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及对策卢岩修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这两种强制措施在实践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保证人起不到保证作用,监视居住无人监视,被告人外逃,案件久悬难结等。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效果不佳、主要有:1.对取保侯审的保证人、...  相似文献   

2.
检察机关以被告人犯玩忽职守罪向同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其起诉书载明:被告人李××,现任××镇副镇长、县人大代表,家住该镇政府宿舍。1999年4月22日因涉嫌玩忽职守罪被刑事拘留,1999年5月4日被取保侯审,2000年5月6日被解除取保侯审。人民法院对起诉材料进行审查,查明该检察机关在侦察阶段报经同级人大常委会许可对被告人采取了拘留、取保侯审,在取保侯审期限届满时即解除了,取保侯审,此后至提起公诉之日,未对被告人采取任何强制措施,故人民法院认为该公诉案件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116条规定的受理条件,应按该解释第117条规定决定退回人民检察院。  相似文献   

3.
由于在取保候审上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于是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一些困难。一是取保候审的适用对象与逮捕的条件有冲突之处。刑诉法规定三种对象(1)主要犯罪事实已查清,采取取保候审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无逮捕必要的;(2)应当逮捕,但由于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3)已经拘留需要逮捕而证据不充足的。这里的第二种对象的适用条件与逮捕的条件是冲突的。逮捕的要件之一是“采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等强制措施不足以防止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既然是应当逮捕,就说明采取取保侯审不足以防止其社会危险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论取保侯审立法完善肖介清,于洋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责令被告人提供保证人,由保证人担保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这一强制措施,在保障被告人的人权以及减少国家的诉讼负担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取保候审适用率偏低,除了现有法律规定条件比较严格之外,司法实践中又附加的一些"潜规则"是导致适用率偏低的直接原因,而这些"潜规则"的形成和通行又是现行诉讼理念、刑事司法政策、诉讼结构等深层问题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行刑事司法体制下完善取保候审制度应采取"渐进式"的方案,并从多方面对取保侯审制度应予以改革。  相似文献   

6.
取保候审保证金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刑事强制措施与不定期经济利益结合起来,对提高诉讼效率,保证诉讼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认为被取保人与公安机关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保证契约关系",在取保候审期间保证金所产生的利息应当属于被取保人的合法财产,即被取保人未违反法律规定,在取保候审结束后,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连同利息一并退还。  相似文献   

7.
刑事诉讼中的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责令被告人提出保证人,保证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这种措施,较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缓和,但在理论上不符合强制措施的特征,在实践中无法实施,因而它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认为不宜再保留这一制度,建议予以取消。一、取保候审不符合强制措施的基本要求,因而也不能达到强制措施的目的所谓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对被告人、现行犯和重大嫌疑人所采用的强制性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方法。因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对取保候审的规定做了修改和补充,依据现行的刑诉法的有关规定.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以保证其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防到的一种强制措施。现行的刑诉法对取保候审的期限、取保方式、适用条件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使此项强制措施的适用具体化。但在司法实践中.笔者认为适用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取保候审作为一项强制措施,它的适用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根据现…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则》对取保候审规定的不完善,给查处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带来诸多不便:有的犯罪嫌疑人取保后串供、翻供;有的犯罪嫌疑人取保后在赃款去向上作文章,化私为公;有的犯罪嫌疑人取保后四处行贿干扰办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农场君山中学邹显然问:我有一兄,被公安局以“包庇罪”刑事拘留了一一个月,亲属要求释放,公安局同意“取保候审”,要求提出保证人,并要同时交s000元保证金,亲属照办了,在“取保候审”期间,我兄认真遵守取保候审的各项规定,没有收到任何形式的传唤通知,也没有再受到追究。从1997年2月4日取保候审至今已有一年零九个月了,公安局还没有解除我兄的“取保候审”,亲属要求退还保证金,公安局不允。现问:公安局在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中有没有错误?保证金应不应退还?法律上有哪些规定?答:公安局在采取“取保候…  相似文献   

11.
最近,在考核评估一些县级公安机关执法质量工作中,我们随机抽查一批刑事案件卷宗,涉及取保候审对象44人,发现在适用取保候审措施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保而不审,不继续开展侦查工作取保候审属于刑事强制措施,针对的是犯罪嫌疑人,取保对象结案时多数应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处理。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在取保候审期间,不该中断对案件的侦查。但是,抽查的44名取保候审对象中保而不审情况比较普遍,真正意义上的继续开展侦查活动的一个没有,有的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是找犯罪嫌疑人简单地谈了1次话,做了1份笔录,以备查考。已被解除取保的15人中,被给予治安处罚的6人,未受到任何处理的9人,无一人再进入刑事程序处理,取保候审绝  相似文献   

12.
1.增设财物取保候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所谓财物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责令保证人交纳一定数额的金钱、财物以保证被告人不逃避侦查、起诉、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与人保相比,物保是用一定数额的金钱、财物来保证被告人不妨碍刑事诉讼顺利进行,它的优点在于弥补了人保的不足。现阶段在物保中,保证人是否正确取保,关系到一定金钱、财物的得失,因此,可以充分调动保证人的取保积极性和责任心。增设财物取保候审也是可能的。这是因为: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  相似文献   

13.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对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超期办案的现象。它侵犯了被取保人的合法权利,影响了诉讼效率,违反了立法精神,妨害了司法公正。取保案件“超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取保案件“超期”问题是法律监督的重要职责。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刑事强制措施体系的技术改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现行刑事强制措施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法定的拘传时限过短,其功能被留置盘问所取代;取保候审的定性错位,出现功能障碍;监视居住的定位不清、功能模糊;拘留期限设置过长,悖逆了其作为一项临时性强制措施的本质;否认公民“无证拘留”的合法性,“公民扭送”造成逻辑上的混乱。刑事诉讼法修改在际,应当借此机会对刑事强制措施进行技术性改良,具体而言:延长拘传期限,拘传后不讯问视为非法拘禁;设立权利取保和裁量取保相配套的取保制度;将监视居住制度改造为暂缓逮捕制度;取消刑诉法第6l条第7款的规定,“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不再单独作为适用拘留的事由;建立无证拘留制度,赋予普通公民无证拘留权。  相似文献   

15.
刑诉法自今年1月1日实施以来,广大司法人员对取保候审保证金制度普遍持欢迎态度,认为这一制度的确立更加灵活、合理地解决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法提出保证人的难题,便取保候审这一强制措施更加完善,更易于操作,因而保证金制度被广泛使用。但在实践中毛出现了不容忽视的倾向,有的视保证金为万能之物,竟将保证全担保作为取保候审的唯一担保方式;有的虽然同时使用保证金和保证人担保,但往往侧重于保证金的担保作用而忽视了保证人的监督作用。只要收取了保证金,保证人是否履行担保义务便不闻不问了,致使保证人也认为他仅起个穿针引…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适用问题,直接关系到来成年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人权保护及特殊司法保护。本文认为,转变理念是建立健全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的根本前提,并就如何转变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酒后驾驶交通肇事案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正确认定交通肇事及其责任承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对酒后驾驶交通肇事中酒后的认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当严格限定其含义,并就预防酒后驾驶交通肇事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审查逮捕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刑诉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即是逮捕的条件,作者认为这并不是逮捕条件的全部内容。刑诉法第五十六条、五十七条关于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转化为逮捕的规定,同样是刑诉法规定的逮捕的条件,这两条规定与第六十条规定之间是并存关系,而非补充、修政的关系。实践中存在着对于需要补充侦查但不符合取保候审、监督居住条件的案件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后难以执行的问题,这是立法上的疏漏造成的,因而需对有关规定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9.
宁韬 《研究生法学》2009,24(5):41-48
取保候审作为刑事强制措施的一种,在理论上以程序保障为最终目的。但实践中存在刑事强制措施实体化的倾向,所谓取保候审的实体化即取保候审具有了实体裁判预期化、惩罚化、变相结案、“创收”等特征。分析取保候审实体化的背后,体现出我国刑事诉讼法深层次问题,例如无罪推定理论的缺失等。本文欲从取保候审功能异化入手,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并对理论界的解释提出笔者自己的看法.以期突出取保候审的程序指向性。纠正实体化的错误偏向。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者办理了一起盗窃案。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高某取保侯审,经过审查案卷及传讯高某,盗窃事实清楚,应予起诉。就在笔者起诉时,科内一位同事发现高某与其六年前办理的一起强奸案被告人的情况极为相似,经调查,高某九四年因强奸罪被判刑,99年刑满释放,二000年又因盗窃药品被公安机关逮捕。高某应为累犯,理应重罚,却差点仅按新罪受审。此案引起笔者对起诉阶段认定法定量刑情节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