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后期是否具有改造国民性思想,这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改造国民性是鲁迅一以贯之的思想,并分析了鲁迅后期着重批判的我国民性的弱点及其部分病根.探索鲁迅的这些思想,对于匡正世风,重塑现代人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至少从戊戌变法后开始,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了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文化巨人鲁迅更是一辈子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但是,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鲁迅关于国民性问题的意见竟被湮没了。我手头常用的《辞源》、《辞海》、《现代汉语大辞典》:三部工具书里,竟没有“国民性”的条目,似乎新中国一成立,国民性改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然而,“文化大革命”中国民性中劣根性的大发作,却昭示我们,谁要忽视国民性的改造问题,谁就要遭受历史的惩罚! 那么,在经过改革、开放20年以后,中国的国民性怎样了呢? 一 国民性是什么?简言之,即全体国民言行中所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近年来鲁迅国民性思想讨论进行反思,通过深入的考察和辨析,认为"国民性"虚构与否是隐含在大量讨论中最尖锐的问题,亟待加强研究;刘禾的质疑虽然偏颇,但在推动鲁迅国民性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应予肯定和重视;今后可从"国民性"概念、西方国民性思想发展脉络以及鲁迅国民性思想评价问题这三方面着手,继续推动这项研究。  相似文献   

4.
鲁迅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有理性批判精神、现代精神与开放意识和根源于爱的反抗绝望精神。当代中国仍需要鲁迅精神对国民性的再思考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勇锐批判,对当代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对当代青年思想的指引。要引导青年阅读鲁迅原著,学者和媒体要在社会中广泛展开鲁迅的研讨与宣传活动,使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当代青年自觉地把解读、传承鲁迅精神作为自觉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5.
国民性改造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中曩关键、最深沉、最艰难的工作,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毛泽东是从事中国国民性改造的先驱之一.建国后,他站在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高度,立足国情,在对中国传统国民性做出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全面建构了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基石的具有崇高思想道德、丰富文化知识和强壮身体素质的理想新国民的目标模式,并从群众运动、教育变革,文艺宣传三个方面悉心探索了国民性改造的基本路径.但由于毛泽东对国民性改造的系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充分,过分注重政治运动和主观精神的因素,而忽视客观的物质基础,以至国民性改造陷入了两难困境.认真学习和研究建国后毛泽东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一方面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刻领会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6.
鲁迅与胡适:现代启蒙的两种可能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与胡适既是当下文化界的热点话题之一,也是百年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不能不认真对待的问题.理解鲁迅、胡适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启蒙思想,应当充分注意到他们对社会、对人的生命及其生存的体验,尤其要注意到他们个体生命世界的感受.鲁迅着重探讨人的生命生存世界,通过民众日常生活的叙述阐发关于生存和生命的哲学;胡适则着重解决人的语言问题,由语言问题进而解决文化的问题.胡适不像鲁迅那样直接面对启蒙对象,也不是立足于国民性的批判,而是在文化秩序的重建中试图建立一种规范化社会,从而达到启蒙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谢海平 《理论学刊》2004,1(5):114-115
《呼兰河传》是一篇散文化的抒情小说,结构散漫,主要以氛围和人物情感来营造、结构全篇;思想上延续了《生死场》中对国民性以及传统民族文化心理的批判,通过一个个生命的悲剧来揭示旧的伦理、习俗对人的戕害;作为抒情小说的《呼兰河传》,通篇弥漫着凄婉寂寞的情绪,体现了萧红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8.
鲁迅写杂文,常有“中国人如何如何”,但是一有人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则立即声明:“要说是部分可以,要说是全体,则等于是污蔑”。其实鲁迅在批评国民性的时候,从文字上看,也不免“一锅煮”过,但他是鲁迅,我们知道他不会污蔑全体,所以可以不论。  相似文献   

9.
启蒙主义是中国近代以来主要的思想发展潮流,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家,进行思想启蒙成为他终其一生的工作。“五四”以后鲁迅与其他的启蒙思想家一样主要以开展传统批判为其特色,可是思想启蒙的目标任务始终没有变更。我们从思想启蒙的视角再次解读《祝福》《明天》《离婚》和《伤逝》四篇妇女题材的小说,会发现鲁迅进行思想启蒙的意识和思路仍然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刘永莉 《理论学刊》2003,(6):143-144
萧红继承了鲁迅所开创的改造国民灵魂的文学传统.<生死场>从对农民真实生活情景的描写到对国民性的反思,表现出萧红对农民生存状态的困惑和面对沉睡的国民灵魂的深深的悲哀;<呼兰河传>是萧红远离故乡后对曾经生活的环境的一种深刻的自省与反思,她以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己熟悉的生存环境,挖掘和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相似文献   

11.
难治的顽症     
一个民族,特别是一个为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引为自豪的伟大民族,发现和承认自身的毛病,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若要全部治愈,则更为困难,以致有的成为顽症。这是我“联系实际”读《中国人德行》一书后的感叹。《中国人德行》是一百多年前一位叫亚瑟·史密斯的美国人写的。他在中国农村从事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长达五十多年,在中国居住二十二年后出版该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多国文字,引起全世界的注意。注重研究中国国民性的鲁迅先生认为这本书“虽然错误亦多”,但力主推介给国人。他在逝世前十四天发表的文章中还希望国人通过《中国…  相似文献   

12.
哈贝马斯是当代最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之一,在他的批判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内在逻辑。通过对哈贝马斯一系列的批判研究作品,即《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社会科学的逻辑》、《知识和人类旨趣》、《合法性危机》、《改造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交往行动理论》等的考察,作者发现从这些研究中所浮现出的"公共领域"图景深刻地影响了哈贝马斯关于"交往行动理论"的论述。同时,哈贝马斯的社会学著述始终关注两个基本问题,即对于重组公共领域可能性的探寻,以及对于现代社会中人最终获得解放的关切。  相似文献   

13.
散木 《党史博览》2007,(3):24-25
长期以来,《鲁迅全集》是书店里的常销图书,而《鲁迅全集》每一次的新版也都是中国文化界的一大盛事.最新一版的《鲁迅全集》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全力推出的,尽管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是综合了最新的收集和考究成果.这倒又让人想起第一版《鲁迅全集》出版时的情形,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当年第一版《鲁迅全集》竟是由一家"地下"和"民间"的出版机构出版、发行的.  相似文献   

14.
姜振昌  邢光 《理论学刊》2002,11(5):119-120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 ,使严复、梁启超、鲁迅等一代先躯者普遍认识到 ,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在于人之觉醒和人的素质的提高。这种以“立人”和强国之梦为内驱力的追求 ,促使中国文学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制约和决定了其基本趋向 :改造国民性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深沉的悲剧感和悲凉色彩、语言形式的通俗化。  相似文献   

15.
黎辛 《党史文苑》2013,(11):45-46
《白毛女》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集体创作的献礼作品,由贺敬之和丁毅执笔。《向毛女》源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县天柱山的一则故事。1944年,时任《晋察冀日报》记者的林漫(原鲁艺文学系第三期学员)写信告诉鲁艺院长周扬这个故事。周扬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他认为这个故事可以表现旧社会把人变成鬼和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16.
陈莹莹 《世纪桥》2009,(23):61-6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但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酝酿着即将诞生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是鲁迅以神话为题材创作的小说集,创作风格与其前期所创作风格有很大不同,在叙事上充满了创造性、想象性,采用虚构的手段来对历史人物以及文化环境进行消解与批判,以一种幽默、讽刺的"游戏笔墨"来进行叙事。本文就是对鲁迅《故事新编》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莹莹 《世纪桥》2009,(21):61-6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手稿》)中主要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社会现实,但在批判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许多他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命题。《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酝酿着即将诞生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9.
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它历史悠久,词汇丰富,声调优美,最富有表现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用它交流思想,协调地从事生产和斗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前进。“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和思想界的领导人物一贯地重视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并产生过许多善于使用语言的巨匠……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是使用这种活泼、丰富、优美语言的模范。在他们的著作中,表现了我国现代语言的最熟练和最精确的用法,并给我们在语言方面许多重要的指示。我们应当学习毛泽东同志和鲁迅先生,继续发扬我国语言的光辉传统。”(《人民日报》1956年6月6日《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  相似文献   

20.
鲁迅精神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坚持社会、思想、文化批判,为现在而抗争,以社会批判来建设新社会,以思想批判来建设新思想,以文化批判来建设新文化。鲁迅观察、分析和解决文艺问题,同样贯彻这一种精神。他立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解放斗争的实践,一方面对人类过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遗产,积极地发挥勇于持异和善于吸收的才能,同时又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新的艺术创造,艺术探索。 综观鲁迅的文艺论著,我们发现他关于建设新文艺的构想是严整的、完备的,有着完整的逻辑构成和观点体系。 看来,鲁迅关于建设新文艺的科学构想,涉及到三个主要方面,这就是:以“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为新文艺实现民族化、现代化的原则、规范和途径;以整体显示人的灵魂和人的解放理想为新文艺的本体特点和基本任务;以文艺和大众的融合为新文艺发展的基础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