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说“谄”     
韦公远 《共产党人》2004,(17):49-50
现代汉语词典对“谄”字的解释是:“谄,即谄谀,卑贱地奉承人或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俗话讲就是拍马屁.是一些人由于觊觎别人的财产权力或其它好处而使用的一种卑劣手段.为人所不齿。不过,古往今来。很多人把“谄”字奉为金科玉律,在社会上大行谄风。《汉书·陈万年传》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陈万年病了,把儿子成召到床前训话.一直说到半夜,成支持不住睡着了,头碰到屏风上。陈万年大怒,说:  相似文献   

2.
何谓“诌弹”?这恐怕连《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也难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荀子·修身篇》中来理解。 《修身篇》中有关警惕阿谀逢迎的一段话是:“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正确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正确表扬我的人,是我的朋友;谁来阿谀逢迎,就是在坑害我。荀子对阿谀逢迎者是深恶痛绝的。 古文之“谄”,谓之“巴结”;“谀”者,谓之“行好”。“谄”、“谀”连用,泛指一种阿谀逢迎的恶习,即我们通俗说的“拍马屁”。荀子称它为贼,我们称它为一种精神的糖衣炮弹。若要给它一个型号,“谄弹”是也。  相似文献   

3.
何为"谄言"?辞书里作了最通俗的诠释:巴结讨好,迎合奉承,乃"精神贿赂"也.与金钱、美色、权位相比,谄谀之言虽然没有那样大的诱惑力和腐蚀力,但若天天遭遇这种看不见的糖弹之诱袭,沉浸在充耳不绝的媚俗奉承之中,心智就会麻木,就很难听到直言、真言、善言.身居高位的领导尤其要警惕"精神贿赂"的袭击.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多有奸佞专权,行谄媚君,窃官纳贿,丑态百出。以史为镜,鉴古思今,不无教益。今特辑十丑图,为识人用人之镜。(一)易牙烹子。易牙善于精制美味食品,得齐桓公长卫姬宠信,与之保持着非常暧昧的关系。一天桓公召问,开玩笑嬉言他没有食用过人肉,不知啥滋味。易牙随后将自己的三岁长子杀掉,亲手蒸了一盘肉,献给齐桓公品尝。齐赞易忠君,管仲却认为:“人情莫过于爱子,忍心杀害亲生儿子的人,怎么会有爱于君呢?”(二)开方献妹。卫国卫懿公长子开方,投奔东周齐桓公,恭维说:“君侯是天下贤侯,如果能执鞭随蹬,侍侯君侯,将感到荣幸之至。这种荣幸,胜过…  相似文献   

5.
说“假”     
一个时期以来,“假”字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频繁出现,假烟,假酒,假药,假文凭,假军官……大千世界,不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广袤的乡村,不与“假”字着边的东西几近无有;芸芸众生,不论是财大气粗的大款老板,也不论是居家过活的平常百姓,都是谈假色变,不寒而栗。 上面说的“假”字,是真假的假,也就是造假。造假者着实可恨,他们能把黄泥制成黄豆一般模样掺在好黄豆里滥竽充数,坑害消费者;造假者也着实胆大,他们敢肆无忌惮地满街散发制作假文凭的传单,使一些沽名钓誉者购买假文凭冒充真文凭。造假者也真费尽了心机,他们会将一…  相似文献   

6.
说“怒”     
“遇事不怒,延年益寿”、“长寿应止雷霆怒,求健须息霹雳火”,常“以笑制怒”、“以喜消怒”,或以其它方法息怒,的确是应该遵循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7.
说“中国”     
文章把语言文字学与中国文化学结合起来,把计量分析与历史分析结合起来,探源析流地研究了“中国”一词的产生及其词义扩大的历史过程与历史原因.另辟蹊径地分析了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指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产生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多民族中国的长期统一根源于中华民族唇齿相依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命运.  相似文献   

8.
说“怀疑”     
笛卡尔倡议“我们必须在一生中尽可能地把一切事物都怀疑一次”,马克思把“怀疑一切”作为座右铭,西方还有“怀疑是比忠诚更接近上帝的一种品格”的说法。可见,敢于怀疑是一种良好的品格和素质,面对现实、传统甚至权威,要勇敢地亮出怀疑的尖刀。怀疑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器。“学贵有  相似文献   

9.
说“眼色”     
人长一双眼睛,是看人瞧事的。这“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个黑葡萄”的咱国人的眼睛是很会看“眼色”行事的。小孩子家为讨得大人喜欢,总是看大人“眼色”行事,大人们总是夸:“我家这孩子真讨人喜欢,真有眼色。”  相似文献   

10.
说“贪”     
中国有句古语:“福祸无门,皆由自取”。确实,古往今来多少人本可无灾无祸,但由于贪心不足,利欲熏心,终于导致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前些时候,原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腐化堕落并涉及经济案件畏罪自杀,贵州省公安厅厅长郭政民因犯有受贿罪被判处死刑,  相似文献   

11.
说“待遇”     
前不久在报上看到一件新鲜事,辽宁省瓦房店市炮台镇党委书记姜云胜,任职22年,每年参加劳动200天以上,经常骑着摩托车下乡,而且还带着铁锹,到一个地方就挖坑栽树。在他的带领下,炮台镇人民将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森林覆盖率已达46%,炮台镇成了我国东北地区闻名的生态富裕镇。然而,当组织上给他副县级待遇时,他却不要,坚持不长工资,不坐小车,不脱离劳动。他说,乡镇基层领导,别把自己当干部。什么待遇不待遇的,给老百姓干事就行了。笔者之所以说此乃新鲜事,理由明摆着,而今有多少干部能像姜云胜似的,“犯傻”将到手的、该享受的“待遇”拱手让出?…  相似文献   

12.
说“奴”     
快乐大叔 《党课》2008,(4):97-99
“奴”是一个会意字。从女,从又。“女”指女奴,“又”指用手掠夺之,还有一说指女奴从事劳动。“奴”字本义则是奴隶和奴仆。后来发展了,奴又是对人的一种鄙称。比如奴胎(对乐户子女或奴婢的贱称,骂人话)、狂奴、奴官(出身卑贱的小军官)、奴下(才能低下的人),等等。同时还是古代男女自称的谦词,如奴哥(对女人的昵称)、奴家,等等。  相似文献   

13.
说“三小”     
姬建民 《党课》2010,(5):126-127
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与人民论坛杂志社联合调查显示,“小圈子”“小兄弟”“小爱好”现象在某些领导干部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不少领导干部的堕落,与这“三小”息息相关。据此看来,“三小”误国害民,不得不防。  相似文献   

14.
说“名”     
  相似文献   

15.
说“忠”     
  相似文献   

16.
说“宽容”     
宽容乃人之美德,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之一,是社会趋于文明和谐的重要因素。倡导宽容是公民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有利于建设文明,民主的新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形成和平共处、民族团结、事业兴旺的良好社会秩序。据《史记》记载:  相似文献   

17.
说“撞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世人常用这句话来批评那些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工作得过且过的人。近日,偶翻旧报,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老师给前去拜望的学生写了一幅字:"既为小和尚,理当勤撞钟。" 细细品味,这里包含了一位人类  相似文献   

18.
说“吃亏”     
“老实人吃亏!”这似乎是不少人的感慨。“吃亏”,多指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者本应得到的没有得到,本应享受的没有享受。在通常情况下,大概没有谁会把“吃亏”当成“占便宜”,千方百计去找“亏”  相似文献   

19.
作父母的,总是把自己的儿女看成小孩: 年过二十、三十,还是小孩;十几岁的,更是婴儿。从父母们的眼中看来,儿女好像永远是长不大的。并不是儿女们的身体长不大。十岁以上的孩子,生理上发育成长的迅速,往往使父母们吃惊:“啊,又长了!长得这么快。来比比  相似文献   

20.
说“廉”     
廉吏自古有之,曾留下了许多佳话。 钱太守:后汉会稽太守刘宠居官清廉,离任时由阴县几位老人以100钱相赠。刘宠先是婉言谢绝,最终因盛情难却,只接受一钱。时人誉为“一钱太守”。 二不尚书:明朝内阁大学士范景文为拒亲朋好友相求,在门上贴出“不受嘱、不受馈”字,以明心迹、获“二不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