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俊逸 《传承》2009,(13):57-59
倪匡在《我看金庸小说》中说:"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描写部分当然精妙绝伦,但比起其他精彩部分来,似乎不必专门提出来详细讨论了。"而我这篇文章恰恰要专门讨论金庸笔下的武器和武功。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可以没有武,但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2.
大话倪匡     
倪匡是谁?在世人眼中,他是与金庸、黄霑、蔡澜齐名的"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是东方的艾西莫夫,是著名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原振侠系列》的创作者;他还是香港著名女性作家亦舒的哥哥、演艺圈玉女派掌门人周慧敏的公公……在倪匡的头上,顶着无数金字招牌,然而,去掉这些明晃晃的头衔去看倪匡,你却只会看到一个古灵精怪、开朗豁达的性情中人。他不似金庸严肃,不似古龙多情,却拥有更多快乐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声音     
《人民公安》2012,(12):5-5
高考这怪兽,我绝对打不过它。 ——当有网友在微博上请倪匡推荐几本对高考作文有帮助的书籍,被誉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这样回复。  相似文献   

4.
孙天明 《创造》2008,(12):54-54
在中国作家里,金庸拥有最多的读者。凡有井水处皆有金庸小说。然而,金庸的伟大不只是因为他是平民文学的大师。也不只是因为他是香港《明报》的创办人,更关键在于,当古典中国的“庙堂”背弃了“历史正义”时。金庸通过他的小说创造了一个“江湖”,在那里。“侠”的精神就是“不服从的精神”,这既是寻找“历史正义”的一个通道,也是迈向公民社会的一个精神接榫。  相似文献   

5.
金庸三题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为高雅人士所不屑。我却小时候大读还珠楼主、柯南道尔,中年以后大读金庸、阿加莎,所以不能成器。金庸小说吸引我的是它的世故人情,那些匪夷所思的武功倒在其次。  相似文献   

6.
琐忆倪匡     
前些时看凤凰卫视曾子墨采访香港奇才倪匡,但见他大腹便便、拄着拐杖,蹒跚地走入镜头。仅比我大两岁的他,让我吃了一惊:这老兄怎么老成这样?莫非像当年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上疏批评万历皇  相似文献   

7.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后,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教师版),又以金庸的《雪山飞狐》替换了鲁迅的《阿Q正传》。虽然我从来不认为金庸小说审美价值有多高,但其强烈的娱乐性是不可否认的。以前的教材过度重视教化功能,常让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失去阅读兴趣,现在金庸小说  相似文献   

8.
1972年9月11日,武侠名著《鹿鼎记》在香港报章刊完最后一节,其作者金庸终于封刀。金庸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晚报》试写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5年写了14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引起轰动,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侠迷”和“金庸迷”。作者将14部小说的书名各取一字,成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相似文献   

9.
金庸与读者对金庸小说的影视改编基本予以否定,其原因在于:文学向影视的转换本身有难度;武侠小说的传奇性转换成具体、确定的画面有难度;影视创作者的再创作要让熟悉原作的读者接受有难度。金庸小说的改编拍摄却始终不曾终止,这主要是源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关于“侠”的文化心理,源于影视创作者对金庸小说丰厚文化内涵的认同与宣扬。  相似文献   

10.
早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这句话也许有点夸张,但金庸的名气之大却是不言而喻的。不过,大部分人可能只熟悉金庸的小说,却不了解金庸其人——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30日,武侠泰斗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宁市,是海宁查家的第二十二代孙,1948年移居香港,当代武侠小说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金庸的武侠小说写作始于1955年,当时他在香港《大公报》上与梁羽生、陈凡开设《三剑楼随笔》专栏。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写出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随后又写出《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  相似文献   

12.
金庸先生曾说:武侠小说就是成人世界里的童话。可是武侠、江湖毕竟是小说中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难描难画。有一位西北姑娘,却开了一家“金庸侠客岛”酒吧,以金庸小说中的江湖和大侠作为酒吧的主题,让正在做着童话梦的成年人圆了梦想!  相似文献   

13.
去年11月3日,74岁的金庸偕同夫人林乐怡、儿子查传倜抵达台湾,参加为期三天的金庸小说学术研讨会。金庸一入境,便立刻受到海关工作人员明星般的欢迎,除了献花、惊呼之外,不少人还拿着书本要金庸签名,在机场守候的民众更是围观争睹。金庸在台如此受欢迎是有原因的。从去年暑假开始,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便锐不可挡。单单一出《神雕侠侣》,就有三种不同的版本播出。一时间,“雕热”四散,从电视、电脑  相似文献   

14.
<正>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王朔:我看金庸》一文,把金庸小说称为“四大俗之一”,揭开“金王之争”序幕。11月3日,《成都商报》刊登了记者采访《金庸:我与王朔没有个人恩怨》,不久,金庸又发表《给〈文汇报〉的专函》,作出回应。“金王之争”于是全面展开,随后王迷和金迷也纷纷加入,各媒体和互联网成为双方中原逐鹿之地。今天“金王之争”早已偃旗息鼓,但它所引发的问题却远未解决——  相似文献   

15.
<正>1956年5月1日,金庸与香港大学毕业的女记者朱露茜结婚,金庸为她改名为"玫",含有"以文称王"的意思。6个月后,金庸的第一个儿子降生。1961年、1963年和1965年,二儿子及两个女儿出生。朱玫是金庸的第二任妻子,结发妻子杜冶芬和现任妻子林乐怡都没有生育。长子最具父亲基因在金庸的儿女中,大儿子查传侠大概是最具有父亲遗传基因的孩子了。  相似文献   

16.
艺术     
《创造》2016,(Z1)
正《明报》的社论,有时由金庸写,有时不,据说凡题目用宋体,又套红的,乃金庸所书。其实不用这样辨认,读者一看就知道哪篇是谁写的。他所有的文字都有一个特征:他喜欢把很深奥的一件事,用极为简易风趣的文字分析给读者,让读者一看就明白,明白之后必定有领会。无论是中英谈判香港问题、股市风暴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是美伊战争走势,全部可以轻描淡写,把他精妙的意见,流利地与读者亲切讨论。其他报也有写得很好的政评,有些也写得颇为浅易,但还是不够,一定要"白"得像上大人孔乙己,一定要  相似文献   

17.
读过金庸武侠小说的人,无不被其磅礴的气势所感染。文如其人,这恐怕与金庸先生一生正气,几经挫折而不计怨嫌的大度胸怀分不开。"一个人肚皮要大一点"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是他写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时所取的笔名。查良镛小时就读龙山学堂,是班里的作文、演讲能手...  相似文献   

18.
陈夫龙  庄爱华 《前沿》2009,(3):166-168
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金庸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把崇高作为自己的精神坚守和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文化重建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天下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杰作,汪语嫣尤是。2003年1月3日,天寒地冻,妻待产,我以为要生儿子,便早备好以故乡“桐城”命其名,未曾想生出的却是女儿,只好改名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  相似文献   

20.
严峻 《前沿》2013,(14):132-133
爱看武侠小说的读者对于金庸以及他的部部经典作品都是非常熟悉的。金庸的每部小说中都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本文从金庸笔下各种典型女性人物入手,通过其对爱情的表达,对爱情的追求来获知当代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新理念,即做自己爱情世界里的统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