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谢奕  门小勇  李鹏 《前沿》2007,1(5):204-205
本文通过对于艺术和审美的理解分析了艺术与审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信息和设计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艺术和审美代表着人类的不断探索精神,它最终要展现的是人类全新的精神境界;艺术和审美智慧是一种有情感介入的、整体性的思维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王伟 《青年论坛》2006,(4):56-57
艺术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它是以各种艺术与审美并通过审美活动和美感体验的育人活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直接导致了通过审美的观照,可以培养、锻炼、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塑造、提升人生境界,完善人格,使人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还可以促进人的身心走向健康向上的自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王治国 《求索》2014,(9):85-89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4.
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希 《求索》2011,(11):109-110,127
审美直观性是艺术审美活动中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对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从古代岩画、音乐、绘画到当代影视艺术,艺术美直接作用于我们的审美器官,是审美主体美的感受,可以说直观的审美伴随着艺术活动。“现量”理论由佛教唯识宗提出,是理解直观性问题的不二法门,音乐美学家杨昭恕先生将现量与审美直观进行联照,本文借唯识现量理论探讨艺术审美中的直观性问题,并从音乐审美角度对“把握现量之情境”进行重点讨论,由此将佛教哲学进一步引入理论美学范围。  相似文献   

5.
设计艺术的审美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生 《理论月刊》2006,(3):128-130
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有别于纯粹艺术,设计艺术的审美体验更丰富、更复杂。纯艺术的感知往往以视觉或听觉为主,而设计艺术中的审美感知是视、听、触、味、嗅等感觉器官的综合体验;设计艺术的审美想象是创造性与适应性的统一;设计艺术的审美情感不囿于“小我”的满足,而是直接指向“大我”与社会;设计艺术的审美理解不是“距离”的设定,而是审美信息的有效传达。  相似文献   

6.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古彩是景德镇传统“四大名瓷”,具有独特的风格、深湛的艺术造诣、丰富的艺术语汇,呈现出一种浓烈的传统民族气息和审美取向,本文简要概述了古彩的艺术特征,从古彩的表现内容、构图、设色等方面探讨古彩审美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杨雨佳  郭鹏 《人民论坛》2014,(1):192-193
审美经验是人与审美对象互相作用,在人与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关系中,人的审美潜能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得“艺术”与人发生关系.一个人一旦拥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世界和人生,并从根本上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彭勇军 《求索》2012,(11):159-161
特殊心灵求美的审美态度使得他们有艺术审美的需求,其艺术审美心理结构可以分为审美感知层、审美经验层、审美直觉层三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特殊心灵在艺术审美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精彩瞬间",以及特殊艺术审美实践所具有的行为力量能改善特殊审美主体的社会行为,因此探索特殊心灵的艺术感知方式,助其构建艺术审美世界便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与现实价值。文章在讨论特殊审美心理结构、艺术感知方式基础上,分析了特殊艺术审美心理的形成机制与作用,并提出了构建特殊心灵艺术审美世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敏南 《求索》2010,(8):189-191
新媒体艺术建立的审美体验的综合性、审美过程的交互性、审美情境的虚拟性等全息性审美方式,与中国艺术美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照"理念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汲取和发展中国艺术美学思想,使之适应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表现,将使中国新媒体艺术创作不断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1.
苗族是中国较大且“亚族群”最多的少数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进步,苗族绚丽多姿、美轮美奂的服装纹饰艺术已作为该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机载体和象征存在.因此,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专属的艺术形态,它应蕴含更深的民族情怀和独特的审美文化.这里的审美文化,主要是指存在于苗族族群中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化现象,它既有精神层面的内容,也涵盖了一定的审美形式和民族性格、审美意识等.  相似文献   

12.
向丽 《思想战线》2019,45(4):148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审美和艺术在治理实践中发挥着一种特殊的功能。审美治理将审美和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活动,织入“治理”隐秘而精妙的机制之中,它并非完全被自上而下的正式制度规制,而只是“编织”。审美治理作为一种斡旋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基本层面的活动,其内在的机理在于主体自身的革命。随着感知结构的溶解与习性的变迁,治理在改变人的机械性和本能性中真正地运转起来,它旨在给予一种新的审美配方,重构人的感知结构,从而搅拌出一个新的感觉共同体。在此意义上,审美不再局囿于艺术作品及其活动,而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感知经验。  相似文献   

13.
于涛  ;王婷  ;田茂军 《求索》2014,(7):182-186
苗族鼓舞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以“击鼓而舞“和“击鼓伴舞”的音乐舞蹈特征,是苗族人民特有的音乐舞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以其形象动作描绘、模仿、模拟苗族人民的农耕田园日常生活情景的苗族鼓舞,艺术上具有群众参与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在音乐上具有神秘的祭祀性与节奏性,舞蹈语汇上具有生活性与生产性。审美上具有内涵美,社会美,运动美,音乐美与服饰美。  相似文献   

14.
董雪静 《求索》2007,(6):182-183
“气象”是继“意境”之后充分体现宋代美学精神的基本范畴。本文通过对“气”“象”渊源和“浑”“厚”涵义的发掘,揭示严羽“气象浑厚”诗歌审美论的基本内核,并进一步探讨这一命题的审美旨趣和美学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5.
论艺术沉思     
符号学美学不无根据地将艺术视为情感的表现形式。但在这种美学观看来,艺术中所“形式化”了的情感并不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那种情感,而是一是“人类情感”,或具有普遍性的“审美情感”。符号学美学无疑很精辟地论述了艺术情感与一般自然情感的重要区别,但对二者的联系却疏于探究。因此,符号学美学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品所表现的情感在艺术家进入创作活动之前就先在地存在着了,而这却是不符合事实的。英国著名哲学家、艺术理论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谈及  相似文献   

16.
1月5日,2009亚洲艺术高端市场博览会(AATS)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隆重开幕。面对全球经济危机,当代艺术市场也遭遇很大困难,艺术投资人对市场失去信心,2009AATS“迎难而上”在“拐点”制造“回冲”!其主题是反映“美、真、善”的严肃艺术,并力求建立“亚洲自主审美体系”,让世界文化市场对接中国。来白海峡两岸、  相似文献   

17.
黄长安 《求索》2013,(12):99-101
艺术审美主体需要借助社会实现过程中的合理设计和安排来达到公平公正的价值目标。以公平公正为价值目标的艺术审美主体的社会实现应该遵循机会均等原则、资源同等分配原则、客观评判原则三个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实现具有内在的公平性: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在这样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中,艺术审美主体追求公平公正的话语将会整合为集体认同.有效地维护和增进弱势群体平等参与艺术社会实现的权益。  相似文献   

18.
"游"范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来源于原始神性的旗帜飘带,儒、释、道三家都有丰富的阐述,深刻影响到艺术、人生各个领域,具有较广的内容涵盖面和阐释界域,本文通过对形游、游观、神游三个从身体到精神层次的阐说,试图揭示"游"范畴的审美特质,并揭示出高扬"游"精神对于文论转型及艺术人生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个性化时代,每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审美有雅俗之分,却绝无高低之别。在中国剧《天鹅湖》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演出家协会主席刘忠德表示要弘扬高雅艺术,并公然指出“超女”、“超男”活动是对艺术的玷污。(4月21日《华夏时报》)按照刘主席的逻辑,“超女”等活动属于低俗艺术或者根本就算不上是艺术,或许只有他口中的“昆曲”、“京剧”才算是真  相似文献   

20.
《楚辞》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具有永久审美价值的杰作。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和谐统一 ,主观情致与自然形象有机相连又各具风貌。《楚辞》的艺术特质在作品中表现是多方面的 ,本文试从它的自然美描写方面作出探索 ,简略说明《楚辞》的一个艺术现象、美学特色。一  《楚辞》作为南国“蛮夷”的地方文学 ,带有浓重的南方自然色彩 ,众多具有美的属性之自然物作为艺术描写的对象在诗篇中大量显现。自然界对人类的精神意识及艺术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楚辞》的表现内容和描写对象自觉或非自觉地带有南方的自然色彩是构成它艺术特质的一个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