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数字劳动作为数字资本主义研究的关键性锚点,既承载了数字生产力飞速发展的进步意蕴,也象征着劳动主体积极改造客观世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数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的数字劳动关系却呈现出主体自由与主体异化的悖论:一方面是走向灵活自由、极具创造性与参与感的主体实践,另一方面是遭受隐匿剥削与算法规训的主体异化。对此,我们要重新回归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深刻理解数字劳动与数字资本的同构性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把握数字劳动的真实本质,科学指认马克思所谓主体解放的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2.
赵亚鹏 《工会博览》2010,(7):113-113
本文从富士康的连跳事件,分析建立工作场所自杀防治体系的重要性,工作场所自杀近年来在国外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中国对于工作场所自杀所做的研究显然不足,从富士康对连跳事件的解决中不难看出中国的企业对于突然来袭的工作场所的自杀显得有点措手不急,可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作场所的自杀防治体系,对于现在面临劳动关系的中国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在劳动中     
李北方 《南风窗》2013,(16):10-10
我在某个地方听过易中天教授谈论香港人对工作的态度:易教授一行人在香港乘船,中间遇到一些周折,负责导引的香港本地人尽职尽责。易教授等人向这位香港人表示歉意,但他不以为然,说:没关系啦,我尽心做事才能有这份工啦。我认识一位韩国朋友,是电视台记者,属于中产阶层,她跟我讲过对到韩国打工的朝鲜族中国人的看法。中国与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总体上而非仅仅从"经济结构"的角度出发,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在各个阶段对"生活者"概念的理解。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考察了生活者的存在,认为生活者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异化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考察了生活者经营生活的状况,认为"生活过程"的概念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与唯物史观的中介。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重新从消费的视角出发解释生产,指出将物质生活作为"需要—生产—满足需要"的过程来把握,是从生活的视角出发而产生的理论路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论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物质变换的破坏,将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破坏视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状态。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自然观表现为人与自然的根本性分离和人与自然内在价值的高低区分,并最终导致了异化生产、异化消费的后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以控制自然、异化生产、异化消费为核心概念构建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生态学批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与科技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以科技为基础,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又诱发了科技异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强化了科技异化,使科技异化成为全球性问题,也使科技异化具有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为复杂。合理地重构全球化将有助于科技异化的减少和消除。  相似文献   

7.
劳动规章制度是指由用人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由用人单位有权部门制定或与劳动者协商制定的有关劳动条件和劳动管理内容,以书面形式表达的并以一定方式公示的非针对个别事务的处理的规范总称;劳动重大事项决定是指用人单位对重要事项或重大行动作出决策或安排,并要求用人单位各部门和劳动者贯彻执行的指令性文件。二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在逻辑结构、对象、适用、溯及方向、效力的间隔性和针对的事件发生时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肖锐 《法制博览》2013,(1):91+88
驰名商标作为品牌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适当的运用影响着企业生存与发展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优化升级。驰名商标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市场主体对其趋之若鹜也加剧了驰名商标的异化。驰名商标异化现象,在驰名商标认定的目标、路径和结果上或多或少背离或偏离了驰名商标立法目的或权利本质,与人们对驰名商标的合理期待相冲突,致使驰名商标的立法目的难于实现。此外,驰名商标异化加剧了市场主体的非理性化,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市场主体"恶意创驰"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加重了司法负担。因此,应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对策,以还驰名商标制度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李论 《法制博览》2022,(5):60-62
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公关已经成为各大企业或者组织营造自身形象、提升产品声誉的重要手段,但近些年来,公关行业出现很多为牟取利益而采用不正当手段的公关行为,即网络公关异化行为,其幕后操纵者和执行主体共同损害了公众和企业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亟需规制.目前我国对于此类行为的规制,主要依靠传统法律规范,但是法律的滞后...  相似文献   

10.
刘庭辉 《法制博览》2024,(12):166-168
劳动法治与劳动教育虽分属不同的学科专业,但两者在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教学中极具关联性。鉴于目前两者的融合度较低,本文探讨将劳动法治融合渗透进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发挥出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中法治教育应有之义,提供给学生更全面的教育,助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吴清军 《工会博览》2010,(3):100-101
2010年我国经济全面恢复并发展迅速,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实体的影响依然存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将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长时段的冲击,再加上相关领域内原本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趋势。我国劳动关系发展趋势将表现为五大方面:外部经济环境将对我国劳动关系产生持续影响;三方机制是协调劳动关系的发展方向。集体协商是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政府主导型的调整模式将是稳定劳动关系的基础。工会在劳动关系调整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伟 《法制博览》2024,(1):148-150
实体经济为国之重器,随着国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鼓励和支持,部分实体企业的用工规模呈爆发式增长,而用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谨言 《工会博览》2006,(17):11-12
日前,看到这样一条消息:北京市宣武区劳动保障局、司法局要求在各街道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指导委员会,在劳动纠纷多发地、新型企业和非公企业集中的商业街区及社区建立调解工作站,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劳动争议预防与调解工作力度,提高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制度,已经成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和制度中还存在的问题,各界专家学者对其进一步完善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4.
从《劳动合同法》出台看中国劳动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平稳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人均国民总收入步入了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成为影响经济有序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中国首部《劳动合同法》正式出台。这部法律的立法过程,比较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劳动关系目前的现状与特征,也预示了其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正式开始实施,这是继《劳动合同法》之后,又一部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法律。恰逢《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两个月之时,7月1日前后,记者对该法实施效果展开了调查,请读者和我们一起看看新法给劳动关系各方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敏晓 《法制博览》2015,(6):236-237
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争议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处理劳动争议纠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纠纷案件越来越复杂,其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比如三方原则虚化、程序设计不合理,仲裁与诉讼缺乏衔接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劳动仲裁制度进一步完善,在组织机构、程序以及其他方面进行完善,使劳动仲裁制度更能够适应我国国情,为劳动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权利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17.
王宇晗 《法制博览》2022,(6):148-150
我国经济社会现行的劳动用工方式呈现出显著变化,小时工、日工、季度工等工作方式成为劳工就业的新选择.新型就业形式可提供就业机会、拓宽劳动收入渠道、满足用工群体多样化需求.但随其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现实问题,传统的劳动关系被重新定义,劳动者的身份模糊化,大量劳动者面临着生存困境.因此,要合理规范新型劳动关系的责任划分,保障...  相似文献   

18.
李宝明 《工会博览》2003,(15):15-15
编辑同志: 我1988年在工作中因工负伤,左手食指末端两关节功能丧失,当时单位因为工伤指标等原因,单位跟我商量,能不能不上报,但是按工伤享受各种待遇,当时我同意了。单位就没有为我在  相似文献   

19.
邢娜 《法制博览》2023,(27):28-30
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高度重视的焦点,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向深入迈进。在当代中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围绕劳动关系这一轴心,直面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各种问题与挑战,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法典化实践,能够为我国进一步法治工程建设提供重要参考。为了实现我国劳动领域相关立法的系统化,编纂“劳动法典”亦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具有重大意义。而现行劳动法律体系,将许多新型劳动业态关系排除在外,且已有的部分法律规范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拟以新型劳动关系为切入点,探讨新时代下劳动关系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和规制短板,为“劳动法典”编纂中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提供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日前,顺义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立了"四位一体"(即劳动仲裁、劳动监察、社会保险稽核、劳动争议仲裁)"接访维稳"工作机制,给劳动者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