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周恩来曾评价他说:“于右任先生是位公正的人,有民族气节,但是在国民党内部,他还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左派。他态度不坚定。旗帜不够鲜明。”对于这样一位国民党内的中派人物。周恩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时时加以关怀和团结。这从他为于右任夫人祝寿一事上就足以得到明证。  相似文献   

2.
于右任,字伯循,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后长期担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在国民党内是一位爱国的富有正义感的老人。大陆解放前夕,被胁迫去了台湾。于右任先生和周恩来早有交往。周恩来曾评价他  相似文献   

3.
“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凄楚动人的怀念故乡、思念大陆的哀音是著名爱国诗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遗作。于右任, 1879年生于陕西泾阳,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 1931年后长期任检察院院长, 1949年蒋介石撤往台湾时,他也被迫离开了大陆。身居台岛,于右任时时怀念家乡,思念大陆的亲朋故旧。他遥望大陆,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词。   1962年初,于右任身患重病,他感到自己很可能将久…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相似文献   

5.
国民党元老之一的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爱国者.他早年曾与共产党人一起创办了著名的上海大学.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时,他提出国共两党"合则两益,离则两损",抨击了当时的"分共"逆流.抗日战争时期,他主张两党团结,共同抗日,并为中共中央在武汉创办、后迁至重庆出版的机关报--<新华日报>题写了报头.抗战胜利后,于右任对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共内战政策表示不满.1949年4月,李宗仁派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飞往北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接着又拟派于右任作为特使飞往北平,参加谈判.而张治中却认为于右任留在南京可更快促成<和平协定>,因此电告李宗仁"请于暂缓来平".以后,于右任期待南京解放,但却在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的4月21日,被国民党武装人员强行架走,离开南京,辗转上海、广州,到了重庆.后来,他未能与老妻、爱女见上一面,就又被胁迫于11月28日到了台湾.从此,这位须发苍苍的老人开始了隔海相望、怀念大陆亲人的暮年生涯.每念至此,于右任都会说:"文白(即张治中)误我!文白误我!"  相似文献   

6.
1945年秋,张治中在重庆拜访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于右任的女婿屈武,这时也在座。张见到屈武时说:“我正要找你哩,委员长派我到新疆去和平解决伊犁、塔城、阿山三区的问题。现在正在商量组织一个和谈代表团,你愿不愿意和我一道到新疆去工作?”屈武答:“这个问题,我自己不能作主。”于右任接过话头道:“他现在是陕西建设厅长,委员长恐不会同意他离开陕西到新疆去。”张治中接着表示:“只要他愿意去就好办,我可以对委员长说,经文(屈武的字)是最理想的人选,让他参加和谈代表团,有利于和平解决三区问题。”在这次谈话后,屈武立即去征询…  相似文献   

7.
《屈武回忆录》指出:于右任负气出走成都事发1943年春,蒋介石强令屈武出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是在1944年;两事发生后他都与周恩来会商并得周面授处置机宜。经对有关史料考辨可知,于右任出走成都是在1944年春,蒋介石强令屈武出任陕西省建设厅厅长则是在1945年;两事发生时周恩来均不在重庆,因此向屈武面示处置措施者均非周恩来。  相似文献   

8.
杨子  徐剑 《党建文汇》2007,(5):41-41
于右任虽为一代“草圣”,别人向他求字,他却从来没有架子。191年在西安,一位青年军官请他为自己的下级官兵写一百幅条屏,于右任回答说:“他们为国辛劳,应该写,应该写”。后来他回到重庆后,即写好一百幅条屏,还自己掏钱裱装成轴送到西安。  相似文献   

9.
感动 《求贤》2007,(6):26-26
于右任虽为一代“草圣”,别人向他求字,他却从来没有架子,除了某些他平素不耻为伍的权贵外,不论是政坛名流,还是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几乎是来者不拒。1941年在西安,一位青年军官请他为自己的下级官兵写一百幅条屏,于右任回答说:“他们为国辛劳,应该写,应该写。”后来他回到重庆后,即写好一百幅条屏,还自己掏钱裱成轴送到西安。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监察院长于右任抵渝,下榻著名金融家康心如家,脚跟未稳,便提出到嘉陵江温汤峡观看温泉。这温泉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于院长竟如此迫切向往?一般人不解其意,唯有康心如似乎早已心中有数。于院长所说的温泉,就是当今的北温泉公园。第二天,康心如便驱车陪伴于右任前往。一路上,于右任思绪万千。车过北碚,到达金刚碑时,他口诵七律一首,诗云:须发何期渐有霜,长途碌碌复相忘。身非名世承新运,心似孤儿恋故乡。雷雨及时万族乐,山川效命百工忙。金刚碑上频回首,多少英雄在战场。北温泉并不是于右任的故乡,然而他却与北温泉…  相似文献   

11.
于右任,民国元老,大书法家,大诗人,一位坚贞不渝的爱国者。他虽然去了台湾,但仍然赢得海内外包括中共领导人的最广泛的敬重。2003年3月,温家宝就任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的提问时,他说:"说起台湾,我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在他临走前写过的一首哀歌。"温总理当众吟咏了这首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  相似文献   

12.
董昌鹏 《世纪桥》2011,(14):27-30
董亦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少数在中共一大之前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他参与领导了上海"五卅运动",并介绍陈云、张闻天等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广泛奔走于江苏各地,  相似文献   

13.
今年2月19日是邓小平同志逝世三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这位伟人的伟绩,特撰此稿。(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集体领导成员中,邓小平是来甘肃时间最早、次数最多、驻防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一位领导者。从1927年到1981年,邓小平同志先后八次来甘肃。他一生有450多个日日夜夜是在甘肃度过的。1926年夏,在莫斯科的冯玉祥接受于右任的建议决定回国率领国民军在北方响应广州革命政府北伐,参与首次国共合作。冯回国前对邓小平谈了回国参加革命的要求。1927年春,邓小平受党的派遣离开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当时邓小平是回国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总理生前曾多次提到张宝泉,说:“他是一位很好的同志,牺牲得很壮烈,我们应当怀念他。” 张宝泉,字仲苍,1901年生于陕西省三原县一个较富裕的农民家庭。1924年,张宝泉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3月,张宝泉参加了党所领导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他负责起义中的交通联络工作。同年8月,他担任党中央交通处内交主任,负责市内地下组织的联络、传递文件、接待和护送出入上海的中央领导同志等工作。 张宝泉深知党内交通联络工作的重要,他以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努力学习地下工作的方法,逐渐练就了地下工作者特有的机警与沉着的本领。他先以上海大学学生的身份作掩护,上海大学被封闭后,他又以陕西同乡的关系,经常出入于原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的公寓,经常到中央各机关和中共江苏省委等处传递文件。  相似文献   

15.
古连是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老前辈。他为了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在腥风血雨中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1929年和1930年先后任中共  相似文献   

16.
<正>林伯渠,字邃园,号伯渠,湖南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作为一个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元老,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各阶层、党派的抗日积极性,进一步发展进步势力,争取  相似文献   

17.
李维汉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时,吴鸿骞系国民党湖南省党部执监委员,任省政府高等检察厅厅长,大革命高潮时又出任省特别法庭审判委员。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得很好。李维汉对这个国民党元老很有好感,称赞他是一个硬骨铮铮的“左派国民党人”。吴鸿骞是孙中山先生发展的同盟会员和早期国民党员,是有数的国民党元老之  相似文献   

18.
第一政治刺杀案,宋教仁出师未捷身先死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上海沪宁车站突然传来三声枪响,紧接着一个黑影借着夜色迅速逃离,而就在不远处.时任国民党代理事长的宋教仁捂着肚子,痛苦地对身边的于右任说:“我中枪了。”于右任等人赶忙将他扶上汽车,向老靶子路沪宁医院飞驰而去。  相似文献   

19.
正谭震林,1902年4月出生于湖南攸县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他在茶陵县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的工农兵政府主席和县委书记,1928年任湘赣边界特委书记。他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为创建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1932年任福建军区司令员,他积极组建部队,为主力红军输送了大批武装力量。1933年,王明路线错误地进行所谓反"罗明路  相似文献   

20.
吴东峰 《党史博览》2001,(12):18-23
温玉成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四野战军四十一军副军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广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成都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央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