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如火如荼的中国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繁荣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是中国共产党农村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为此,冲破各种错误思想的束缚,放宽农村政策,与民休养生息,对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改革开放过程中,农村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正是从纠正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片面认识,放宽农业政策,给农村放权,给农民松绑开始的,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创造力.  相似文献   

2.
韩伟 《世纪桥》2013,(11):11-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从中国农业和农村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思想观点、政策思路和实践措施,形成了内容丰富的思想理论。系统考察邓小平农村建设思想,探讨总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农村改革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1956年初,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农业合作化和新中国农村发展历程中的一份重要文献,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农业的全面改造思想。从历史演变和发展逻辑角度看,毛泽东对农村的全面改造,接续了他早年的"新村"设想和延安时期"组织起来"的区域农村治理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后又通过一五计划的全面规划形式将农业生产初步纳入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了"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强调以合作化为中心,合作社为组织载体,通过规划实现对包括生产资料、生产技术、基础设施、农村文化等在内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面改造。与此同时,毛泽东还主持编写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试图通过对发展合作社基层经验的推介,使农村党组织改进领导质量和计划性,调动起农民的合作化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并从总体上明确合作化与农村的发展方向,以实现对传统农业的全面改造。毛泽东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包含社会革命、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三重维度,是一个使传统农业、农村实现全面改造与现代化的规划,反映出毛泽东关于农村全面治理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深刻理解党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吸取(?)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几次起落的历史教训,进一步认识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确实重视农民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工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  相似文献   

5.
对吉林省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分析,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同先进发达地区农民差距,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业投入;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推动农村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世界上农民最多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根本问题.在党规划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党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对农民切身利益的关切.  相似文献   

7.
夏宝川 《唯实》2006,(12):25-27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和基本任务。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形势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作出科学的评估与判断。第一,从农业农村发展的环境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全社会形成了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这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一历史的新机遇,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第二,从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进入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的战略转折阶段,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转型与抉择,必须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第三,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大任务看,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存在着太多的制约因素与困难。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处于“攻坚”与“爬坡”的阶段,我们的理念不能有偏差,政策要全面到位,措施要有力扎实,才能应对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从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深化文明村镇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践与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玉邦 《求实》2006,(Z3):5-6
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体把握和认识,是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学习和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论述,对于我们认真研究解决好当前“三农”工作中存在的各类突出问题,努力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于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农民富裕的一系列论述,是我们搞好农村工作的指南,也是中国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1.
肖建章 《新视野》2006,(5):14-16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优势共同推进,需要一系列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农村民间组织是新时期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一项伟大的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是农民群众保障自身发展和利益的内在要求,是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一.曰目日..........尸口,一、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农村民间组织是指农民自愿组成,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运行,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社会组织。主要有三类:一是主要提供农业生产、销售、技术推广等…  相似文献   

12.
思炎 《新湘评论》2004,(9):47-49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里,农业和农村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今年以来,随着党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  相似文献   

13.
在“忠实实践‘三个代表’,迎接建党80周年”征文的开篇,本刊再次介绍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的事迹,与广大党员一起,共同感受一下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王乐义同志是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典范,言行之中闪灼着共产党人的熠熠光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针对传统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和农民致富无门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发展农村先进文化面遇两个基础性问题,一是基于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和利益关系变化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农村文化本身相对落后,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老问题.这两大问题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积性难点,也是基础性工作.因此,现阶段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必须着力于农村组织形态的创新与实践问题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问题.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立足于这一伟大实践,我们党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基本方略、动力源泉、根本途径、战略目标等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开辟了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6.
先进的经营组织形式,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黑龙江的实践表明,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对于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根本性意义。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必须从维护和保持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必须有利于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农民致富。要在总结典型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强化服务,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把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工作引向深入。继续抓好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经营为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农业经营体制创新是产业化经营的延伸、补充和细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7.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关键在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力量,要提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努力建设一支有觉悟、懂科技、善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聊城市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领域的集中体现,深刻理解和领悟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出发,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逻辑理路予以准确、系统、完整的阐释。从价值逻辑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社会繁荣稳定的战略支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实逻辑看,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格局日益严峻、农业科技创新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等现实挑战。从实践逻辑看,新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领导、全方位系统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作用、健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必然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两方面的特殊因素影响。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在农村的具体政策实践,就是在国家自下而上提取大量农村资源用于建设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一背景下,通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把农民组织起来,保持了农村的基本经济社会秩序。发挥了农村作为现代化发展的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税费改革以后,基层政权的治理资源弱化,一系乡村体制改革的措施客观上削弱了基层政权能力,造成自上而下的国家资源与自下而上的具体农村的具体需求偏好难以达成有效对接。取消农业税后,更应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乡村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持农村基础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