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12月2日,由中国外交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与法国战略学会(Soci啨t啨de Strat啨gie de France)联合举办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与后现代的欧洲”中欧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外交学院院长赵进军、法国战略学会会长马翼科将军(Eric de La Maison-neuve)、法  相似文献   

2.
董礼胜 《外交评论》2011,28(5):72-85
文章基于2010年"中国人看欧盟"的调查结果,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中国学者对中欧关系的认知状况,同时结合国际政治心理学中认知学派的视角,主要分析了影响中国学者判断当前中欧关系友好程度的因素,为更好地理解学者的态度形成和改变提供初步依据。研究表明,在控制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上年的年收入水平后,中国学者的个人对欧盟印象、首选的最重要信息源、最重要信息源关于欧盟的信息是否正面、是否参与过中欧学术交流或合作、研究或教学领域是否与研究欧盟或欧洲相关、是否去过欧盟国家等因素均能显著影响其对中欧友好程度的评价,也正是这些因素反映了学者在认知过程中所接触到的认知环境。另外,学者的专业水平(包括对欧盟基本知识的知晓程度或对欧盟了解程度的自评)并没有造成群体内部在中欧关系友好程度评价上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16—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广泛传播,它们不仅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器物,而且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符号。中国瓷器的海外传播被西方学者称为"真正的‘全球性文化’首次登场",是世界文化的大循环。中国瓷器在文化海外传播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制瓷技术和工艺在世界上独领风骚;中国瓷器的形制、纹饰、图案最初是中国文化的反映,后来也融汇了欧洲文化,成为中欧文化交流的结晶。中国瓷器作为文化载体的传播,为研究我国当下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应该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入以受众为中心;器物要成为文化的载体,必须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使它不仅成为技术产品,而且成为文化产品。  相似文献   

4.
丁一凡 《外交评论》2010,27(6):11-18
中欧关系的走向最近似乎多了一些不确定性,中国向欧洲频频示好,欧洲国家却不"买账",欧盟似乎在"考验"中国的耐心。这些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双方在国际格局中地位的变化以及欧洲人的"中国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出来的欧盟国家内部的不团结,以及欧盟国家出现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倾向,使未来中欧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加,中国有可能成为"替罪羊"。未来的中欧关系可能更多地向中国与欧盟某些成员国加强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趋势并不以中国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13日—15日,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和欧洲行政学院在北京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参加本届论坛的中欧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有263人。与会代表围绕社会治理创新这一主题,就中欧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中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华建敏、捷克副总理兼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兹德内克·史克罗马赫、欧盟驻华使团副大使叶森、英国驻华大使韩魁发、欧洲行政学院院长古莱德·杜赞、北京市副市长范伯元等到会并致辞。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常务副院长陈福今、中国民政部部长李学举、…  相似文献   

6.
《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09,(4):F0002-F0002
10月15-16日,我院刑侦一系和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联合召开了“中欧警察培训国际项目中外专家研讨会”,比利时警察培训学院教授,欧洲警察培训专家汝迪·申根先生(Rudi Schellingen)、英国英中协会高级项目经理欧伯怀先生(Orlando Edwards)、  相似文献   

7.
李旦 《外交评论》2004,(1):23-26
2003年11月3-4日,由中国外交学院、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南巴黎大学)联合举办的"全面伙伴关系的回顾与展望"--中法及中欧关系国际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得到了中国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和法国驻华使馆的部分资助.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法国驻华大使蓝峰、欧盟驻华大使安高胜、巴黎第十一大学校长夏普萨等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来自中、法两国高校、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界的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活动.研讨会开幕式由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教授主持.会议围绕3个主题展开了热烈且富有成效的讨论和交流:(一)回顾中法关系,特别是1997年以来中法全面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二)中欧全面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三)新时期中法及中欧关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8.
《外交评论》2009,(6):F0003-F0003
欧盟软权力、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国际体系与中欧关系、欧洲一体化理论,这些无疑都是当前欧盟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尤其是中欧关系,近几年跌宕起伏,受到广泛关注,实有必要从欧盟特性和国际体系出发,  相似文献   

9.
今天,中国和欧洲15个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300多人共聚一堂,参加由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和欧洲行政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及中国国家行政学院,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出席论坛的各国代表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女士们、先生们 :由中国国家行政学院与欧洲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一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 ,今天在中国国家行政学院举行。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国家行政学院 ,对论坛的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 !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国与欧洲国家有着良好的关系。双方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看法 ,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广阔的合作前景。近年来 ,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 ,经贸合作不断扩大 ,教育、科技、文化、环保、能源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蓬勃发展 ,高层往来频繁 ,民间交流活跃 ,友谊不断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健康有序的城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尤其是能够为中欧合作开辟新的平台,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中国能够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积极经验,学习其先进技术,推动自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内需,为中欧贸易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当然,在学习西方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中国应当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中欧关系近年来摩擦增多而进入调整期,中国民众对欧盟的看法是否由此发生变化?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对此,国内外学界尚欠缺深入的实证研究.文章借助2010年在北京、南宁、广州、西安、上海等城市进行的城市居民焦点团体访谈的定性资料,对此问题展开了实证分析.受访者对欧盟虽然维持着积极的基本印象和态度,但对欧盟的认知已发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变化,形成了认为欧洲人对华傲慢而有歧视的消极印象,并降低了对欧盟的信任和热情.欧盟方面对华态度的改变和不友好行为的增加是造成中国民众意见转变的直接外因.同时,这一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中国民众在中欧摩擦过程中对欧盟产生的“认知不平衡”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的出台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和精心准备的过程。它既是中国对欧盟对华政策的一个积极回应,同时更体现了中国对欧盟重视程度的提高。欧洲一体化不仅增加了欧盟的实力,也增强了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作用的战略自信心。中国对欧盟的重视程度与欧盟一体化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共同的经济、政治及战略利益,加上双方加强更高层次合作的政治意愿将为中欧今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如何推动中欧关系深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3年中欧关系是绘制蓝图和确立目标时期,目前中欧关系已进入勇于解决问题和实现雄心壮志的阶段。双方应抓住谈判签署新的合作协定的机会,将战略伙伴关系定义为“贸易战略伙伴 全球负责任伙伴”。这是介于普通的合作伙伴和军事结盟之间、基于二者间的合作对于双方本身以及全球问题均具有战略影响的一种新型伙伴关系。中国在与欧盟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时要把握欧洲的特殊性,认识到欧盟是一个特殊和复杂的国际行为体,并对其内部的差异性做到心中有数。解决武器禁售问题需要外交技巧,中国应主动与欧盟一道共同影响和改变美国的态度。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解决则有赖于中欧经贸关系大背景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访欧期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演讲,向欧洲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的外交理念、发展前景,并倡导通过文化交流互鉴,让西方更好地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树立中国文化强国形象。他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从古至今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频繁展开,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创新。“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中欧两大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将促进各国文化传入中国,也将促进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使各国人民能够更好地领略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对推动人类文明繁荣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卢丰 《外交评论》2002,(2):81-84
4月 1 9日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与欧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北约、欧盟东扩及其对中国影响”的学术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外交部西欧司、欧亚司、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中外妇女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是跨系科的学术组织。成立于1990年10月。现有核心成员15人,以历史、英语、社会、中文、法律等系科致力于妇女研究的女教授为主。妇女研究中心建立以来,在教学、科研、学术组织、图书资料建设等方西作了许多工作。教学:开设并讲授了中国古代妇女史,中外妇女历史与文化专题等课程。组织了西方妇女史,英国妇女史、美国妇女学,国外妇女与法律等讲座。科研:翻译《欧洲妇女社会生活史》两卷集;编辑了《近百年来中国妇女研究论著目录》;编写了《中外妇女人物传记辞典》;正在撰写《传统文化与中国妇女》一书。学术交流:1991年,  相似文献   

18.
中欧首脑会晤机制对中欧关系的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8年4月在伦敦举行首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以来,中欧关系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演变。中欧首脑会晤机制见证了中欧关系不断走向成熟的发展历程,并不断确认和规划了中欧关系的基本定位,从而成为中欧关系发展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回顾和分析中欧首脑会晤机制的发展及其对中欧关系基本定位的重要含义,对促进中欧首脑会晤机制的更有效运转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欧明确表示,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的原则和规则将是重构全球经贸规则的基准,因而TTIP具有深远的地缘战略影响,主要体现在国际体系内权力关系、国际贸易分工地位及价值观三个方面。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大国高度相互依存关系已成为国际体系演变的结构性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将制约TTIP的排他性。欧盟是国际经贸规则的改变者,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海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TTIP谈判和国际经贸规则变动将考验中欧关系的发展,中国将面临欧盟更强的规制压力和对等竞争挑战。在新的国际战略环境下,中国应主动加强对欧外交,升级中欧经贸合作,了解、适应和参与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制定。TTIP谈判对中国以及中欧关系既意味着严峻挑战,也蕴含着重要的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成就、特点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莹 《外交评论》2008,(2):49-58
中欧关系,经贸先行.作为中欧关系核心内容的经贸关系内容丰富,特别是在贸易往来、相互直接投资、金融及经济技术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看,中欧经贸关系具有强互补性、非对称性、机制性、复杂性等特点.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中也存在着日趋严重的贸易不平衡、力度不断加大的反倾销以及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争等问题与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