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晚清名将曾国藩,去长沙读书以求取功名。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着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战略战术思想中的辩证因素易孟醇曾国藩率湘军最后击败太平军,“军容十万转风雷”,这固由多种原因所促成,而他指挥得宜,兵法娴熟,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第一个重视和研究曾国藩兵法的,当推辛亥革命时期的蔡松坡将军。1911年夏,他辑曾国藩与胡林翼的治兵...  相似文献   

3.
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曾国藩的学术思想陈居渊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作为清朝廷执掌重权的汉族封疆大吏,他既是封建社会末期最后一尊精神偶象,也是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关曾国藩的研究,论者往往着眼于他的经世理论,而对他的学术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铁铭 《求索》2011,(9):238-240
曾国藩作为湘军的主帅,其军事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自始至终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这种精神才使一大批仁人志士凝聚在他的周围,这是曾国藩取胜的法宝。曾国藩组建湘军,以忠诚倡天下,用“忠义血性”改变世道人心,这就使他的湘军与日益没落的国家正规军队有了本质的区别。曾国藩以“诚”治军,用曾氏“经济学”取代旧理学成为湘军的思想体系,以“诚”待人,以“诚”召人,以“诚”育人。因为曾国藩的军事德育思想以德为本,把修身提到了最高的位置,所以他的军事德育有其鲜明的特点。他认为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所以他把军队变成了陶冶人才的基地。他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训军情理并茂。他为帅以身作则,带兵平易廉洁。他事行霹雳手段,爱民赏罚严明。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这一点上,一百多年来却没有异议。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李秀成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足“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善识人才”。鉴人之术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相似文献   

6.
《现代领导》2014,(10):40-40
蒋介石很相信曾国藩相人的工夫,他曾经专门研究曾国藩用人得失,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识人、用人上。蒋介石一生模仿曾国藩为人做事,用人上也多用曾国藩的办法.通过小事和语言观察对方,凡是被他相中的人就能够得到重用,反之,即使有天大本领,不但不为蒋介石重用,反而为蒋介石怀疑、提防。蒋介石建立黄埔军校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式得来他后来最为倚重的三位大将。陈诚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进入黄埔军校读书之后,虽然暗中下决心要创出一番事业,无奈个人条件有限,很多公开的集体活动,很少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更无法和当时的黄埔三杰:陈赓、蒋先云和贺衷寒相比,很长时间里蒋介石并不看重陈诚。  相似文献   

7.
儒家心态与近代追求──曾国藩经世思想简论黄长义曾国藩是“剿灭”太平天国的湘军主帅,被清王朝推尊为“中兴第一名臣”;同时,他又是洋务运动的前驱人物。他服膺程朱理学,又全力研习经世之学,在咸丰、同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成为一位思想驳杂,颇富特色的理学经世派...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难忘、难堪的四次教训。 曾国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给弟弟呢?原来,当时曾国荃刚消灭了太平天国。被慈禧封为湖北总督,但他在湖北境内得罪了慈禧的宠臣官文.一个月内几次被慈禧严斥,同时京城大小官员也都认为他居功自傲、目中无人。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三个贡献王兴国人们过去推崇或批判曾国藩,往往偏重于他的事功和道德,而对他在学术和思想方面的成就,则比较忽略,或语焉而不详。我以为曾氏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有三个带全局性的贡献。所谓“带全局性”,是指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不是...  相似文献   

10.
马军 《传承》2009,(21):42-44
1863年,曾国藩的幕府来了一个新人。他就是容闳,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曾国藩幕府鼎盛之时,招揽各种人才400人以上。清末著名外交官薛福成的《庸庵笔记》记载,曾国藩的著名幕僚达到83  相似文献   

11.
正李鸿章虽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曾国藩门下,但他对曾国藩传授给他的东西,更多的只是吸收其"术",不顾其"道"。在湘军幕府时,某天,李鸿章谎称头疼,不愿参加曾国藩主持的早会,曾国藩几次派人去叫,说是"人不到齐不开饭"。李鸿章只好匆匆前往。曾国藩板着脸没说话,待李鸿章吃完饭,丢下一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  相似文献   

12.
试论曾国藩对湘军后勤保障的建设龙方成军队的后勤保障,是军队得以生存,得以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保证,所谓“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即是对其重要性的最好描述。作为湘军首领的曾国藩当然不会忽视这一点。他对湘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不仅在思想上给予了高度重视,而且在实...  相似文献   

13.
谈到《曾国藩家书》(以下简称家书),不能不先提及曾国藩。在我国,曾国藩是个享有很高知名度的传奇人物。民间素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清史稿·曾国藩传》称他"中兴以来,一人而已",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事实上,曾国藩长期以来在民间的显赫声誉,和家书也有很大的关系。新中国建立前,家书几乎是所有读书人必读的书。直到今天,也仍  相似文献   

14.
惜福     
《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到这位“手柄三军,声播八域”的清王朝重臣,在宦海沉浮中很注意“惜福”。道光二十四年,曾国藩在给祖父母的信中说:“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道……好处太全,恐盈极生亏。”为此,他要求家人“讲求惜福二字之意”,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曾国藩办洋务,人们往往首先会注意到他办洋务的动机。那么,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是什么呢?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曾国藩办洋务的动机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笔者认为,曾国藩办洋务镇压农民起义的动机是有的,但主要还是为了抵御外侮。  相似文献   

16.
夏长江 《传承》2012,(14):6-7
曾国藩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注重个人修养,提倡礼仪廉耻,受儒家影响极深,是传统的卫道者,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曾对毛泽东早期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把曾国藩尊为既得大本大源的圣贤。后来,随着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他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步扬弃、改造和发展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地位的崭新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7.
正岳麓书社出版定价:45.00元"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与家风。曾国藩一生修、齐、治、平四个方面都堪称楷模,但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还是曾氏家风文化。本书从《曾国藩家书》出发,探明曾国藩家族的内部关系,尤其是他对兄弟与儿子的教诲。作者在书中将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归纳为四大要点:"和:‘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  相似文献   

18.
<正>晚清名臣曾国藩在30余年的仕宦生涯里,为国为公。清统治者推崇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毛泽东对曾国藩曾有较高的评价。曾国藩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和他处世治事坚持"廉、公、谦、慎"的四字官德紧密相关。廉,即廉洁,是为官第一要义。曾国藩生活节俭,住不尚奢,衣不尚新,食不尚精,一般一餐只吃一菜,  相似文献   

19.
偶然之事     
从史学的角度去看,曾国藩肯定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而撇开这一点,仅看其做人、做官,他又无疑是个“成功人士”。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平生最爱读的四种书中,有一种是韩文。他在读书笔记、日记、书信、文集中,涉及到学问之事时,提得最多的,也是韩愈及其古文。曾国藩偏爱韩文,并对它有深入的钻研和独到的见解。探讨曾国藩对韩文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曾国藩其人,同时,还可以使我们对韩愈文学成就了解得更为深透。曾国藩对韩愈的研究,一般不涉及韩愈文学创作之外的问题,他“私淑韩公”,主要是把韩愈当作一个前辈艺术大师看待,极力去发现、挖掘、探讨韩愈作品中的美学特征,作为文学创作的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