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本文以思乡主题、伤老意识等为切入点,分别从生命不永的悲剧意识、价值不能实现的悲剧意识和情感失落的悲剧意识三个方面分析了苏轼词中悲剧意识的弱化及这种弱化同道家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隋竹玉 《青年论坛》2006,(5):126-128
米尔斯海默的《大国政治的悲剧》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本文从该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发,分析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基本体系以及该书对现实主义的发展,并对其悲剧意识、分析方法及由此引申的中国威胁论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3.
王凯 《前沿》2007,(11):222-225
萧红,中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其短暂的一生创作虽然不多,但形成其特有的风格——萧红式的悲剧美,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其小说大多充满悲剧色彩,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作家本人的命运悲剧,使其小说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二是生活历练后的寂寞感、孤独感和阅世渐久的沧桑感,使其作品中浸透了人生况味的无法整合的境遇感;三是历史使命感和对生活深沉的爱的激情,使其作品浸透了透骨的寂寞感与深沉的悲剧意识;四是不向世俗与情感低头的倔强的个性,使其作品浸透了悲凉的孤寂感。  相似文献   

4.
说“悲慨”     
说“悲慨”文日悲慨,是一种带有浓厚悲剧意识的文学风格。清代诗评家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把"悲慨"解释为"悲痛慨叹"。作为一种文学风格,悲慨与人生、政治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生命的悲剧意识和英雄失路之悲。一、生命的悲剧意识生和死的问题,是人生中最紧要最...  相似文献   

5.
赵永平 《求索》2012,(2):214-216
作为全球读者欢迎的美国小说《飘》的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其作品中含有十分浓郁的女性意识。女主人公斯佳丽对于男权社会之反叛、女性在男权社会当中之作用,均为女性意识的重要体现。这一浓厚的女性意识直接赋予了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文章从斯佳丽形象中的女性独立意识、女性自私意识、女性悲剧意识等三个角度,对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进行了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吴童 《求索》2010,(7):184-186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民族,因而也缺乏纯正的悲剧传统。然而,事实上,在我国的太古神话中,悲剧性神话却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与古希腊神话一样,中国同样不乏悲剧传统和悲剧精神,反抗神祗的悲剧就是中希神话注重表现的一个共同内容。本文考辨了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的悲剧特征及其底蕴,分析了两者不同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特征。研究认为,中希悲剧神话分别代表了西方的海上诸文明的聚合形式和东方的内陆诸文明聚合形式,这两种聚合的作用表现出的重伦理与重哲理之别,必定消解古希腊式悲剧在汉语世界出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中的悲剧意识派生出种种迥异于西方文化的悲剧思维模式。"大团圆"的改良模式以非悲剧形式直接消解了现实的悲剧性,体现出中庸和谐的中国文化精神;"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回归模式以亚悲剧形式既肯定情又维护礼,体现出克己护礼的传统文化观念;"光明尾巴"的升华模式以准悲剧形式对悲剧性既有认同又有悖离,体现出美善相济的民族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瞿方业 《中国减灾》2012,(21):12-13
只有政府和社会都能从悲剧中汲取教训,加强预警机制建设,加强灾害意识的宣传,让社会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用科学知识来避免灾害,悲剧才会减少,社会才会更加幸福。  相似文献   

9.
路遥 4 3年短暂的生命历程 ,本身就是生命的悲剧 ,也许有某种关联 ,这种悲剧意识已深深浸透了他对黄土高原上中国农民的关注。在路遥的小说世界里 ,乡土乡情中的农本文化、苍凉浓厚的悲剧氛围以及作家再现生活的史诗品格为我们探究路遥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农本文化理想和悲剧的艺术价值、审美取向提供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杨烨 《前沿》2011,(4):159-161
本文在分析中世纪的历史、文化背景基础上,从文学、绘画等领域并结合艺术家及其作品,详细阐述了中世纪西方文化传统中的悲剧意识,并以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拉斐尔前派和新艺术运动为例,展现了这种悲剧对后世艺术的强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悲剧作为一种崇高的美,是西方古代的一个主要美学范畴,“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语用中包含三层意思:一、作为一个戏剧种类;二、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三、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在西方,尤其是在西方文化发源地古希腊、古罗马,由于作为戏剧类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英美日三国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安排是与其国内独特的文化现象相关的。不论是英国战争文化所表达的悲剧上移意识、团结意识,美国的新教文化所催生的个人对自己负责意识,还是日本战后儒家、神道文化所孵化出的对大企业的终身效忠意识,均促进了英美日三国社会福利安排这一公共产品的多渠道购买与生产,三国政党竞争文化所衍生的选票意识制约着社会福利安排的全民性、公正性走向。中国社会福利的和谐安排呼唤和谐文化的指导与弘扬。  相似文献   

13.
从"5.12"到"4.14",从汶川到玉树,从苦难到苦难。灾难只能是生者的叙事,然而这仅有的生者叙事往往是被"遮蔽"的,悲剧被形形色色的主体宏大叙事消解了,同时悲剧感也被淡化了。自然与人的冲突被带进统一价值观的尺度,于是被赋予一种大善的底色。笔者认为后悲剧时代的灾难艺术叙事具有见证、记忆与责任的三重属性,需要转向"创伤书写"的尺度,并发挥其发展受众道德想象力,唤醒受众悲剧感、灾难意识的作用,文章的目的就在于基于这一向度,从汶川大地震的灾难艺术叙事切入,分析其存在的诸多问题,然后依据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的启示,就灾难艺术叙事如何实现突破以及"后悲剧时代,艺术何为?"进行一些反省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由暴力拆迁引发的悲剧事件频频发生,推动了拆迁条例的修改。笔者认为,新拆迁条例必须拆掉三种意识,否则难言成功。其一,必须拆掉公大于私的意识。一些地方之所以引发拆迁矛盾,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少官员把公看得比私大  相似文献   

15.
作为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直接颠覆,新文化运动引领着现代“新青年意识”的崛起.意义重大的是,“新青年意识”揭开了传统文化作品中“大团圆情结”所遮蔽的国民“奴性心态”,解构了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思想束缚;“新青年意识”彰显了新时期“悲剧意识”中所蕴含的“献身精神”,建构着近代中国社会所急需的变革意识;“新青年意识”还重新诠释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意义,昭示着现代人精神品格培育的思想路径.  相似文献   

16.
陈立乾 《前沿》2011,(24):200-202
《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文章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对其主人公——艾玛人生悲剧进行解读,探讨男权体制下女性为实现心中理想所作的抗争,对男性的依附,以及悲剧的结局,揭示出艾玛人生悲剧是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生存悲剧、一种女性悲剧。  相似文献   

17.
任媛 《前沿》2012,(8):160-162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在其虚构的文学世界中,倾诉着陷于生命困境中的女性们压抑在心头的烦忧、恐惧与不安,在挫折和失意的打击下,她们时时以冷漠回避的态度与社会及他人疏离,或走上发泄、反抗的暴力之路。在此,作者将悲剧中人物的困惑与忧怨诉诸笔端,既显现出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弱化,也暗示其自醒精神的萌芽。  相似文献   

18.
张爱辉  李洋 《前沿》2007,(1):231-233
沈从文的创作意识是十分复杂的,但经过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批判意识、乡土意识和宿命意识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首先,来自乡下的他在与都市文明的碰撞中看到了都市文明的缺陷,萌发了他的批判意识,创作了一系列都市作品。其次,越是批判都市,他越感到故乡的迷人。强烈的乡土意识令他更加怀念美好的故土和童年,创作了“湘西系列”。最后,由于受到宿命意识的影响,他通过对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的生动再现,揭示了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这些创作意识是我们理解沈先生作品的很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严铭 《人民论坛》2010,(6):250-251
《水浒传》充满了浓郁的"礼"文化气息。《水浒传》中的"礼"文化主要表现在相见礼、夫妻道德礼、祭祀礼、秩序观念、规范意识等方面。梁山好汉因为内部重礼、讲礼,为自己筑起了精神情感的堡垒,打造了梁山事业的辉煌,但由于他们对"礼"的认识的局限,最终导致其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的吴起,最后被乱箭射死,其人生是悲剧的一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吴起的悲剧命运呢?可从个人原因,即吴起的性格缺陷、心理错位、品格低下等方面,探讨吴起悲剧命运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