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双向互动过程.其中接受主体能否接受.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文章借鉴现代接受理论,通过时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症侯的分析,提出新媒体环境下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必须转变观念,从接受主体角度出发,对其接受过程和接受规律进行研究,才能生成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勤 《探索》2003,20(5):99-101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因素有很多,就接受主体而言,主体的需要与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发生的内在依据;接受主体的心理背景,直接影响他们对教育的选择性和接受教育的深刻程度;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接受障碍.  相似文献   

3.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芳云  张世欣 《探索》2004,4(4):96-99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规律密切相关。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接受机理与接受过程 ,分析接受机理中的反映、解读、筛选、整合、化解状态的运行 ,研究接受主体在接受过程中前接受活动环节、现接受活动环节、后接受活动环节的思想心理变化 ,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居安 《求实》2005,47(3):81-83
从结构层次、结构类型两个方面 ,解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并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基本要素的视角 ,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几点拙见。  相似文献   

5.
物质利益、获取知识、追求真理、政治参与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基本要素,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又依次发展、层级递升,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主辅型结构和递进型结构。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的自觉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内在主动力系统基本要素的“元功能”、“本功能”向“构功能”的转换,从而充分发挥其“构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效果。  相似文献   

6.
突出接受主体,是增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投入、先知与经验以及外部环境等,是影响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干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需要”为切入点,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情感、前知以及环境等因素的积极效应,提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实效,促进干部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TAM及其扩展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入手,提出研究假设,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社会影响性和资源优化性与接受态度之间的关系来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旨在为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个影响教育效果却又经常被忽略的因素——"态度定势",积极的态度定势有助于提升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消极的态度定势容易对教育的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增加接受主体的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对于消极态度定势的转换和积极态度定势的建构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建构积极的态度定势;同时,要注重接受主体对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主体性、情感性和形象性诉求,转换消极态度定势。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个影响教育效果却又经常被忽略的因素——"态度定势",积极的态度定势有助于提升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促进其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消极的态度定势容易对教育的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增加接受主体的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对于消极态度定势的转换和积极态度定势的建构是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建构积极的态度定势;同时,要注重接受主体对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主体性、情感性和形象性诉求,转换消极态度定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认同,是否能将其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视域下,从心理学的角度科学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的形成、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具有思想政治治教育功能之结构的一致性、教育主体的行为导向功能以及接受者的需要与意趣等基本因素.从接受学的视角看整体教育特别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环境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主体的自律责任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2.
接受图式是主体大脑内先存的各种意识形态的综合统一体,是主体观念上把握客观世界的精神器官.接受图式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获取信息的过滤网,也是内化信息的整合器,同时又是接受信息的解释工具.通过对接受主体的需要、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等接受图式要素的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精神动力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产生、发展源于教育客体自我建构的精神动力系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和状态。在此系统中,动力客体与动力目标的差异性使动力主体产生动力需要,在动力动机的驱使下,动力主体内化动力内容并在实践中使之外化,从而产生教育客体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过程来探讨其规律多一些,而从大学生接受的角度来研究其规律则显得欠缺,本文试图从接受规律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要素对应规律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反映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是认识的客体,是大学生认识的对象,是被反映者,被认识者;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客体所依存的条件,是作为相对于主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既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它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导引作用,有利于启迪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律意识,有利于激励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外在被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居安 《求实》2005,2(12):83-8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外在被动力可以划分为驱动力和促动力,影响和制约驱动力和促动力产生和发展的外在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加强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客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的大小。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然要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这…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曹蓉玫 《求实》2007,4(6):87-89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新课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过程中会出现认知接受障碍、情感接受障碍和意志接受障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障碍的因素有很多,就受教育心理活动而言,价值观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的主要因素,良好心态是思想政治接受的基本条件,内在需要是思想政治接受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重点探讨30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即它对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确立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奠定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基础,以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等方面具有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即要防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化的倾向、避免过分拔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切实把握好尊重个性与教育导向性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正向外在被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郜火星 《探索》2006,(2):109-11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正向外在被动力可划分为驱动力和促动力,影响和制约驱动力和促动力产生和发展的外在因素是多种多样和复杂多变的。研究这一问题,可以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吸引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