粮食“...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头几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为巩固新生政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粮食保障,党和政府提倡和发动了农业增产竞赛运动,广大农民以很高的积极性投入,这对推动农业生产、促进粮食丰收等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