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大国有银行拥有160万职工,其中12%有大学或更高的学历。根据权威的中国经济学家估计,未来会有1/3的资深职员流向外资银行。流失的原因,除了高薪的引诱外,到外资银行还能学到更新的运作知识。可以预料,随着这部分职员的流失,有相当一部分的客户也会跟着流失。1999年,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所雇佣的169名当地职员中,有32名来自中国银行,其中的29个人是1997年毕业才进入中国银行总部的,其中许多的电脑专才都走了。 (摘译自《南华早报》2002/2/11,作者:Mark O'Neill)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唐纳德.布里恩执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文章属加拿大亚太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文章提出了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三个指导原则,分析了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指出了中国银行改革可能给世界带来的影响。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导言:经济改革背景下的中国银行全  相似文献   

3.
兰德研究生院 (RandGraduateSchool)的学者唐纳德·D 汤在其专著《经济改革的核心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国有企业的改组》(TheHeartofEconomicReform :China sBank ingReformandStaleEnterpriseRestructuring,AshgatePublishingCompany ,2 0 0 2 )中将中国金融部门的改革置于整个改革的宏观背景中来进行考察 ,提出了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 ,再到金融改革这一改革的方向。现将该书最后一章的主要内容摘译如下。在中国 ,市场经济导向的改革已经带来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很多方面 ,中国正在从一种中央计划经济向一种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所谓"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亲西方的新闻界尤其是学术界与政界被大肆炒作.俄罗斯政治与军事研究所所长A.沙拉文先在《独立观察报》后又以压缩版的形式在《独立报》发表了题为《第三大威胁》的文章,在不了解中国现实状况且又对中国抱有历史偏见的前提下,将中国列为俄罗斯的"头号敌人".针对沙拉文论证"中国威胁论"时所提出的四个论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主任研究员A.雅科夫列夫在俄罗斯《远东问题研究》2002年第1期发表该文进行了严厉驳斥.  相似文献   

5.
美国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杰西.菲利普、尤采夫.库玛尔等合作撰写了题为《为什么中国能成功以及它将继续成功的原因》的文章。文章认为中国最近50年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它掌握和具备了更多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这表现在出口商  相似文献   

6.
媒体     
《南风窗》2013,(19):14-14
01保护伞下的中国银行业英《经济学人》8月31日"中国的银行不是真正的银行",中国中信证券收购经纪人安德鲁·罗斯曼指出,中国金融机构备受国家保护、免受竞争压力以至于顺境中谋巨利,逆境中不作为。去年,中国银行利润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近3%,而美国银行利润占其GDP比例在近几十年最高也只有1%。中国四大行已然成为银行界巨头,进入全球银行资本排名前十,  相似文献   

7.
陈和午 《南风窗》2013,(24):38-40
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政策导向看,中国改革将经历一次浴火重生式的"整体突围",新一轮整体改革再启航,习李新政正在下一盘利于当前和长远的"大棋"。当前,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增量改革"走到负效应临界点,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体制、机制、结构和历史问题仍然很多,改革难度也越来越大。官方喉舌《人民日报》发出了  相似文献   

8.
多方博弈股权分置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看清改革的关键点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5月8日,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  相似文献   

9.
法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阿兰·胡(鲁林)曾任巴黎第八大学和法国东方语言文明研究所教授,受马尔罗《人类的命运》一书的影响,早年致力于研究中国工人运动史,他的博士论文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人运动》,以后一直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著有《文化大革命》(1976)、《中国迷津》(1979年出版,1983年再版时更名为《人民中国》)、《20世纪的中国》(2003)。目前他正在撰写《毛泽东传》。最近,他分别接受法国《人道报》和法国《望》杂志记者的采访,谈到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这两篇访谈分别刊登在2004年11月30日《人道报》网络版和《望》杂志7…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实力更多地体现为企业的实力时,美国财经杂志《财富》每年“全球500强企业”评选成为我们关注的热点。今年8月2日公布的《财富》500强评选结果表明了中国经济实力的进展,中国企业今年有6家上榜,比去年多出两家,它们分别是中石化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化公司、中粮公司、怡和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1.
周雪光教授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国际关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担任《美国社会学评论》、《美国社会学杂志》和《管理科学季刊》等期刊的编委,长期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跟踪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等问题。周雪光教授的研究特点在于既注重理论概念的提炼和创新,又重视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其代表作主要有《组织社会学十讲》、《中国城市生活中的国家与生活机遇:再分配与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2.
反对国企市场化改革的,既有部分国资系统人士,也有反对任何市场化改革道路的人士,前者是不真诚的,后者是不自觉的. 一项改革建言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余波未平.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编制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下称"报告"),系统研究了中国未来18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而其中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论点,最受关注,饱受批评,中文版的正式文本至今仍未发布.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报告"竟有如此命运,说明改革之路确实不平坦.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祖国史》杂志2005年第3期刊登了俄罗斯国民经济规划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克罗茨沃克题为《关于苏联社会经济制度性质和崩溃的原因的争论》的文章,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作了介绍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走向内需驱动型增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古拉斯.R.拉迪(Nicholas R.Lardy)是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曾著有《中国未完成的经济革命》(China s UnfinishedEconomic Revolution)、《世界经济中的中国》(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等书。美刊《国际经济政策略览》2006年第10期上刊登了他题为《中国:走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模式》的文章。他在该文中指出,中国领导层决定转向内需驱动型增长模式是因为,目前的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增长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妨碍个人消费的增长,在增加就业方面所起作用不明显,造成能源消耗增加和对环境的破坏,危及现代银行系统的建立以及可能会…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于2005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举办了以“中国的政策改革:进展与挑战”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关注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其中,很多学者关注中国的农村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从中选登了两篇文章——《农村改革的新视野:资源、产权与消费主义》与《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与趋势》,以便广大读者了解国外学者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农村问题、对此又提出了何种解决方案的。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分配失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日前,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 (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橄榄型’分配结构逐步形成"等主要目标.专家认为,基于我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应客观、理性地看待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意见与媒体     
美国《外交》杂志2003年11-12月号文章:《中国的新外交》 兰德公司政治 学家埃文·梅代罗 斯与哈佛大学奥林 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泰勒·弗拉韦尔在 该文中写道:自九 十年代以来,中国 积极妥善地解决了 陆地边界问题,并在海洋边界问题上持灵活念度。中国还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联合国安理会的事务中来,并对全球军备控制和防止扩散事务日益关注。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摆脱了原来的简单生硬,通过经济  相似文献   

18.
英国《发展研究杂志》2005年2月号刊登了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国际商务与亚洲研究系副教授利奥.H.刘题为《中国与新自由主义的对抗:路径依赖、地理与党的自我改造》的文章。该文认为中国获得成功的经济改革遵循了一种介于计划经济和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之间的发展模式,而中国的历史、地理情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创新是导致中国采取现有发展模式的三个主要因素。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导论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所带来的快速的经济增长对减少中国的贫困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一些学者,如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对国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治理与公务员制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迪·豪威尔所编的《中国的治理》(Gov- ernance in China,edited by Jude Howell,Lan- 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4)一书对中国治理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我们从中选取了香港大学政治学系美籍教授约翰·P.伯恩斯题为《治理与公务员改革》的文章,该文根据善治的五个要素分析了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英国《中国经济与商业研究》杂志2005年11月号刊登了英国学者理查德·桑德斯等人题为《私有化与产权:中国将走向完全私有化?》的文章。该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私有化在中国改革进程中作用的论争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改革成功的基石是公共企业家精神和模糊的产权,中国改革历程完全不能用来证明私有化的合理性。中国未来改革要想继续成功,必须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而不能相信私有化教条。其主要内容如下。导言关于适合于转型经济的战略的学术论争引出了大量的有关产权的问题。根据许多传统的分析,私有化或多或少地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