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关于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是60年代后期蒋介石在台湾发起的一项社会改造运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习俗等诸多方面,且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及历史背景.该运动对台湾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较早和较成熟地接触世界其他地区异质文化的区域文化,为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持续发展、进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人类文明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为保护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闽南文化,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公布设立了以闽南的泉州、漳州、厦门为特定区域的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与泉州市政协副主席李冀平的访谈中,他对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这一重大课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强调要重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的思想文化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3.
《人大建设》2014,(5):F0003-F0003
<正>基于郑商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掌门人阎夫立40余年在陶瓷事业的突出贡献,2013年6月5日,由文化部主管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批准成立阎夫立国瓷文化基金管委会。国瓷基金管委会旨在运用募集资金,重点建设中华国瓷文化艺术博物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根文化,促进中华文化艺术复兴,推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楷模——阎夫立教授,打造世界级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在历经否定质疑到首肯认同的价值取向之调整后,迎来了新世纪关于其"复兴"的文化诉求。跳出学术研究之对象的身份格限,从学理化的思辨,走向鲜活的大众生活,构成了新世纪其复兴的表征之一。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在植根文化传统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开放的世界视野,在吸收借鉴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自身,并走向世界,从而为人类文化共同体贡献更多的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5.
7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两岸青年联欢活动时,即兴摹仿"电音三太子",并与表演者击掌互动,对此,海内外舆论好评如潮。许多媒体由此看到了台湾文化的鲜活与生动,看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对台湾文化的高度重视,看到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课题。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必须深刻认识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三种力量",即党的领导力量、人才的依靠力量和制度的保障力量。把握好这"三种力量",对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杰 《前沿》2012,(1):199-200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可以形象的概括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是"红旗车",文化企业是"驾驶员",先进文化是"方向盘",市场经济体制是"发动机",经济、科技、人才和文化体制是"四个车轮",文化政策是"路标",品牌文化是"快车道",文化产业法律法规是安全运行的"交通规则"。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只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才能越走越稳。  相似文献   

8.
李长平 《创造》2019,(4):47-49
一、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繁荣兴盛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一)提高政治站位,要深刻领会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尚道 《台声》2006,(10):41-44
一个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赖以生存、延续的条件,是与经济、环境、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人继往开来、和平崛起的丰厚资源,也始终是维系海峡两岸同胞情感、走向和平统一的精神纽带。海峡两岸同是炎黄子孙,共同拥有5000年的历史和文化,历史是连接两岸同胞的心灵纽带,文化则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共同愿望的良好载体。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是两岸有识人士的共同心愿。9月6日,“2006年京台文化创意产业…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由中华文化、中华美德及民族精神三维构成。文化是民族的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认同中华文化,具有中华美德,才有可能养育起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陈正良 《政策》2008,(9):60-60
陈正良在2008年第2期《浙江社会科学》撰文指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具有丰富资源和良好基础,同时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与问题。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当代中国强国使命所在。(一)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荟萃世界多元文化精华,凝结民族文化精神,建设生机勃发的当代中国新文化,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吴松 《思想战线》2012,38(2):37-40
复兴中华文化必须回归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道家学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一直浸润着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大支柱特立并行、三足鼎立,既和而不同又和合通融,既存在合流,也存在贯通,无论是合流还是贯通,作为"从根源上思维的形而上学"的道家学说都在其中发挥着主流文化的建构作用。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有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是将向自然无止境地索取作为人的幸福源泉的理论,这种理论只会将人类导向灾难,使人类陷入深层危机。阐发和传承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人文原典的精髓,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任,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王毅 《黄埔》2011,(2):1+6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纵观历史,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信,关键是文化的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复兴。今天,伴随着中华民族迈向复兴的坚定步伐,中华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中华文化热"成为世界性现象。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三俗"文化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如放任自流,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就难以继承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会迷失,青少年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三俗"文化之所以泛滥,有其侵扰的生存土壤;抵制"三俗"文化,首要的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弘扬"三气",即浩气、雅气、骨气;抵制"三俗"、弘扬"三气",青少年须先行。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步入正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了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给中华文化的再次复兴注入活力,文化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铁路要建设"和谐春运文化",在不断加强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要针对旅客的不同需求和文化背景,注重"跨文化"领导的重要性。要关注"客文化"对铁路"春运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慈慈  ;王全权 《前沿》2014,(19):72-73
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孝"的文化。无论是从先秦的《孝经》到汉代的"以孝治天下",还是魏晋的"孝治",唐代的"忠大于孝",或者到宋元明清时孝道教化的通俗化,"孝"文化在不同时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本文对传统"孝"文化遇到的伦理困境加以详述,力求找到消解当前"孝"文化困境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8.
何宇宏  张征 《求索》2011,(8):73-74,67
思维模式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基因,并且由于它的抽象性而获得了更稳定持久的承传。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有很多种表现,但其根本特征是"一元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形成了有你无我、非此即彼的思维倾向,一方面又与群体主义、经验主义等文化心理相结合,形成了"一边倒""一窝蜂"的社会文化现象,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至今犹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18问为何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精彩语录: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郭建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族的复兴需要以民族文化的复兴为支撑。中国改革开放持续30多年的快速  相似文献   

20.
汪金友 《前进》2011,(11):56-56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发展"和"大繁荣",都用了一个"大"字。这个"大",既代表着高度和深度,又蕴含着速度和广度。在这个《决定》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大"的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