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丰 《传承》2014,(3):58-59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一直以来是人们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研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我国理论界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市民社会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对市民社会概念的起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逻辑进程、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启示等研究成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从经济交往领域向社会公共领域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世刚 《桂海论丛》2004,20(5):81-84
对市民社会内在矛盾的不同理解与探讨,影响并决定了对市民社会涵义的不同规定,从而使市民社会的观念呈现出从经济交往领域向社会公共领域的演化过程;葛兰西与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与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规定并不相矛盾,而是一种在继承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其总体理论取向对今天社会历史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志平 《传承》2013,(5):96-97
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阶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构建公民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闫韶华 《传承》2013,(7):96-97
市民社会理论经历了三个阶段,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分析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公民社会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阶段,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我国构建公民社会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市民社会”视域中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市民社会"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建设内容,值得结合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实际进行深入挖掘,"市民社会"思想中的社会建设内容对当前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曹典顺 《前沿》2009,(2):33-36
近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建立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想。为了让人们记住市民社会研究中的历史教训,本文就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态度进行探讨。文章首先从思想史的视界来分析,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起点是市民社会研究。我们认为。马克思之所以研究市民社会,的确是因为他认识到了使命社会的重要性。从逻辑上看,重要并不意味着认可,所以,文章接下来分析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彻底批判——经济学研究。最后,本文论证了马克思新世界观诞生的出发点是源于对市民社会及其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而以"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姿态呈现的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加强我国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不仅对我国社会管理的立法依据的明晰、法律建设方式的创新和体制建设的完善具有重大意义,还为实现由传统的政府一元化管理模式向全社会多元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且对政府管理能力和社会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于新 《理论月刊》2010,(3):12-14
本文以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流变为切入点,阐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指出市民社会对法治社会形成的重要意义。认为现代法治的实现,必须以市民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为基础,以期对我国市民社会和法治国家的建构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构成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基石.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具有"破中有立"、"以破求立"的理论特征,"破"即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否定,"立"即对共产主义理想和唯物史观的建构与阐发,这两方面的重要内容是随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社会-政治批判和政治经济学解剖的深入进行而得以展开的.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值得深入理解与开掘.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以抽象性理念论述"法律"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认为国家是法律的最高实践情况,依照理性的选择,人民必然会选择国家的国民身份。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与人民的关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和政治国家主体地位。马克思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是建立在黑格尔对国家概念的倒置基础之上。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国家"概念的批判并不在于国家概念如何由人民之抽象精神的概念中产生,而与之相反,则在于国家的现实经验性为何是从社会中的人民所建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安全问题的论述甚少为学界所关注。马克思在尖锐地批判了安全的资产阶级特权性质的基础上,对安全在市民社会中的现实地位、安全的人本表征、安全的主体限度及实现路径等都进行了阐述。这些阐述为我们进一步探讨安全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经济关系载体的市民社会内在地需要法律的调整,市民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产生客观的法权要求,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的不自足性需要法律的调整,市民社会的经济活动只有在国家法律的调整下才能稳定和有序地运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审视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强 《长白学刊》2009,(2):21-26
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包括三个维度:即一般雏度,市民社会是与国家相对应并与之“共存亡”的非政治社会。本质是“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特殊维度,市民社会是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市民”的社会,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表征为商品和货币关系;典型维度,商品货币关系转化为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资产阶级社会成为市民社会的典型存在形态。重温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4.
邢荣 《学习与实践》2008,(8):117-123
马克思从“市民社会”这一“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入手,剖析了西方现代性进程: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同时,市民社会又是承载现代商品经济和大工业生产的实践领地,其内部又蕴含着巨大的矛盾,因而必须超越市民社会走向人类社会,即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有鉴于此,中国目前的社会建设首先要健全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其次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最后要促进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克服市民社会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民社会理论是黑格尔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开辟了市民社会学说史上的新视域。同时,黑格尔对市民社会也有深入的批判,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一个不自足的领域,有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必然被国家所克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有着较为清晰的含义。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是市民社会的主体,这一主体所具有的精神正是现代理性精神;市民社会的实质规定为“一切物质交往”,其行动原则就是物质利益原则;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是国家的基础。这样无论是从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看,市民社会所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多样、竞争、平等、创新的领域,这也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状态。如果能把培育一个真正的市民社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不失为一种优选之路。  相似文献   

17.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范畴,集中凸显了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建构逻辑。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构和重构在其思想内部呈现出关于市民社会的辩证批判,由此而揭示出他对"存在"问题的基本建构理路。其间,他对市民社会的思考从自明肯定,经由深入探究,走向彻底否定,最终明晰了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现实指向,同时突破了旧哲学在社会问题上的原有建构意向,奠立"新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立场,最终在哲学基础上终结了关于市民社会的抽象争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私有财产的分析和批判、异化劳动理论的建构和扬弃、分工概念的使用和深化,都标志着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内在结构理解的逐步深入。基于新的历史观,马克思具体区分了广义与狭义市民社会,历史地分析了市民社会的内在结构,从而实现市民社会理论的彻底变革。  相似文献   

19.
梁同波  万晟 《人民论坛》2013,(12):216-218
在多维度了解分析社会进程时,总离不开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早就阐明了两者的关系,这是马克思通过创建唯物史观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通道,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走向成熟.厘清两者的关系,为当前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创立起了独特的作用,而后者正是对前者的继承与超越。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马克思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片面性、对“市民社会”从法哲学分析到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既是起点,又是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