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个孩子在国内上大一时被交换到美国的一所州立学校读半年书。他来了后喜欢得不得了,于是不想同国,决定申请在这所大学当正式学生。为了这件事情.他托熟人找到我。大家电话聊了一个小时。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我选什么专业?”我则问:“你想上哪个大学?”他觉得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我则觉得他的问题有点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2.
教授的问题     
王伟 《法制博览》2011,(12):62-62
1990年,社会学教授带着学生到山村调研,看到一个10岁男孩在河边钓鱼。教授把男孩叫到身边,问:“你怎么不去上学?”男孩大声回答:“我要钓鱼。”教授又问:“你为什么要钓鱼?”男孩回答:“拿到集市卖钱。”教授接着问:“卖了钱做什么?”男孩不假思索地答道:“娶媳妇生娃!”教授再问:“生娃之后呢?”“和我一样,钓鱼、卖钱、娶媳妇生娃……”男孩快乐地回答。  相似文献   

3.
老刀 《法制博览》2010,(20):50-51
时光倒推一百年,假如你家刚好有个女孩儿读小学,她用的课本会是什么样子? 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竞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相似文献   

4.
有人出轨,他人的第一反应总是: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我们把出轨看作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问题就要从反面来提出:人们为什么要服从。但是,在一个习惯了规则的社会里,服从反而是一个不需要提出的问题。那还要问吗,人天生就要服从,服从在这里又变成是人的天性,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这个道理。出轨的人就是因为不懂得服从才成为出轨者的。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准则里,“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听话”将面临淘汰。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回答人到底为什么服从。  相似文献   

5.
插足与倾销     
哲学家问儿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儿子想了想回答说:“放羊。”哲学家很不高兴,但还是耐着性子问:“为什么?”儿子说:“因为放羊的人最多,既然别人都去放羊,那就证明放羊很好玩,于是我长大了也想去放羊!”  相似文献   

6.
沈湘 《法制博览》2009,(6):26-27
哲学家问儿子:“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儿子想了想回答说:“放羊。”哲学家很不高兴,但还是耐着性子问:“为什么?”儿子说:“因为放羊的人最多,既然别人都去放羊,那就证明放羊很好玩,于是我长大了也想去放羊!”  相似文献   

7.
读包拯事,总有几个疑惑:一是他为什么鲜有朋友;二是他弹劾张方平的上疏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三是他为什么不笑。  相似文献   

8.
张卓 《工会博览》2010,(14):42-42
2010年的世界杯是近十年来黄健翔唯一一次不用上前线的世界杯。他失落吗?他不愿意正面回答,只是说:“你们说我失落就失落吧。”  相似文献   

9.
去年国庆期间,《南方周末》评论做了一期特刊,广邀读者,一起想想“我和我的国家”,一起回答四个问题——我为国家做了什么?国家为我做了什么?我还能为国家做什么?国家还能为我做什么?很多读者说,这是一生中第一次被问到这四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小欣是垫江砚台小学09级2班学生,今天没来上课,不知是生病了,还是碰到了什么意外?我担心着上完一节课,马上拨通了小欣留在“家校联系簿”上的电话号码,得知小欣并没有生病,而且早晨就背着书包上学来了,看来问题很严重,在家人四处找寻小欣的时候,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小欣为什么要逃学?是不是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是不是她家里发生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1.
王学胜 《法制博览》2009,(20):39-39
一个小女孩曾经问过爷爷:“您有花皮球吗?”爷爷说:“没有。”不料孩子并不满足,而是一口气把这个问题问了四遍。爷爷挺纳闷儿,于是在连续回答了四次后爷爷反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老是问这个?”孩子说:“我喜欢听您说,没有。因为在您说‘没有’的时候,胡子一翘一翘地特别好看。”  相似文献   

12.
我女儿读小学二年级,成绩优秀。老师为了鼓励好学生,周末在“好学生”额头上贴小花,我女儿获得贴小花的次数较多。不久,女儿额头起了水泡,经医院治疗诊断为:化学粘剂引起皮肤过敏。为此花去医疗费1000余元。请问:此种损失应由谁负责赔偿?  相似文献   

13.
城市边缘人     
墨凝 《法制博览》2009,(16):31-31
第一年。有一群小朋友正在路边玩耍,忽然看见路边有棵李子树,树上结满了李子。上面的李子个大皮红!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李子,只有一个叫王戎的小朋友站着不动,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路边的李子树,结满了李子而没有人摘,说明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同伴听了,拿到嘴里一尝,果然是苦的。  相似文献   

14.
从维熙 《法制博览》2010,(16):22-23
近读世界史书,读到美国将军麦克阿瑟,留下这样几句妙语,引起笔者浮想联翩。他说:“我既要天才,也要奴才。人才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因而我的用人之道,是人才加奴才。”  相似文献   

15.
王升亮,男,16岁,杭州市某中学初三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连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就是这样一个公认的好少年,不知为什么在进入中学后,竟逐渐“沉沦”下去,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制造了一起弑母伤父的家庭血案…… 在笔者采访当中,我看到了王升亮在看守所写给他妈妈的信——  相似文献   

16.
路人甲     
麦小麦 《法制博览》2011,(16):80-80
采访一位城中名人,聊到我们有位共同的熟人,没想到他竟然动容:“她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此煽情的话,自然会被我传到她处,谁知道她的反应完全不在意料中,她淡然说:“他?路人甲而已。是不是他的重要他人太多了?  相似文献   

17.
段子     
王斌 《工会博览》2010,(14):53-53
点名 课堂上老师点名:“刘华!”结果下面一个孩子大声回答:“Yeah!” 老师很生气,说:“为什么不说‘到’?”  相似文献   

18.
干部的味儿     
各种戏曲的“走台步”,什么“虚拟动作”、“程式动作”等,都得靠演员练好些年,我们今天有些干部走的“台步”,无师自通。一个小伙子朋友和我叙话,他说:“我对一些干部身上的味儿,有研究。哪一级的,权大权小,权虚权实,都写在身上。我一看,就知道。”我说:“旧社会相面的,靠一看二问。”他说:“今天的,不用问.”我说:“人也怪,为什么自己是个什么角色,哪一级,哪一职,都随时随地想着,并随时随地表演出来?”小伙子说:“这叫存在决定意识。当然在家里不摆,在老子面前不摆!”  相似文献   

19.
日前,笔者读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位叫史蒂芬葛雷的医学科学家.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比一般人更能发现问题,更有创造力时.他说是与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有关。有次,他尝试着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因为瓶子很滑,一失手瓶子落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这时,他的母亲来到厨房.看了看地上的牛奶。并没有责怪、教训和处罚他.只是打趣地说:“畦,你制造的混乱可真棒.  相似文献   

20.
《法制博览》2008,(10):1-1
有一则冯梦龙编的《淡概》里看来的故事。—个穷人。从不奉承富人。 富人对此很恼怒,责问他,我富你穷,为何你不奉承我? 回答是你富你的。你的钱又不分给我,为何要我奉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