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新加坡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坛,特别是东南亚华文文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80年代以来,新加坡华文文学开始走向世界文坛。许多作家,如尤今、王润华、周颖南、黄孟文、田流、骆明、流军、淡莹等等,他们的作品先后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版,并引起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读者与评论家的注意。新加坡华文文学这一变化,是和新加坡华文作家、新加坡华文文学团体的努力分不开的。作为新加坡重要的华文文学团体之一的新加坡文艺协会,在骆明会长领导下,立足本国,放眼世界,为振兴新加坡华文文学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在…  相似文献   

2.
两年前,笔者写了一篇小论文《文学与历史的结合——论马华历史小说的开发》,谈论笔者写南洋历史小说的动机和其参考材料,藉以鼓励年轻的写作者在这方面可以进军。   笔者的专业是汉学研究,特别是先秦及两汉的典籍,更是我的首要研究对象,文学创作并非我的本行,自知在这方面无法出入之右。然而,笔者竟写起历史小说来,写得不好固然是意料中事,捞过界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在马来亚大学教书的那段日子,为了应付本地以及一些日本学者的要求,笔者也搞起本地研究来,从三宝山到会馆,从德教会到华文教育,搜集了许多资料,也写了一…  相似文献   

3.
在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20多年来,我结识女作家数以百计,也评介了百余人,但为之评点出书并召开研讨会者,迄今唯尤今一人。因为我发现“尤今现象”,极具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 为什么我这样看好尤今呢?因为她与众不同,一枝独秀,堪称完美,既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其文自然美。她不似三毛胜似三毛超越三毛;她代表文学新路向;她是回流潮中的一面旗帜;她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志在奉献;她的作品质量俱佳不写更累;她既爱新加坡也爱祖籍国是位双爱大赢家;她以苦为乐为荣,跑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了107本书;她坚持走…  相似文献   

4.
澳华文学有如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一样:年轻而富有活力,多元而颇为神秘。就我的视点而言,最引人注目且具冲击力的当推中国留学生、新移民的作品。华文评论家肖虹曾说,华人新移民作者到这不同文不同种的国度,与语言环境拼搏之际,在本身观念受到极大冲击之际,在自我与他者的文化相互矛盾之际,在目睹本国人与异国人的各种人情变幻之际,她们有所感触、欲罢不能的结晶。她认为,这些作者创作态度认真,不为名和利。大多有入微的观察力,敏锐的触觉,及其感性的风格,不逊于世界华文文学重镇美国的华文文学。华人移民澳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  相似文献   

5.
窗外正下着的檬檬细雨。这情景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思、怀想。时光回到了49年前,那时我正进入初中一年级。那时,我们采用的华文课本是金兆梓编的《中华文选》,这是大多数中学都采用的。刚开学才三二周,华文老师教了巴金的《繁星》、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鲁迅的《秋夜》……我们终于对五四运动中几位文学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进一层的了解。最少它引导了我对他们几人的作品产生了兴趣,接近了文学、拥抱了文学。记得当时我很快就到图书馆借阅了冰心的《寄小读者》的著作,我好像也读了冰心的另一作品──《关于女人》。我对冰心那…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各国写长篇小说的华文作家屈指可数,而新加坡作家流军却是写得最勤、作品最丰的一个。他的小说时常刊登于国内的文艺杂志,也在国内出版,所以国内文艺界对流军先生并不感到陌生。去年10月下旬,流军来到北京。他这次是来治病的。他患的头晕病,看了很多专科医生,新加坡最先进的医疗仪器都检验过,诊断的结果是神经紧张和敏感。新加坡中央医院的脑科医生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医治这种病症的特效药。有个北京的朋友告诉他北京有几个老中医对头晕病很有研究,如果有信心,不妨来一趟。于是他就来了。我认识流军已经整十年,我们…  相似文献   

7.
自近代以来,中国的菲律宾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中国有选择性地翻译、简介菲律宾文学名家名作;中期是菲律宾华文报刊与中国的报刊共同关注"菲华文学";后期是对菲律宾文学特别是菲华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对菲律宾文学的总体性介绍;对菲华文学的宏观论述;对菲华文学与中国文文学学关系之探究等。随着时间的迁移,研究逐步细化,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比如研究整体上重"华文"文学而轻"非华文"文学等。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中,关于新加坡华文旧体诗的论述极少。事实上,新加坡有大量华文旧体诗的文本,这些旧体诗的作者主要由新加坡的"过客"、新加坡的"流寓"者和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 3 类人构成。他们的写作特点体现在:一是新加坡地域文化风貌的体现;二是语言的杂糅;三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一类诗作的研究具有比较文学和文化交流的意义,同时也是新加坡本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一张纸的美     
正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自我而不放纵欲望,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是美德。节约的价值不是肉眼所见的一滴水或一张纸,而是广阔无边的自然资源,是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日航酒店召开,我在会上惊喜地见到了东瑞先生。东瑞是香港文坛重要作家,在世界华文作家群中享有盛名,我在上世纪90  相似文献   

10.
泰华文学40年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华文学的40年间,是风雨交加、繁花纷呈的40年。20~30年代前后的华文文学,经历了酝酿、萌芽的阶段,亦即从逐步兴起到蓬勃发展的阶段。这种历史性的转折历程,都与华文教育、华文报刊息息相关,因此,谈泰华文学,应该从源头谈起。  相似文献   

11.
“亚细安华文文艺营”是1988年由新加坡文艺协会发起的一个区域性文艺活动。它的宗旨是:推动亚细安各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义莱)华文文艺发展,促进文学交流和交换创作经验。自1988年第一届文艺营年由新加坡文艺协会在新加坡召开至今,已汗了六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在“亚细安华文文艺营”召开之前,亚细安各国的写作者或团体,可以说是陌生或不了解的。经过几届的文艺营的召开,不但个别作者之间有了交往和认识,团体与团体之间也建立了交流的通道和联系,在每一届召开时,各国代表所呈上大会的论文和报告,不但丰富…  相似文献   

12.
在欧美地区,你要想见到汉字,讲汉语,最好先找到唐人街,但在泰国,大部分宾馆与酒楼,都能见到汉字。我注意到,有些泰国报纸上的招聘启事,特别注明:懂华语者优先录用。华语热正在泰国升温。目前泰国的华文报纸,我见到的就有《亚洲日报》、《中华日报》、《新中原报》、《世界日报》、《新返日报》、《曼谷时报》等,但发行量都不乐观。据供职于泰国报纸的几位作家朋友告知:在泰国办华文报纸能收支持平就上上大吉了,~般是亏本的,只因对华文的热爱,多年来贴钱支撑办下去。由于办华文报纸几乎成了公益事业,因而华文报纸的稿费也比…  相似文献   

13.
寄语喻丽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初的波士顿,冰天雪地,我们夫妇住在就读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的儿子家,除了去图书馆查书看新闻和中国城逛逛外,深居简出,交往甚少。这时接到世界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喻丽清女士从加州寄来的新书《在海风里飞翔》,内有给我们夫妇的热情洋溢的信和从《星岛日报》上剪下来的近作《我读冰心》。我们着实喜悦、感动而又夹带些惭愧。   在蓬蓬勃勃、馥郁芬芳的华文文学园地里,活跃着一群勤勉而又可亲的女作家。可惜我了解、阅读得甚少,更谈不上研究。只是因编事之便和朋友的介绍,先后认识赵淑侠、戴小华、尤今、喻丽清等几位,也发…  相似文献   

14.
尤今是目前在中国大陆最走红的海外华文女作家之一,是位集作家、教师、妻子、良母、孝媳等多重角色成功地融于一身的杰出女性。 尤今的大名及作品,极具“炒作”盗版的价值。署名“尤今”著的黄书,在中国已有10种之多。这使她本人极为不满。 在新加坡文艺界中,尤今是一个知名度颇高的人物。这位现年43岁的多产华文女作家,也是一位酷爱遨游四海的有名旅行家,怀着对世界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著追  相似文献   

15.
华侨女诗人刘莹姿是阿绵兄的母亲。阿绵兄嘱我为其先母的诗写些读后感,足见其一片孝心,我怎敢推辞?况且,我拜读了阿绵编的《莹姿诗文选集》,亦颇有感受,怎能不写呢。刘莹姿(1909—1991),1934年随夫林芳声侨居马来亚,先后在新加坡、吉隆坡、马六甲等地华文中学任教。是新加坡诗歌团体“吼社”社员。当日寇侵华之际,她发表了大量诗歌抨击日寇,表现了爱国赤子之心,在侨界影响颇大。她的歌是一声声战斗号角,激励着侨胞们团结抗日救国。1936年6月写的《愤怒的黄河》,是她的压卷之作———愤怒的黄河/一匹壮烈的…  相似文献   

16.
曹雪芹写死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写死亡的书,肯定不会被人认同。但这部小说中人物死亡个例之众多,之频密,不仅是中国文学之最,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少见的。如果有“死亡文学”这样一个概念的话,那么,《红楼梦》就是此中示范的经典之作。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写了:冯渊之死;贾瑞之死;秦可  相似文献   

17.
大胡子     
我和外子,好像是来自两个不同星球上的人。他是华人,然而,不懂华文。他自小受英文教育,中学毕业后,负更澳洲,取得了工程硕士学位后,留在澳洲工作,长达十年。生活语言与工作语言,全是英语。我呢,土生土长,受华文教育,以华文教书、以华文写作。读的呢,又纯粹是文科。我们的结合,可说是“中西合壁”、“文理相通”。结婚以后,他才好整以暇地透辟了娶我的“真相”。“我娶你,因为你不精明。你的数学一塌糊涂,不会查询我的收入;你对工程又一窍不通,不会在我工疲归来时,问东问西!娶得糊涂夫人,丈夫福气大哪!”我亦不甘示弱…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既是海外华文报刊的发祥地,也是当今世界海外华文报业最发达的国家,无论是1815-1995年累计的华文报刊总数,还是目前华文报的发行总量,均名列世界第一。但是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专著问世,本文将散见于对"东南亚"或更大范围的"海外"华文媒介、"世界"新闻传播的研究文献中关于马来西亚华文报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语言文化的国家。而多语言源流并存的教育体系是马来西亚多元种族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殖民统治时期的遗产。马来西亚教育体系中的主流学校是马来学校,以国语(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华文小学(华小)属于非主流学校,以华文为教学媒介语。虽然华文小学是非主流学校,但是约90%的华裔学生却在华小就读,而且华文不仅仅是一个科目,也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的华文文学自开始的移民文学到侨民文学,从侨民文学到马华文学,一直发展到如今在新加坡的文艺团体和文艺杂志中,新加坡文艺协会和《新加坡文艺》杂志算是相当长命的了。新加坡文艺协会的成立和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新加坡文艺杂志》阶段、1980年新加坡文艺研究会阶段及1990年改为“新加坡文艺协会”到目前的阶段。在1975年,由几名志同道合的文艺爱好者:骆明、烈浦、杨松年、杜城、谢克和王润华等,创办了一份同人大型纯文艺季刊《新加坡文艺》,由教育出版社出版。1980年12月,以《新加坡文的新华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