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1954年在制定宪法时,有人提议叫“毛泽东宪法”,被毛泽东拒绝了。有没有这回事? 胡绳:有这回事情。在宪法起草过程中,1954年6月毛主席曾经有一个关于宪法的讲话,讲了宪法的一些问题。最后他讲到一点,他说:“有人说,  相似文献   

2.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崭新的社会主义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我国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它是一部继承和发展1954年宪法优良传统、体现新的时代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好宪法。回顾总结我国宪法50年发展的历史经验,明确宪法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对于在全党全社会增强宪法观念,维护宪法权威,进一步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一我国1954年宪法是…  相似文献   

3.
正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在调整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同时社会生活及主要矛盾的不断变化,也要求宪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宪法或修改宪法来保持宪法与社会生活的协调发展。一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统称为"五四宪法")。这部宪法从起草到通过,历时8个月零12天。从1954年1月9日起,毛泽东领导的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重新起草,小组成员是胡乔木、陈伯达、田家英。这一  相似文献   

4.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次会议除了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外,还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即五四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真正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在1954年同时完成,其中最  相似文献   

5.
在领导和亲自参加制定1954年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对立宪权的归属、立宪权的行使、立宪程序的遵循、宪法内容的正当性、宪法外在结构的合理性等立宪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其科学立宪思想为我国的宪政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如何以科学精神完善宪法,依宪执政,进而依宪治国,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苏联制定过四部宪法,即1918、1924、1936和1977年宪法,它有五个优点和特点,也有五个缺点和弱点。列宁执政6年,初步实现了民主政治,同时暴露出一党专政、以党代政、控制自由民主等弊病。斯大林执政29年,表面上民主有所扩大,实际上破坏党内民主与苏维埃民主,变一党专政为一派专政、一人专政。斯大林开创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制,这"三制"是沙皇君主专制的变种。斯大林时期苏联变成了党为民作主、党替民作主的党主立宪制,实行的实际上是党主民主政治,而不完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斯大林之后苏共领导人长期延误政治体制改革,拒不把有弊病的党主民主政治改革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终于被迫转轨到资本主义宪政。  相似文献   

7.
在1954年9月召开的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制定并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简称“五四宪法”。这部宪法规定了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它的制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者的毛泽东在制定宪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这标志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此后,国家和人民开始从灾难中走出来,国家政权与政治制度建设的恢复与发展提上了日程。1976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召开会议,重新恢复活动。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修改通过了宪法。这部宪法以1954年宪法为蓝本制定,局部恢复了1954年宪法关于政治制度的规定。这期间,地方各级人大陆续  相似文献   

9.
在主持1982年宪法制定的过程中,彭真对宪法制度设计进行了深入谋划和思考。关于制定1982年宪法的总体思路,彭真主张,一定要把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宪法,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保证宪法的稳定性,要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关于如何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彭真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明晰的思路和原则;关于将来如何修改1982年宪法,彭真提出该宪法今后一个字都不要改,若要修改完善,最好是采取宪法修正案的方式,以保证其稳定性;关于如何保证宪法实施,彭真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回顾彭真这些关于宪法制定的谋划和思考,对宪法的贯彻实施,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永坤 《学习论坛》2005,21(3):78-80
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从世界宪法视野观察,这一宪法是中国法律传统第二次转型的结果,具有开创性和莫基性,形成的宪法传统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我国的宪法,其开创的国家结构与成共同纲领》相比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在公民权利的规定上具有开创性。1954年宪法同时也存在着缺陷:序言的设置与序言本身的内容不理想,关于社会经沫制磨的规字植得商榷.雾法保障制彦部分尚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1.
正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为1954年宪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共4章106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1978年3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在1979  相似文献   

12.
宪法的制定离不开立宪理念的指导。党的立宪理念科学与否,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立宪、行宪都至关重要。党在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各种立宪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在借鉴国外立宪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科学立宪理念,成功地指导了1954年宪法的创制,使中国的立宪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在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过程中继承和更新着这一理念,十七大又为这一理念注入了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3.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是协商民主制宪的典范。两次民主协商制宪均有制宪代表的民主性、协商过程的充分性、协商方式的小型化等特性。临时约法制定所具有的在规则下制宪、协商的民主化是五四宪法所不具备的,而人民广泛参与到制宪过程中也是临时约法以精英协商—人民缺位模式制定所匮乏的。形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临时约法制宪中的协商民主更大程度是西方式的,五四宪法则是群众路线指导下的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产物。1912年的模式为民国时代制宪的主要模式,1954年制宪所产生的精英协商—人民参与的新模式则为后来历次修宪所继承。通过两种协商民主制宪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人民在我国制宪中影响的扩大。  相似文献   

14.
正"一定要使他们设法就业""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就业问题,是民生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事关人民幸福、社会稳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十分关心民众的就业问题,在1954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明确规定:"劳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的光荣的事情。"在日理万机的工作中,毛泽东十分重视就业问题,多次就此作出批示。1952年6月16日,原国民党军官费帖致  相似文献   

15.
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情况,作出筹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制定宪法的重大决策,并通过全国政协常委会把它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充分动员和宣传基础上,党领导各阶层人民稳步有序地推进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并酝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制宪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党领导制定宪法草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制定宪法草案的初稿;组织全国政协、地方单位和军事单位8000多人对草案初稿进行讨论,形成宪法草案;组织全民大讨论,对宪法草案作修改完善。最后,党领导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制定通过宪法,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宪法指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我国关于私营经济的立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了从1954年宪法到现行宪法及其修正案对私营经济规定的重大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对私营经济命运的决定性影响,探讨了我国私营经济立法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17.
<正>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政府已经颁布实施了四部宪法。它们是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和各自的政治环境的迥异,这四部宪法对于新中国国家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的规定各不相  相似文献   

18.
沙皇俄国遗留给苏联的民族问题是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苏联的成立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列宁的民族平等、自愿和民族自决的原则。1924年颁布的苏联宪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它的历史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它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了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但是这部宪法也遗留下致命的缺陷,为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9.
1954年9月15日至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大会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也是一部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精神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刘山鹰 《探索》2011,(6):179-187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放弃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共同纲领》,决定制定新宪法的直接原因在于斯大林的制宪建议。斯大林的制宪建议之所以被接受,在于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与同苏联的联盟之间,在新民主主义与国际主义之间,天平偏向了同苏联的联盟和国际主义。新宪法之所以不是新民主主义性质而属于社会主义类型,在于毛泽东改变了原先的设想,决定提前进行社会主义过渡。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治理国家的知识、经验,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于苏联模式的迷信的基础上的,1954年宪法确认了这种不成熟的认识和急于求成的心态。这为以后“左”倾错误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